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黃震的《春秋》學思想

2019-02-16 11:41馬麗麗
關鍵詞:春秋

馬麗麗

摘要:黃震是南宋末年一位博學通儒,其為學反對空言心性,主張躬行實踐。其主張體現在治《春秋》上,即將《春秋》視作史書,反對《春秋》學上的褒貶凡例之說,力圖以史事為根據來注解《春秋》,反對沒有根據的臆度和猜測;在《春秋》經傳關系上,絕對信經疑傳,但又反對時人將“三傳”束之高閣,而是有所取舍,并且尤重《左傳》;重視訓詁之學,反對空言《春秋》大義,尤其注重結合社會現實闡發(fā)《春秋》經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關鍵詞:黃震;《春秋》;“三傳”

中圖分類號:K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9)01-0056-06

黃震,字東發(fā),學者稱為于越先生,門人私謚曰文潔先生,南宋慶元府(今浙江寧波)慈溪縣人,生于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因宋亡餓于寶幢山而卒。①黃震是南宋末年一位學問淵博、反對空言心性、主張躬行實踐的學者,其為學一宗朱熹,全祖望稱“四明之專宗朱氏者,東發(fā)為最”[1]2884。但于朱熹,黃氏并不墨守。姚世昌曰:“五經,朱子于《春秋》、《禮記》無成書,慈溪黃東發(fā)取二經為之集解,其義甚精,蓋有志補朱子之未備者,且不欲顯,故附與《日抄》中,其后程端學有《春秋本義》、陳澔有《禮記集說》皆不能過之。”[2]可見后人對黃氏的《春秋》學評價甚高?!饵S氏日抄》中,《讀春秋》共七卷,黃震就整篇經文進行注解,既引用“三傳”,也引用他人注說,其中尤以宋人之說居多,可謂博采眾說。另外,《黃氏日抄》中還有讀“三傳”一卷。一共八卷的內容為我們今天研究黃氏的《春秋》學思想提供了文獻資料。

一、以史解《春秋》,反對臆測

黃震認為《春秋》乃據實記事之書,《春秋》大義寓于史事之中。在《讀春秋》卷首,黃氏就表明了自己的這一觀點:

蓋方是時,王綱解紐,篡奪相尋,孔子不得其位以行其權,于是約史記而修《春秋》,隨事直書,亂臣賊子無所逃其罪,而一王之法以明,所謂撥亂世而反之正。[3]106

因此,治《春秋》者,“惟平心易氣,隨其事而讀之”,則“善惡自見,而勸戒存矣”。至若其余微辭奧義、當時書法,非后世所能推測,亦非后世所能盡知。[4]14由此,他對歷來《春秋》學者以褒貶凡例來解說《春秋》極為不滿。他說:

自褒貶凡例之說興,讀《春秋》者往往穿鑿圣經以求合其所謂凡例,又變移凡例以遷就其所謂褒貶。如國各有稱號,書之所以別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國以罪之,及有不合,則又遁其辭;人必有姓氏,書之所以別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名以誅之,及有不合,則又遁其辭;事必有日月,至必有地所,此記事之常,否則闕文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致以危之,故不月以外之,故不日以略之,及有不合,則又為之遁其辭。是則非以義理求圣經,反以圣經釋凡例也,圣人豈先有凡例而后作經乎,何乃一一以經而求合凡例耶?《春秋》正次王,王次春,以天子上承天而下統諸侯。弒君弒父者書,殺世子殺大夫者書,以其邑叛、以其邑來奔者書,明白洞達,一一皆天子之事,而天之為也,今必謂其陰寓褒貶,使人測度而自知,如優(yōu)戲之所謂隱者,已大不可,況又于褒貶生凡例耶?理無定形,隨萬變而不齊,后世法吏深刻,始于勅律之外立所謂例,士君子尚羞用之,果誰為《春秋》先立例,而圣人必以是書之,而后世以是求之耶?以例求《春秋》,動皆逆詐億不信之心。愚故私摭先儒凡外褒貶凡例而說《春秋》者集錄之。[3]106-107

