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郁,白 偉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克爾凱郭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之父”,他首次將哲學的研究方向指向個體的人,比尼采的哲學思想產(chǎn)生要早50多年。亞斯貝爾斯曾說過:“他和尼采使我們睜開了眼睛。”[1]與之前的哲學思想不同,克爾凱郭爾的哲學思想流露出更多的非理性主義,他始終強調(diào)精神的個性和純粹性,他認為“成為自己”是個體一生的任務?!翱藸杽P郭爾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獨特魅力的思想家之一,與同時代的哲學家相比這一點更為突出。作為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者,克爾凱郭爾與費爾巴哈、施蒂納和馬克思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人’的實踐角度出發(fā)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施蒂納則走向極端的、絕對的‘唯一者’,取消了與外界的任何理性,是‘既非神亦非人’,克爾凱郭爾則將人置于上帝和虛無之間,關注個體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盵2]克爾凱郭爾認為,“生存?zhèn)€體”是唯一重要的實體,我們每個個體都是孤獨的存在,在生存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選擇。為此,克爾凱郭爾提出了個體生存的三個境界,即審美境界、倫理境界和宗教境界。
在克爾凱郭爾的作品《非此即彼》中,他寫道:“我的非此即彼并非是用來標示‘善’與‘惡’之間的那種選擇,而是表示要么選擇善和惡,它所標示的是人們在‘選擇善惡’與‘排除這一善惡選擇’之間的選擇?!盵3]他認為,人的一生充滿選擇,我們有三種基本的選擇可以使得人的生活融洽一致,選擇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后,我們就依據(jù)它而生存下去??藸杽P郭爾認為,這三種層面不僅相互排斥,而且窮盡了所有可能性。也就是說,他認為,我們依據(jù)這三種價值觀而生活。
在《非此即彼》的第一卷中,克爾凱郭爾側重對審美層次進行了闡述。審美境界可以概括為一種僅僅為了滿足直接欲望的生存方式。唐璜的生活方式就是審美境界的一種典型代表。作為一個以追逐女性之美為理想的“西班牙最偉大的情人”,唐璜盡管虜獲無數(shù)婦女的芳心,但他卻從未有過止步于其中一個的念頭。當唐璜堅信自己將終生踐行“追逐女性之美”的理想時,侯爵告訴他,終有一天他也會為一個女人,甘愿放棄其他一切女人,結束自己漫長的獵艷之旅。剛開始唐璜不以為然,他覺得侯爵的話可笑至極。然而,在后來的生活過程中,唐璜意識到了侯爵的預言是正確的。
唐璜不斷地追逐女性,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然而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他的內(nèi)心依然渴望一個寄托。他一直在尋找一個靈魂的歸宿。他周旋于一個又一個的女人之間,其實是為了戰(zhàn)勝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唐璜的這種生活方式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直接欲望,是一種原始的發(fā)泄,是一種低級的生存方式。當他不斷重復這種類似的生活,厭倦感便產(chǎn)生了,這種自我滿足的生活方式面臨著危機,個體渴望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
在倫理境界,個體不再是一個絕對的孤立者,個體的行為受到普遍的道德法則的制約。在個體的生存過程中,他們考慮的不再只是個人的感受,而是逐漸有了群體意識,開始考慮那些普遍的、絕對的東西,并且承擔責任。在這個境界,個體是從屬于普遍性的。
克爾凱郭爾的倫理理論與康德的“絕對命令”有一定的聯(lián)系??档抡J為:“由于我們是人類,具有一種受到感覺官能影響的意志,結果,這種意志的活動可能與純粹意志不一致,甚至經(jīng)常與它沖突,這些法則表現(xiàn)為強制的命令或禁止我們做某些行為,因此,這類法則是絕對的或無條件的命令。”[4]他在另一個地方又解釋到,“絕對命令”,一般又表明什么構成責任。它可以概括為如下公式:“依照一個可以同時被承認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事。”[4]康德所說的“絕對命令”“普遍法則”,就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即道德科學的最高原則??档抡J為,人不應該讓自己成為例外,人在決定自己該如何行動的時候,不應該僅僅考慮自己,而應該為自己所處的集體著想??藸杽P郭爾在倫理階段的思想正是對“絕對命令”進一步的闡述與發(fā)展。
在克爾凱郭爾的著作《非此即彼》中,他以婚姻為例,向我們闡述了過一種倫理式生活的必要性。即當一個人面臨組成一個家庭時,他需要考慮的不再僅僅是個體,他需要結合男女雙方的條件進行選擇,目的是為了把這個家庭群體最優(yōu)化。此時的個體不再是依靠欲望生存著的個體,在他身上意味著責任。此外,古希臘悲劇中的阿伽門農(nóng)也是倫理境界中的典型代表。阿伽門農(nóng)作為攻打大特洛伊的主帥,由于戰(zhàn)船在途中受到逆風的干擾,他決定殺了女兒來祭女獵神阿爾忒迷斯,以此來平息神怒,使船順風航行,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阿伽門農(nóng)為了一個較高的倫理原則而放棄了一個較低的倫理原則。在倫理境界,個性從屬于普遍性,個體常常會因為自身的義務和普遍的道德準則發(fā)生沖突,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克爾凱郭爾認為:“倫理層面僅僅是一個過渡層面,因此它的最高表達是作為否定性行為的悔悟……宗教層面則是完滿的層面?!盵5]在倫理階段,個體無法實現(xiàn)完滿,因而需要進入宗教境界,使精神抵擋欲望,依靠信仰,超越倫理,從而走向完滿。
