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少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出失敗的原因是取舍不當。從目標取舍、預設取舍、生成取舍、時間取舍、過程取舍中得到啟迪,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關鍵詞:教學;反思;取舍
教學紀實
9月25日縣教研室來我校督導三星級實驗校創(chuàng)建工作。見到了以前的好友張勇杰老師,他現(xiàn)在是縣教研室的小語教研員,也是我仰慕的省級教學能手、省級學科帶頭人。
我今天上了第八課《中華少年》,本篇課文是我國著名作家、詩人李少白的一篇現(xiàn)代詩,全詩共8節(jié)內容,由颯爽英姿的中華少年、燦爛文化哺育中華少年、悠久歷史傳統(tǒng)文化滋潤中華少年、回顧祖國母親經(jīng)受的苦難、中華少年肩負的歷史使命、中華少年繼往開來開場未來六部分內容組成,全詩表達了中華少年的驕傲自豪的情感,激勵中華少年追趕超越。
我的執(zhí)教預案是“邊讀邊悟”的思路。第一塊是自由讀掃清掃清字詞障礙;第二塊是小組分角色讀梳理課文脈絡;第三塊是小組競賽讀確定誦讀的基調;第四塊是全班表演讀暢談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1. 學生自讀解決疑難后全班在解決小組疑難,但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詞語解釋,所提問題毫無深度。2. 本來40分鐘的課堂竟然上了55分鐘,結尾還是草草了事。3. 課堂上沒有預想得那樣激情四射,學生的回答問題此起彼伏,更沒有和學生產生思想風暴。
存在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狀況?本篇課文是一篇內容較長的現(xiàn)代詩,一課時來完成如何對教材精妙的取舍,而又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呢?
問題解析
課后張老師和我促膝交談,他的謙遜和內涵把我深深地折服。他說:對教材的取舍做得不夠好,本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應圍繞導讀來開展,完成導讀任務就行,學生只要能讀出自豪驕傲就可以了。
解決策略
可以將全課分為三個板塊來講:①各種形式的誦讀然后整體感知,需要15分鐘左右。②逐節(jié)多種形式讀,邊讀邊議,打通疑難關節(jié),需要15分鐘。③老師范讀六七八節(jié)內容,讓學生仿寫(或者說)第七節(jié),需要8分鐘左右。
自我反思
經(jīng)過張老師的指點迷津,我豁然開朗。我明白了:1. 應該深究教材潛力,也就是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切合學生的實際。2. 應該學會取舍,突破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3. 根據(jù)自己的個人風格設計符合自己的教學預案。因此,教學本課時,我重新進行了設計,緊緊圍繞導讀單來開展授課,深入淺出地處理了教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那么,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如何做到既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又保證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我覺得作為教者,必須學會取舍二字。即從語文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fā)。在課堂上大膽舍棄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即通過對一至兩個目標的訓練使學生非常深入、透徹地掌握一兩個知識點爭取一課一得。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合理取舍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教學目標的合理“取”“舍”,使課堂教學更成功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新課程倡導“三維”教學目標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叭S”教學目標是一個整體,它的達成是一個過程。某一堂課教師要在全面兼顧的基礎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崔允漷教授指出“預期的學習結果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币惶谜n的成功與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標定得太多,太少,太高,太低,都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果。教學目標的合理取舍應是教學設計時考慮的重點。
二、 預設時的“取”“舍”,讓教學過程更輕松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即應充分體現(xiàn)“簡潔”的原則,選取較小的切入點,使自己的講課有章有法以小見大突出重點。在一課中暫時放棄一些知識目標,絕不是真正地永久放棄。學習目標的出示要小、要少、要實。一篇文章可能有幾個目標都比較重要,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一下,結合我們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有用的,暫時舍棄一些目標,這樣我們教課時就會很輕松,學生在獲取知識時也很快樂,課堂就變得既實用又有效了。
三、 生成時的“取”“舍”,讓課堂教學更緊湊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與學的情況是很復雜的,教學本身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創(chuàng)生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是預設目標加上生成目標。“生成性目標”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自然而然生成的課程目標,它是伴隨課程實施而不斷達成的。學生的個性化表現(xiàn)往往體現(xiàn)在生成性目標的產生過程中。因此,生成性目標不能具體預設,只能在宏觀上有所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調控。
四、 合理安排“取”“舍”時間,讓課堂重點更突出
課堂學習只有寶貴的四十分鐘,合理利用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切不可忽視這一點,向課外無止境地要時間。當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之時,我們應該珍視學生的這種能力,不要在學生已認知或容易接受的知識點上花大力氣,而應該把時間用于學生的實際學習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得以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另外還應該結合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特點,安排好教學時間,讓課堂重點更突出、更有效。
五、 教學過程的“取”“舍”,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教學過程要簡化。語文課堂教學也要減肥,使其苗條、流暢、積極倡導板塊式的整體結構,立體設計的教學過程。薛法根老師這樣說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的快活的事情,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科學的、是順暢的、是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規(guī)律的。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鉆,沒有必要搞得這么復雜、這么玄、這么深奧。
語文教育的因素太多,內容繁雜,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睆哪撤N意義上說,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只有學會取舍才能成就有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李艷容.有關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5).
[2]王勝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J].學周刊,2016(05).
作者簡介:
沈利剛,陜西省寶雞市,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董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