當然,指出《春秋》的一字褒貶、凡例、變例為穿鑿附會之說的,在黃震之前就有,宋儒石介就曾對《春秋》凡例產生了懷疑,認為所謂的凡例并不能適用于《春秋》全文:

稱人者貶也,而人不必皆貶,微者亦稱人;稱爵者褒也,而爵未必純褒,譏者亦稱爵;繼故不書即位,而桓宣則書即位;妾母不稱夫人,而成風則稱夫人;失地之君名,而衛(wèi)侯奔楚則不名;未踰年之君稱子,而鄭伯伐許則不稱子;會盟先主會者,而瓦屋之盟則先宋;征伐首主兵者,甗之師則后齊;母弟一也,而或稱之以見其惡、或沒之以著其罪;天王一也,或稱天以著其失、或去天以示其非。[3]107

而關于《春秋》褒貶說,鄭樵曾痛加指責,他認為:“以《春秋》為褒貶者,亂《春秋》者也?!敝祆湟舱J為:“《春秋》大旨誅亂臣、討賊子、內中國、外夷狄、貴王賤霸而已,圣人光明正大,不應以一二字加褒貶于人,不過直書其事,善者惡者了然自見?!盵3]107盡管石介、鄭樵、朱熹等學者已經對褒貶凡例說提出了懷疑和指責,但是其并不徹底,而黃震的這種“私摭先儒凡外褒貶凡例而說《春秋》者集錄之”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春秋》學上的褒貶凡例說進行的一次較為全面的清算。

既然黃震反對《春秋》學上的褒貶凡例說,那么他是如何來解說《春秋》的呢?通讀《黃氏日抄》中七卷《讀春秋》的內容,我們可以發(fā)現黃氏對《春秋》的理解完全是通過分析《春秋》中所載史事來完成的。如《春秋》魯十二公中,僖公向被稱為賢君,黃震對此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

世之稱其(僖公)賢者,以《詩》有僖公之《頌》,而《谷梁》釋《春秋》書不雨為公之閔雨,書雨為公之喜雨也。然《頌》乃臣子頌禱之辭,皆無其實;《春秋》書雨、不雨者,特以其閔民事而書。后之讀《春秋》者,因《詩》有《頌》以賢待公,而意其為閔雨喜雨爾,亦豈有其實也哉?若其滅項、伐邾、取須句、取訾婁、取濟西田、以楚伐齊、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谷,皆其不賢之實,而始僭禮卜郊,則《春秋》所書,尤不賢之大者也。詩人反以郊為夸,尚可(何)以《詩·頌》為據,而臆度《春秋》之書雨書不雨為褒也耶?[5]197

這里,黃震通過歸納《春秋》經文中所記魯僖公的事跡,認為魯僖公并不是一位賢君,指出《詩經·魯頌》不過是詩人頌禱之辭,并無事實根據;而《谷梁》之“閔雨喜雨”說也只是以《詩經·魯頌》為據的一種臆度。因此,他反對對《春秋》經文的臆度和猜測。又如,僖公二十五年經文有“宋殺其大夫”,于此,杜預注曰:“其事則未聞?!笨墒撬稳宥嘤兴l(fā)揮。胡安國曰:“以泓之戰(zhàn),不死難也?!贝拮臃皆唬骸柏M嗣君三年喪畢,既臨事而治泓戰(zhàn)之罪,諸大夫有以眾死者乎?”趙鵬飛曰:“宋為楚所敗,宋襄自取之也,安可以責其臣,今襄公死,成公立,晉文即位二年方圖伯,宋將托于晉,乃歸罪于其臣,以滅先君之恥,而殺其大夫?!彼纬畱?zhàn)發(fā)生在僖公二十二年,而宋殺其大夫卻在僖公二十五年。時隔三年,二者之間似乎很難有因果關系,故黃震認為胡、崔、趙等人“皆以宋之事而意度之”,對此應該采取的做法是“闕所不知,當從杜注”[5]185,其態(tài)度非常客觀。由此可見,用客觀的態(tài)度、以史事為基礎來解說《春秋》確實較臆測為長。