從倫理境界到宗教境界的過渡,具有非連續(xù)性、非理性,個體只有通過信仰的跳躍才能得以實現(xiàn)。在宗教境界,信仰是第一位的,是超越審美和倫理的??藸杽P郭爾認為,宗教境界達到了個體生存中的最高境界,只有達到宗教境界,個體才能徹底地化解感性和理性所帶來的絕望,在非理性中回歸本真的自我。
在《恐懼與顫栗》一書中,描寫了亞伯拉罕獻上以撒時的心理活動:“他站立在那里,那位懷著孤獨希望的老人。然而,他沒有懷疑,沒有痛苦地左顧右盼,沒有用他的禱告去向他挑戰(zhàn)。他深知,正是上帝這全智全能者在考驗他,他深知這是能向他要求的最艱難的獻身,但他也深知當上帝提出要求之時就不會有什么獻身是過分艱難的——于是他拔出了刀子?!盵6]此時,亞伯拉罕處在一種恐懼狀態(tài)下,他無依無靠,需要借助超越的力量,直接與神對話。他這一舉動在普遍意義上來說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但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虔誠,這種舉動看似悖謬,但克爾凱郭爾認為這是實現(xiàn)人和上帝溝通的重要途徑。
克爾凱郭爾認為,個人的存在是非理性的存在,是孤獨地站立于上帝之前的存在,而這只有在宗教境界才得以充分實現(xiàn)。在宗教境界,個體在此是作為自己而存在,個體所面對的只有上帝。在宗教境界,個體不僅擺脫了審美境界的感性誘惑,而且摒除了倫理道德階段道德準則及倫理義務與罪感所發(fā)生的沖突。他認為,只有達到宗教境界,個體才能依靠信仰與上帝對話,在非理性中回歸本真的自我。
克爾凱郭爾并不排斥理性和倫理,但他認為信仰和宗教高于理性和倫理,宗教不僅不依賴倫理,反而是對倫理的否定;信仰不僅不依賴理性,反而是對理性的否定。因此,他對黑格爾哲學以及新教神學中一切信仰理性化的嘗試都加以嘲笑,更不同意傳統(tǒng)的理性神學證明上帝存在的那些理論。他認為上帝作為一種信仰的對象,是不能用邏輯方法證明的。人作為一種孤獨的個體存在于世俗生活中,時常會處于一種焦慮、恐懼的狀態(tài),需要去與上帝對話,追求永恒。就對上帝的領悟來說,與其說是依靠理性,還不如說是依靠荒謬,因為荒謬首先意味著對超出理性之外神秘事物的信仰。在這方面,克爾凱郭爾可以說是繼承了中世紀教父德爾圖良的觀點“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相信”。
按照克爾凱郭爾的觀點,個體生存分為三個境界,這三個境界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過程。審美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倫理境界是過渡性的境界,而宗教境界是最高級的生存境界。個體只有在宗教階段才能達到真正的存在,因此,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不斷走向上帝的過程。
與傳統(tǒng)的德國古典哲學不同,克爾凱郭爾的生存三境界沒有形成體系,這是因為克爾凱郭爾把現(xiàn)實生存的個體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體,把個體的人的思想、情感、信念作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在他看來,個體的生存就是一段充滿著無限可能的主觀體驗過程。一方面,這種強調(diào)個體主觀能動性的思想給個體的生存選擇帶來了希望,即個體可以通過進入更高級的生存境界化解倫理與道德的矛盾與絕望。但是,在個體生存選擇這一重大問題上,如果過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的話,便會陷入另一種極端,導致出現(xiàn)重主觀真理而忽視客觀規(guī)律的后果,這樣給個體生存的選擇蒙上一層陰影,使個體陷入一種盲目樂觀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克爾凱郭爾的宗教境界中,他過分強調(diào)了上帝存在的自由性和無限性,他認為,即使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生存的悖謬,也要遵從上帝的召喚、祈求上帝的拯救??藸杽P郭爾在宗教境界思想的闡釋中過分崇拜宗教神學,深深地刻上了宗教神學的烙印,從而受到了理性主義的質(zhì)疑,成為哲學界長期以來不可調(diào)和的一大難題。縱觀克爾凱郭爾的個體生存三境界,我們可以得知,克爾凱郭爾從個體的生存維度出發(fā),向我們展示了個體在不同的生存階段的三大精神圖景,這種呈現(xiàn)形式雖然與之前的思辨哲學截然不同,但依然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他的個體生存三境界理論對我們生活在今天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畢竟生活需要選擇,我們每個個體作為生存的主體都將面對這一難題。其實,當我們真正了解了克爾凱郭爾的個體生存三境界的思想后,就會明白,他的個體生存三境界固然是向信仰的飛躍,同時也是向真理的飛躍。
克爾凱郭爾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個體生存境界的精神圖景,他認為這三種境界已經(jīng)窮盡了個體生存各個階段的可能性。其實,與克爾凱郭爾所提出的個體生存三境界相對比,我們大多數(shù)個體基本處在審美境界和倫理境界中。在審美境界,個體過著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在倫理境界,生存?zhèn)€體被道德倫理所束縛,個體在周而復始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下,會陷入一種恐懼、焦慮、絕望的困境,因而個體需要努力跨入新的境界即宗教境界。個體在宗教境界中,用信仰抵擋絕望,追求永恒的幸福??傊?,克爾凱郭爾首次將哲學的關注對象轉(zhuǎn)向個體生存,為后來的存在主義哲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生存境界思想,給人類個體提供了三種生存的指導方式,對個體生存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遺憾的是,對于如何實現(xiàn)這種生存境界,克爾凱郭爾并沒有做出過多的解釋,即使在他所推崇的“宗教境界”中,我們所能理解的也僅僅是所謂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