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 山西·大同 037400)
藝術可以來源于任何一種物質或思想。在中國古代,器物和服飾都可以帶有特殊的藝術價值。但存在于不同物質之中的藝術感卻往往帶有不同的藝術特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凝聚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智者的個人思想,是其文學天賦的集成之物。因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但帶有強烈的文學價值,還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特征。當外國歷史學家想要從更加透徹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時,他們往往都會拜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用作品中所滲透出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對中國幾千年來的發(fā)展進行總結與概括。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還擁有真實的歷史文化價值。針對此,本文所選定的對其藝術特征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的這一研究方向,便明顯具有切實的研究價值。
藝術雖然與平常生活所接觸的內容不盡相同,但藝術來源于人們的思想,當人未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到藝術元素時,他們無法將藝術思路加以完善呈現(xiàn)。因此觀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思想可知,幾乎所有的思想都能夠與文學作品所處的時代生活特征相匹配。例如小農思想和和諧思想等,就是建立在農耕社會中的藝術思想內容。古代中國并未擁有當前這般高質量技術水平,人們要飽腹、要穿暖,就必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生產中?!妒酚洝分斜阍岬剑骸昂酶r,相地之宜?!币庠谘悦鬓r耕就是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途徑,且只有在適應的土地上重視正確的作物才能得到好的結果。農耕的穩(wěn)定發(fā)展需要大量勞動力,故因生活需求,古代環(huán)境中農耕土地和勞動力便成為了社會中極為重要的組成元素。既然生產與生活直接關聯(lián),盤踞在華夏土地上的各個主權者便開始通過戰(zhàn)爭來爭奪社會資源。于是就在農耕時代所引發(fā)的戰(zhàn)爭中,這些以人文和時代為主的文化便被寫入到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戰(zhàn)爭所帶來的是不間斷的分裂與融合,被分裂的是國家領土,而融合的則是不同地區(qū)內部的人民、文化、語言以及生活習性等。在戰(zhàn)爭結束的初期階段中,各個民族之間往往無法實現(xiàn)正常的交流與互融。但在各個朝代的循環(huán)治理下,人們逐漸在宏觀管制和自行流動的局面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民族結構。針對此孔子也有云:“既來之,則安之”,直接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對于地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論點。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于“人”始終比較看重。在遠古時期,人們認為生活中的一切資源都來源于上天,是上天給予的恩賜。但古代中國的人卻更加愿意相信是自己挪用了大自然的力量,他們認同自然所擁有的資源與能量,也更加認同自身所擁有的能力。而所有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神也都是以人作為原型。例如女媧和玉皇大帝,便都是以人作為原型而存在。且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人也可以通過長期的修煉而成仙,這便是古代人對于人的能力的自信。
外國文化中,神擁有絕對的權利,神會迷失在自己的權利和欲望中,而中國的神則與人們的生活發(fā)展密切相關。例如為人們帶來生命的女媧、為人們治理洪水的大禹。這些都是與人向善的神明,更像是從民間超脫而生的英雄。從種種文學作品的內容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始終都會將人作為宇宙的核心,人是構成一切社會行為的主體。這一點在《尚書》中即有標注,即“唯人乃萬物之靈?!边@便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藝術。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人們往往對于倫理綱常異常的信奉與尊重。尤其在君主制度下,君王若要突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要在全國范圍內劃分等級,國家內所有的人都擁有完全固定改的身份等級,這便是一種社會教條化的表現(xiàn)。不僅在身份等級層面,古代人的婚嫁、生子、遺產繼承往往也都需要遵照著固定的教條。也有部分人以終身遵守教條作為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第一原則。然而規(guī)則是一方面,人們心中是否真的認同所謂的社會教條,又是一種值得深思的內容?!读荷讲c祝英臺》這一作品就是對社會教化的批判。在遇到真正的情感時,實際上所有人的內心都會產生動搖。他們會更加偏向于追求個人情感,認為社會教條過于固化,難以帶有人情特征。而這種對撞藝術,就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獨特韻味的文學藝術。
團結與和諧始終都是中國人民所特有的精神,但團結并不代表著人們需要按照一種思維生存下去。相反,人作為一種擁有大腦的生物,人們會擁有審美、擁有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而當世界上的各種元素堆疊時,人們便會本能的對這些元素進行篩選,如若符合自己的思想以及風格特征,人們就會在元素基礎上進行運作,將其變更為更加適應人類社會的物質元素。文字和音律就屬于其中一種。人們搜集了社會產物中的一些音調元素和形象元素,將其進行加工直至形成具有規(guī)律和結構性的內容。這種產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們對于當下生活形態(tài)的變革?!对娖贰分性岬竭^,“五言居文詞之要”。而之所以無言成為文詞體法中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其更加符合“眾人所言”。但在宋代,隨著人們對于詩詞歌賦的審美產生了一些變動,人們開始推崇使用宋詞形式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這種在文學作品中所產生的變動現(xiàn)象,就是一種相對比較平靜的“革命”。人們認同當下所產生的文學物質,但也擁有不斷追求新物質的思想。在著名古代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也都在為了變革而不斷活動,進而令書中的天下成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狀態(tài)。這便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變革性藝術。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取材于人類社會,作者往往通過觀察來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甚至在部分作品中,作者直接以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作為背景素材。因此在不同時代中所產生的文學作品,即使其內容以妖魔鬼怪和仙俠為主,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人物背景中,我們也仍然能夠看到古代社會的活動形態(tài)。例如《紅樓夢》中,作者曹雪芹雖然將故事背景放置在了非明非清的狀態(tài)中,但書中所刻畫的賈府,實際上就是對封建時代官宦人家的最佳投影?!度龂萘x》也正是對戰(zhàn)爭進行深度刻畫和解釋的文學巨著。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能夠找到對應的文學作品,這便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且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也完全可以起到綜合時代文化特征的作用。