另外,在考察史事的過程中,黃震注意到了歷史是發(fā)展的,這就是《讀春秋》中的“勢”說。如僖公十四年秋,狄侵鄭,先儒多以此怪罪當時的霸主齊桓公不能相救,黃震卻持不同的觀點,認為相互侵并乃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不應以此來責備齊桓公。他說:

地丑德齊而相侵并,勢則然也。商周初興,嘗一正之,隨復侵并,故禹之萬國至周興才千八百國,至春秋才七十余,其間侵并誰以罪商周之君哉?方春秋之初,夷狄交侵,諸侯亦紛紛如斗獸,齊桓公積二十余年,盡心力經營輯睦諸侯,盟楚伐戎,以少殺其侵并之勢,年至氣衰,鼓舞既倦,戎狄荊楚之間作,亦勢然矣。豈皆齊侯之身事而責之備也哉。[5]175

因此黃震在解說《春秋》的時候常將事情擺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來進行考察。如襄公十五年夏齊侯伐魯國北部邊境,并包圍成這個地方,魯襄公救成之師至遇,齊師退,公即不再前進,而由季孫宿、叔孫豹帥師筑成郛,諸儒于此多責襄公不能救成,致成郛壞而魯非時以城之。當時魯國已盡為孟孫、季孫、叔孫三家所有,成乃孟氏私邑,救成、城成并非襄公所能左右,因此,黃震認為以前諸儒所論“殆腐儒之談,不能尚論其世者也”[6]274。因此,在考察春秋之事的時候,應“惟以春秋之世而求圣人之心,則思過半矣”[3]108。這樣,黃氏解說《春秋》經文所得出的結論一般比較公正。如襄公年間,鄭國屢遭晉楚侵伐,鄭因此時附晉,時附楚,對此,前輩學者多責鄭之無夷夏之辨,而黃震卻比較平和地說道:“鄭處晉楚之間,亦難矣。”[6]268

黃震以史事為根據來解說《春秋》,使《春秋》的意思一下子變得簡單明了起來。如《春秋》十二公中,有七公書“即位”,五公沒有書“即位”,一直以來《春秋》學者對此都務作深求,認為此乃含有圣人筆削之深意。如隱公元年,未書“公即位”,“《左氏》謂隱攝,《公羊》謂隱為桓立,《谷梁》為隱讓”,后世學者“或謂其稟命為正,而正者不必書,或謂不稟命而即位,圣人故絀奪之而不書”,黃氏認為他們的說法“皆無所考”[3]109,之所以不書“公即位”,是因為“不行即位之禮”[7],相反,書“公即位”,乃是因為行了即位之禮,《春秋》不過是“即其實而書之”[3]121。于是這個繁瑣的問題一下子就變得簡單明了起來。再如關于《春秋》的歷法問題,我們知道,夏商周三代分別以建寅(一月)、建丑(十二月)、建子(十一月)為歲首,可是商周在稱他們始建國的第一年第一月的時候,是稱“元年十二月”或“元年十一月”呢,還是稱“元年正月”?這就是改月不改月的問題。與此相關,還有一個“時”的問題?!皶r”即季節(jié),在夏歷里,一、二、三月屬春季,四、五、六月屬夏季,七、八、九月屬秋季,十、十一、十二月屬冬季。如果以年、時、月連書的話,殷人或周人新君即位的第一年第一月,是該稱“元年冬正月(假設已經改月)”呢,還是該稱“元年春正月”?這是改時不改時的問題?!洞呵铩窔v法,有無改時改月,諸家聚訟紛紜。在有無改月上,自杜預注《左傳》云“周正月今十一月”之后,各家多主張《春秋》“改月說”,只是在這“改月說”中,又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改月乃周人所改,孔子只是紀實而已,朱熹就持這種觀點;另一種認為周人雖用周正,但記事書時是不改月的,今日所見《春秋》中的“春王正月”乃孔子所改,這是胡安國的觀點。在改時的問題上,學者們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時隨月移,周人既以建子之月為歲首,則十一、十二、一月為春,依次類推,因此《春秋》中的“時”是與周正有關的;一種認為《春秋》的時與周正無涉,采用的乃是夏時,如胡安國的“以夏時冠周月”之說,為的是體現孔子的“行夏之時”的微言大義。朱熹雖反對胡安國的孔子“改月說”,但是對于《春秋》中采用夏時是表示贊成的。由此可見,《春秋》歷法這一問題實在是紛繁復雜。黃震認為《春秋》乃圣人據實記事之書,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對前人這些觀點表示了懷疑,他說:“以春為夏正之春,建寅而非建子,可也;以月為周之月,則時與月異,又存疑而未決也?!盵3]109因為“三代雖有改正朔之事,而天時恐無可改遷之理”。于是他在這一問題上發(fā)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天時無可改易之理,圣人無謂冬為春之事,商之建丑以異于夏,周之建子以異于商,皆以革命欲整一人之心,故以此月為歲首,受朝饗耳。其建丑之為十二月,建子之為十一月,固自若也。建丑、建子之為冬,建寅而后謂之春,固自若也。圣人作《春秋》,書“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正以順天時正人事,所謂行夏之時,見之行事者也。周實未嘗改天時,孔子亦初非改周制也。自漢儒有“三正”之說,杜氏有“周正月今十一月”之語,諸儒遂以《春秋》之春為今日之冬,每于系時系月之事隨事生說,以為非時而譏之。今以夏時參之,未見其有非時者。[3]127

