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薛令之,字君珍,福建長溪(今福安)人,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故世稱“明月先生”。薛令之少時家貧,聰穎好學,曾在家鄉(xiāng)靈巖山腰筑草堂苦讀。唐神龍二年(706年),薛令之遠赴長安應進士考試,結(jié)果“文章破八閩之荒”,一舉成為福建中進士的第一人。
薛令之中進士后,初任右庶子(太子宮官員,掌記注、撰文等事),開元中期(713~741年)升為左補闕(掌諷諫、大事廷議等職),兼太子侍講,既為諫官,又是太子的老師。當時,李林甫任宰相,專權誤國,朝野怨聲載道。太子李亨與李林甫不睦,因此薛令之也備受李林甫之流的排擠。薛令之痛恨李林甫的所作所為,于是,在東宮墻上題《自悼》一詩以表達憤懣。在詩中,“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盛食物的盤中有什么呢?只有苜蓿菜雜亂地放著)的詩句,既是諫官清苦生活的寫照,也是對李林甫之流的譏刺。詩的最后兩句:“無以謀朝夕,何由保歲寒?”更是對漸趨腐敗的大唐朝政發(fā)出了警告。
唐玄宗皇帝見到這首詩后大為不悅,便揮筆在其詩旁也題了一首詩,其中最后兩句是:“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币鉃槟闳绻由钋蹇啵梢匀我庾非蟾毁F去。薛令之見到后,惶恐不安,便托病辭官返鄉(xiāng),因深感宦途險惡,回鄉(xiāng)前他還寫信給在江西安福當縣令的獨子薛國進,命他也辭官返鄉(xiāng)。在長安為官三十余載,離開的時候,薛令之沒有任何金銀財寶,“徒步歸鄉(xiāng)里”,帶上的只有兩袖清風。
回鄉(xiāng)后,薛令之仍在靈巖山草堂隱居,過著窮研經(jīng)書、抱甕灌園的生活。深居簡出,偶爾也出游或訪親會友,并寫下了許多精警而清麗的詩文。由于父子二人同時辭官,生活十分窘迫。唐玄宗聽說后,曾下詔令長溪縣撥賦谷資助他,但薛令之只是“酌量受之”。明代《福安縣志》記載:“玄宗聞其貧,命有司資以歲粟,令之量受之,不肯多取?!?/p>
唐至德元年(756年)八月,太子李亨即位,是為肅宗。即位后的唐肅宗每每思念起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想重新召其入朝,但此時薛令之已經(jīng)去世,僅留下環(huán)堵蕭然、清貧依舊的家。這令唐肅宗感慨不已,于是敕命薛令之家鄉(xiāng)的村居、河川為“廉村”“廉溪”。明代《福安縣志》記載:“肅宗即位,思東宮舊德,召之,而令之已逝矣。嘉嘆其廉,因此敕其鄉(xiāng)曰‘廉村,水曰‘廉溪?!?/p>
受“廉村”和“廉溪”的影響,后人還把薛令之早年苦讀的草堂所在地——靈巖山,稱為“廉嶺”或“廉山”?!傲濉薄傲薄傲畮X”,成為了薛令之人格操守的象征。后人因此留下了諸多詩文,其中就有詠廉溪詩:“不是先生清節(jié)在,此溪何以得廉名?”
薛令之去世后葬于故土,長溪縣令周尹于墓前建造碑亭紀念他。薛令之生前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均已散失,傳世詩作僅有《自悼》《靈巖寺》《太姥山》《草堂吟》《唐明皇命吟屈軼草》《送陳朝散詩》等6首,前3首收錄在《全唐詩》和《全唐詩外編》中,后3首存錄于《高岑薛氏宗譜》。
千年往復,薛令之的清廉操行一直濡染和影響著歷代士風。他《自悼》詩中的“苜蓿長闌干”一句,后來被用作形容清操潔行的典故。蘇東坡曾用“羞對先生苜蓿盤”的詩句,借薛令之的故事寓意品性高潔。薛令之為廉村鑄就清正樸直的氣質(zhì),為天下讀書人樹立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