在古代,人們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傳遞文化,且每個朝代都會有專人撰寫一些以時代特征為主的文學作品,用以記錄該朝代中所發(fā)生的事件,以供后人查閱。因此文學作品在古代,也具有豐富歷史文化色彩的價值。歷史上有名的文人或官員也都以搜集和讀懂文學作品作為衡量自身文化底蘊的要點。如此便可看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于豐富歷史文化色彩的重要作用。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階段中,而之所以文化自信的建立成為了國家行動方略,正是因為近年間外來文化已經(jīng)對中國的青年人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從節(jié)日這一點來看,當前多數(shù)的年輕人都會格外注重為別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辦儀式,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參與興趣卻十分低迷,這便是文化侵略的一種表現(xiàn)。而在中國的建設中,每個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能夠理解和應用本國文化。這并非全然為國家未來建設的追求,更是身為華夏兒女所必然肩負的歷史責任。因此當我們國家使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來填充當代的文化課程時,文學作品一方面能夠起到為學生科普歷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加強民眾的文化歸屬感、民族歸屬感,繼而加強中華兒女的團結性,減少文化侵略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摒除了多數(shù)不合理的古代禮儀,于是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都更加貼近于西方的生活節(jié)奏。一方面這種狀態(tài)意味著中國將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則降低了中國古典文化對國人的文化影響能效。落后和腐朽的思想的確不應該被繼續(xù)沿用,但對于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例如“和諧”、“長幼有序”等文化內涵,卻仍然有價值被應用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不可否認,中國人雖然已經(jīng)適應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模式,但是他們對于一些來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仍然擁有共鳴,這是儲存在中國人血液之中的認同感。因此當我們國家需要構建和諧社會時,便可以利用《論語》類的文學作品,為社會秩序的執(zhí)行提供有價值的文化素材。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許多作品都包含著濃厚的愛國情懷。例如岳飛、屈原等人,便貫徹了以家國情懷作為人生信條的一生,為國而生、為國而死。這些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過的歷史人物,也能夠成為當代青年人的精神榜樣。和平年代中青年人無需時刻喊出保家衛(wèi)國的口號,但擁有愛國之心卻是每個國人都應該具有的美德?!墩撜Z》中有一段話,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其意為做人必須要做有誠信之人,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必須要做到。這些都是隱藏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文化內涵。而當國內的各個教育體系能夠利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教育青年人時,國人便能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不斷堅定自身的愛國情懷。故我們可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明顯能夠起到奠定國人愛國之心的實際作用。
在發(fā)揮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代價值的進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作為官方傳遞信息的第一途徑。以教育形式為主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加以滲透,基本能夠起到最優(yōu)效果。原因有二,其一,教育是每個國家均具備的信息傳遞體系,且在多年的發(fā)展中,如何滲入和教導都已經(jīng)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實現(xiàn)體系。因此利用教育途徑來揮發(f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明顯具有可行性。其二,我國正處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階段,每個學生都應該建立穩(wěn)定和正確的文化傳承觀念。因此利用教育途徑傳遞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價值,也能夠提升文化傳承的實際效率。
國家也可以將社會作為渠道,在社會的各個活動中找尋可以傳遞古代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途徑。例如國家可以開辦一些以賞讀、扮演為主的藝術類節(jié)目,用不同的感官刺激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內涵。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渠道,先開通官方賬號,再配置特別行動小組,組內負責搜集和整理更加適應于不同年齡段國人的文學作品選段,再于不同時間段內進行推送,直至以多方位思維傳達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文化價值。
地方可以適當開展一些以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主的社會活動,邀請各界文學家和學生進行參與。文學家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體會和鑒賞經(jīng)驗,而學生們可以進行記錄,通過互相交流的形式,提升古代文學作品在當代的活躍程度。這種途徑也能夠適當發(fā)揮古代文學的現(xiàn)代價值。
綜上,文章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核心,對其藝術特征和古代、現(xiàn)代文化價值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應被國人所理解和學習。同時國家正處在文化建設的重要階段,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剛好可以起到加強教育和串聯(lián)思想的實際作用。且當前我國所傳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便包含和諧,而儒家文化中也以和諧為先。因此綜合而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文化價值,應該被國人所認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