可見,黃震認為不但周人未嘗改時改月,孔子在修《春秋》的時候也只是據實直書,并沒有改周制。他還為此尋找證據到:

商之建丑,十二月也,《書》稱“惟元祀十有二月”,未嘗改十二月為正月;漢初建亥,十月也,漢史亦書“冬十月”,未嘗改十月為正月。以此而推《春秋》之“春正月”,恐即自古及今之春正月,安得以十一月為正月,而又就以十一月為春耶?且《詩》作于周,如“四月惟夏”、“六月徂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非夏正;《月令》一書作于周末,十二月之間中星候蟲亦無一不用夏正;惟《孟子》稱“七八月之間旱”,世指為夏正之五六月,然禾稼早晚所至不同,今江浙間十月獲稻,而七八月間苦旱者甚多;如“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殆亦冬寒而濟涉耳。惟《小戴禮》之《雜記》有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若可疑者,然此書出于漢儒,恐因周以建子為歲首,遂追稱正月,未可知。漢改正朔,兒寬等議曰:“帝王必改正朔,至不相復,推傳序文,則今夏時也?!贝似渥C矣。姑舍是而《春秋》言之,《春秋》書“秋八月,大閱”,時也,今因以八月為六月,遂曰“盛夏大閱,妨農害人”;書“冬十月,雨雪”,亦時也,今因以十月為八月,遂曰“建酉之月,未霜而雪”。此類安知非經文本用夏正,不過據實而書耶。[4]13

黃震從《書》《詩》《月令》和漢史等文獻記載中尋找《春秋》并無改時改月的證據,力主《春秋》經文所用的本是夏正,這樣就使以《春秋》改時改月為前提而產生的譏貶之說失去了依據,使紛繁復雜的《春秋》歷法問題也一下子簡單明了。

二、以經為正,取舍“三傳”

與宋代的大多數學者一樣,黃震對于《春秋》經傳的態(tài)度是絕對信經疑傳的,當經傳記載產生差異的時候,黃氏總是“以經為正”[8]。但是與其他宋代學者不同的是,黃氏并未將《春秋》“三傳”束之高閣,而是采用了批判地采納的態(tài)度。

在黃震看來,《左傳》并不是傳經的,他說:

《左氏》雖依經作傳,實則自為一書,甚至全年不及經文一字者有之,焉在其為釋經哉?經與傳等夷相錯,經所不書者,傳亦竊效書法,以附見其間,其僭而不知自量亦甚矣。若夫浮夸而雜、品藻不公又在所不論也。[9]868

