汪金友
十年前,有三個農民工在同一工地上砌磚。一位記者分別采訪了他們,問:“你們在這里干什么?”一個說:“我們在砌磚?!绷硪粋€說:“我們在建大廈?!边€一個說:“我們在建設城市?!笔旰螅@位記者再度尋訪這三個農民工的蹤跡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個說砌磚的農民工,還在工地徹磚;那個說建大廈的農民工,變成了包工頭;那個說建設城市的農民工,成為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段子,為什么那個說砌磚的農民工,還在徹磚;那個說建設城市的農民工,會成為公司的老板?可能與能力和機遇有關,更可能與志向和目標有關。說砌磚的人,看的是眼前,想的是掙錢。而說建設城市的人,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機會,也找到了更大的平臺。
去年寫一本企業(yè)家傳記,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兩個人,同時在深圳的一家工地打工,我們就簡稱張甲和李乙吧。兩個人干活都格外賣力,搬磚比別人搬得多,砌磚比別人砌得快。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比那些機關干部還要高出幾倍。
幾個月后,張甲說,我們去搞銷售吧,也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李乙有點不情愿,但礙于情面,還是跟張甲一起去干。又幾個月后,有了一點積蓄。張甲又說,我們去海南吧,看那邊有沒有更大的發(fā)展機會。到了海南,兩個人先在一家磚廠打工,一年后又承包了這家磚廠。但沒成想房地產市場驟跌,磚賣不出去,兩個人的本錢都賠光了。李乙正在傷心,張甲卻說,這是投資房地產的好機會,我們借錢開一家房地產公司吧。李乙拒絕,我受不了這樣的折騰,你自己玩吧,我還是回深圳的工地打工。
多年以后,李乙輾轉來到北京的一家大型房地產工地,還是干砌磚的老本行。有一天,他突然聽工友說,你們知道嗎?咱們公司最大的老板,叫張甲,聽說以前也曾在深圳和海南等地打工。李乙暗暗吃驚,后來多方打聽,確認本公司的老板果然是當初和自己一起搬磚的張甲。有人勸李乙,這么好的哥們發(fā)達了,還不趕緊去找他?而李乙卻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卷起行李,回家了。
國外有人做過一次調查,把新參加慈善工作的年輕人分成三組。讓第一組的人,和需要被救助者見一次面,聽一聽對方的困難情況;讓第二組的人,分別收到一封需要被救助者的來信;讓第三組的人,先在家里等兩天,然后直接進入工作。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人員的工作效率,比第二組高一倍,比第三組高兩倍。這個調查結果證明,感情和責任,也是煥發(fā)人們工作熱情的重要動力和源泉。
人為什么要工作?可以有五個答案。
其一,為了生存。通過自己的勞動和付出,掙得金錢,購買生活的必需品;
其二,為了承擔自己的責任,生活在這個世界,誰都不能當寄生蟲;
其三,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都得試一試;
其四,為了生活更美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達到比較理想的境地;
其五,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因為人們對你的尊重,都來自于你的創(chuàng)造和奉獻。
這些答案,有時是并行的,也有時是循序漸進的。但有一點必須記住,只為錢而工作的人,不會走遠;只為自己而活著的人,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