關于《左傳》究竟是不是傳經的,自漢代以來就已成為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左傳》所記載的內容并不總是與《春秋》經文一一對應的,除了有大量的無傳之經外,似乎還有數量相當可觀的無經之傳。黃震也正是因此而否定《左傳》的傳經性質。另外,《左傳》好誣,敘述了許多虛妄怪誕之事,且好以成敗論是非,因此黃震認為其“浮夸而雜、品藻不公”也確有所據。正是因為這樣,黃震對《左傳》中的“君子曰”之類的議論進行了駁斥,如,晉國的趙穿殺了晉靈公,但是因為趙盾為當時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趙穿是其家人,因此太史記載這件事就書為“趙盾弒其君”。于此,孔子發(fā)議論云:“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睂Υ?,黃震評價道:“弒君之罪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而曰越境乃免,左氏每借君子妄為之辭,今又誣吾孔子,不其甚乎?”[9]852但是黃震并沒有否定《左傳》的價值,他說:“因其舍經而別載行事,可以驗其曾見當時國史,故讀《春秋》者不可以廢《左氏》?!盵9]868可見黃震是重視《左傳》的記事性質的,事實上,在《讀春秋》中對《春秋》經文的解釋,多是以《左傳》所記史事為出發(fā)點的。在“三傳”中,黃震也最相信《左傳》的記事,當《公羊傳》《谷梁傳》所記事跡、人名、地理與《左傳》不同的時候,黃震一般都以《左傳》為準,他說:“左氏及見國史,故依之以釋經,公羊不知何所主而然,意亦別有記載之書而集之歟。世遠不知孰是,若以次而言,且當據《左氏》爾?!盵10]872

對于《公羊傳》,黃震是肯定它的傳經性質的,他說:“跡其所釋皆經,未嘗舍經而為之文,此視左氏之僭為賢。文雖不及《左氏》之核,而明白則過之?!盵10]872可見,黃震是肯定《公羊傳》對《春秋》經義的闡釋的。但是,對于《公羊傳》所釋經義,黃震也是采取了批判地采納態(tài)度,他說:“《公羊》‘大居正之語固可謂能執(zhí)其義之要者,至謂‘權為反經,謂‘百世可以復仇,則非義已甚而亂之萌也?!盵10]872

對于《谷梁傳》,黃震認為其“言經略與《公羊》同”。而在對有些經義的闡釋上,黃震認為《谷梁傳》優(yōu)于《公羊傳》,他說:“《公羊》以妾母夫人為禮,而《谷梁》黜之;《公羊》以宋襄之師,文王不是過,而《谷梁》非之,所見似又過于《公羊》?!钡窃凇洞呵铩贰叭齻鳌敝?,《谷梁傳》一直不受學者重視,故黃震對此同情到:“然舉大體言,則視《公羊》又寂寥矣?!盵11]873

對于“三傳”的注家,黃震對范寧評價最高,他說:

杜預注《左氏》獨主《左氏》;何休注《公羊》獨主《公羊》;惟范寧不私于《谷梁》而公言三家焉。如曰:“《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君,文公納幣為用禮,是人上可得而脅,居喪可得而婚也;《谷梁》以衛(wèi)輒拒父為尊祖,不納子糾為內惡,是為子可得而叛,仇讎可得而容也;《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夫人為合正,是神器可得而窺,嫡庶可得而齊也。”又曰:“《左氏》艷而富,其失也誣,《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狈步源_論云。[11]873

從黃震對《春秋》“三傳”的批評可以看出:黃震重視《左傳》的記事和《公羊傳》《谷梁傳》二家的傳義,但當經傳記事產生差異的時候,黃氏總是以經為準;在《春秋》經義上,對《左傳》的議論有所懷疑,并且對《公羊傳》《谷梁傳》的經義也有所取舍。這樣,黃氏主要以《左傳》所記的春秋時期的史事為基礎,參以《公羊傳》《谷梁傳》及先儒所發(fā)揮的經義,對《春秋》經文進行了注解,這較以前宋儒脫離“三傳”、一味臆測經義的做法客觀了許多。

三、出入現實,體現時代特色

歷代《春秋》學者對《春秋》的講解和發(fā)揮都會帶有時代的特色,黃震也不例外。通讀《讀春秋》,我們可以發(fā)現黃氏的《春秋》學有兩個時代特色。

黃震是一位理學名家,但是在南宋末年,由于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朝廷崇獎理學,周、程、張、朱之書布滿天下,形成人人爭誦的局面,士大夫恥言政事,拱手高談性命義理以相尚;士子為茍合時好,則埋頭記誦語錄、章句,以獵取聲利。陸九淵的“心學”在這時有了取代朱學的趨勢。理學的空疏化傾向已非常嚴重。因此南宋末年的一些學者開始對此種傾向進行糾正,黃震就是其中一位。對當時學術界的情況,他說:

文公既沒,其學雖盛行,學者乃不于其切實,而獨于其高遠。[1]2899

漢、唐老師宿儒泥于訓詁,多不精義理,近世三尺童子承襲緒余,皆能言義理,然能言而不能行,反出漢、唐諸儒下,是不痛省而速反之,流弊當何如也![1]2896

謹于此,黃震主張躬行實踐之學即實學,他說:“圣門之學,惟欲約之,使歸于實行哉!”[1]2889這一實學的主張使黃震在治學上的表現就是要多學,要通過訓詁來講求義理,他說:“夫萬事莫不有理,學者當貫通之以理,故夫子謂之一以貫。然必先以學問之功,而后能至于貫通之地?!盵1]2889“自本朝講明理學,脫去詁訓,說雖遠過漢、唐,而不善學者,求之過高,從而增衍新說,不特意味反淺,而失之遠者或有矣。”[1]2888而這樣的治學主張在他的《春秋》學上也有所反映。首先,前文述及的他以史事為基礎來講解《春秋》,反對臆度和猜測,正是對當時學界空疏學風的一種糾正。其次,他善于運用考證、訓詁等方法對《春秋》經文進行注解,如《春秋》經文有隱公“六年春鄭人來渝平”,黃震對此注解是:

《左氏》作“渝平”,渝,變也,渝前日之平,猶絕交也?!豆?、《谷》皆作“輸平”,《公羊》曰:“輸平猶墮成也”、“敗其成也”,《谷梁》曰:“輸者,墮也”、“不果成也”。然諸儒多從《公》、《谷》作“輸”,而不從其訓,曰:“輸,納也,輸成于我,以求平也。”[3]115

這里黃震就是從字意的訓詁著手,對包括“三傳”在內的各家注解作了一個比較。而在比較之后,黃震作了考證:

以經考之,前年公子翚伐鄭,是嘗有憾而未嘗有平,初無平之可渝,言渝平者非也。鄭與齊黨,魯與宋黨,今宋伐鄭圍長葛,懼魯從宋,而鄭亦殆偶。鄭嘗伐宋,宋求救于魯,使者失詞,魯怒不出兵,鄭乘此隙致平于魯,以離宋之黨,故今年春,鄭來輸平。今年夏,公即與齊盟,已而公與齊、鄭又會于中丘以謀伐宋,是前乎此,魯與宋,后乎此,魯背宋而與齊、鄭,皆鄭輸平所致,言輸平者是也。[3]115

通過對當時的形勢進行分析,黃震對各家的說解作了判定。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黃震一般都會闕疑存異,態(tài)度非??陀^,如文公十四年經文有“宋子哀來奔”,關于“子哀”是名是字,黃震說:

子哀,一以為字,一以為名,不可考。孫氏曰:“宋公族,子,姓,哀,名也?!崩枋显唬骸白影П厮喂?,經有子同、子糾?!蔽粗胧?。[12]

再者,黃震在《春秋》經文的文字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他善于比較《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家經文文字上的差異,如桓公十三年,經文有“鄭伯使其弟語來盟”。這是《左傳》的經文。黃震于此條經文下注曰:“語,《谷梁》作御?!盵3]132桓公十一年經文有“公會宋公于夫鍾”,黃震注曰:“夫鍾,郕城,《公羊》作夫童。”[3]130對于一些難讀的字,黃震也是一一標明字音,如僖公九年經文有“甲子,晉侯佹諸卒”,對“佹”字的讀音,黃震注曰:“佹,九委反?!盵5]171由以上可以看出,黃震以史事為基礎并運用考證、訓詁、小學等方法來注解《春秋》,態(tài)度客觀,努力糾正南宋末年理學的空疏化傾向,這可以說是黃震《春秋》學的第一個時代特色。

另外,黃震生活于南宋末年,當時民族矛盾非常尖銳,金、元少數民族政權先后對南宋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脅,于是,在黃震的《春秋》學中,“內中國、外夷狄”“嚴夷夏之辨”這一《春秋》大義就被突出得更為強烈,這主要表現在他對春秋時期霸業(yè)的評判標準上。他認為“霸之為言,王室既衰,方伯出而攘夷狄以安中國”,也就是說,稱霸者,以攘夷狄、安中國為前提,非此則稱不上霸。在這一標準下,他不贊同流行于世的“五霸”說,以為終春秋之世,真正能稱上霸的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霸業(yè)惟齊為盛,惟晉為久,惟齊威(桓)、晉文為可以言霸”。 宋襄公“戕中國而結夷狄,霸之反也”,秦穆公、楚莊王“以夷狄而脅中國,霸之變也”,他們“皆不可言霸也”。[5]194

也是在這一標準下,黃震對“貴王賤霸”這一傳統的《春秋》大義進行了修正,在尊王的前提下,他對齊桓、晉文的霸業(yè)也給予了充分的褒獎,他說:“后之讀《春秋》者弗察也,凡威、文之功皆指以為威、文之罪,嗚呼!獨不觀威公未霸,天下之亂為如何,威公霸而天下定矣;威公甫沒,天下之亂又如何,文公霸而天下又定矣。此春秋之世,生民倚之為司命,周之宗社所恃以不泯不滅,而顧以為罪,可乎?”[5]195既然齊桓、晉文的霸業(yè)是為了攘夷狄、安中國,那么,對他們在建立霸業(yè)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征伐、會盟等活動,黃震開始重新定性。茲舉兩例:

僖公四年齊桓公率領諸侯伐蔡國,傳統學者認為因為齊桓公“娶蔡姬,公怒歸之,未絕也而蔡嫁之”,齊桓公此舉是“以私憾加蔡”,是以歸罪于齊桓公。黃氏不同意這一說法,他認為:

蔡、鄭當楚之沖,華夷之門戶也,故齊侯不得蔡,無以及楚,侵蔡伐楚,勢當然矣,諸侯之師安能飛越蔡城而伐楚哉?……蔡以中國陷于楚,得蔡而后楚之門戶啟矣,嗚呼,一問而楚詞屈,兵不血刃,堂堂之楚,攝如鳥鼠,而中國不為左衽者,威公之力也。[5]164

又僖公二十八年有“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wèi)子、莒子,盟于踐土”和“天王狩于河陽”兩件大事,對此,傳統觀點多認為是晉文公以踐土之盟定霸業(yè),后召周王以見諸侯,屬以臣召君,當為不敬。黃震并不這樣認為,他說:

僖二十四年書天王出居于鄭,自后未嘗書歸于成周,踐土即鄭地也,則天王蓋居于是久矣……天王之歸,蓋因踐土之盟也,前此鄭陷于楚,天下無勤王者,今晉侯克楚于城濮,以敵王愾,奏凱于王,會諸侯以盟于鄭,以諸侯朝焉,天王因是復歸于成周。冬,書河陽之狩,則天王既歸而出狩也。非文公緩于納王也,蓋先勝楚而后納王也,伐楚者納王之資也,然則踐土之盟,厥勛茂哉。小人不樂成人之美,取“三傳”掇蜂之說,以疵吾晉文,君子所不甘焉,故愚稽于經以正之,非私晉文。[5]189

這樣,黃震不但洗脫了齊桓和晉文的罪名,反而賦予其尊王攘夷的榮譽。由此可見,尖銳的民族矛盾使黃震的夷夏觀念非常強烈,從而影響了他對春秋大義的理解以及春秋時期諸侯行為是非的判斷,這可以說是他的《春秋》學的第二個時代特色。

綜上所述,黃震是將《春秋》視作史的,反對《春秋》學上的褒貶凡例之說,他力圖以史事為根據來注解《春秋》,反對沒有根據的臆度和猜測,并注意到了歷史是發(fā)展的,善于以當時的背景來考察當時的歷史,因此得出的結論常比較客觀和公正,并且使《春秋》的意思也變得簡單明了起來。在《春秋》的經傳關系上,黃震是絕對信經疑傳的,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拋棄“三傳”,而是采取了一種批判地采納的態(tài)度,并且在“三傳”中,因為《左傳》的記事性質,黃震最重《左傳》。因為黃震生活于南宋末年,為了糾正理學的空疏化,黃震在注解《春秋》的時候開始注重考證、訓詁等方法的運用。另外,尖銳的民族矛盾使黃震具備了更為強烈的夷夏觀念,從而影響了他對春秋大義的理解和對諸侯行為是非的判斷,這就構成了黃震在《春秋》學上的兩個時代特色。

參考文獻:

[1] 黃宗羲.宋元學案(卷86)·東發(fā)學案[M].全祖望,補修.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朱彝尊.經義考(卷142)[M].北京:中華書局,1998:1642.

[3] 黃震.黃氏日抄(卷7)·讀春秋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黃震.黃氏日抄(卷33)·讀本朝諸儒理學書·程氏經說·春秋[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黃震.黃氏日抄(卷9)·讀春秋三[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黃震.黃氏日抄(卷11)·讀春秋五[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黃震.黃氏日抄(卷8)·讀春秋二[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37.

[8] 黃震.黃氏日抄(卷12)·讀春秋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93.

[9] 黃震.黃氏日抄(卷31)·讀春秋左氏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黃震.黃氏日抄(卷31)·讀春秋公羊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黃震.黃氏日抄(卷31)·讀春秋谷梁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黃震.黃氏日抄(卷10)·讀春秋四[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11.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Huang Zhen was a scholar of profound learning living in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empty academic atmosphere, Huang Zhen insisted on studying for applying in practice. He took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s a historical book, instead of a book of complimentary and critical commentaries. He tried to annotate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n historical facts and opposed the unfounded assumptions and specul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ook of the Annals and the commentaries on it, Huang Zhen absolutely believed the book and doubted the Commentaries. But he was against putting the three commentary books on the shelf and advocated having some choices. H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Zuo Zhuan(Zuos Commentary). Huang Zhen emphasized on exegesis and opposed pedant talks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Annals. In particular, he paid attention to reinterpreting the Annals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His studies ha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uang Zh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Three Commentaries

猜你喜歡
春秋
從《春秋》看孔子的編輯思想
琵琶協奏曲《春秋》的演奏與創(chuàng)作探究
琵琶協奏曲《春秋》的演奏與創(chuàng)作之探究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穀梁春秋哲學構建及其意義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紅樓夢》敘事藝術中的春秋筆法
《春秋》禮義,治國要旨《史記·太史公自序》
如何做好春秋兩季畜禽強制免疫工作
达州市| 阳春市| 沂源县| 基隆市| 金塔县| 玉树县| 台北县| 玉溪市| 汨罗市| 平湖市| 三江| 汕头市| 和平区| 来凤县| 阜城县| 铁力市| 会昌县| 襄樊市| 和平区| 浦城县| 连平县| 江安县| 出国| 阿勒泰市| 油尖旺区| 萨嘎县| 林芝县| 济南市| 军事| 文成县| 康保县| 田林县| 珲春市| 辛集市| 来安县| 韩城市| 桐城市| 潮州市| 息烽县| 甘泉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