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華琛,李運倫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
丁書文教授是首批全國名中醫(yī),山東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全國第三、五、六批中醫(yī)師承帶教老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從事中醫(yī)藥工作50余年,是齊魯心病學派的代表人物。丁書文教授在辨治心系疾病的過程中善于從宗氣論治,每獲良效。
宗氣理論源遠流長。自《黃帝內(nèi)經(jīng)》開始,關于宗氣的論述歷代各有特色,但對于宗氣之來源基本持同一觀點,即宗氣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之氣和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清氣[1],二者相結合,形成居中胸中的精氣,即為宗氣?!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中“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的論述即是對宗氣生成的最佳描述。清代醫(yī)家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大氣論》中提到:“大氣,即宗氣之別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經(jīng)脈奉之為尊主也[2]?!?/p>
歷代對宗氣的生理功能認識比較統(tǒng)一[3]。丁書文教授認為宗氣的生理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①司呼吸,行氣血:這一功能與《內(nèi)經(jīng)》上的描述一致,《靈樞·邪客》曰:“五谷入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遂,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呼焉?!币酝t(yī)家多認為司呼吸與行氣血屬兩方面功能[4],丁教授以為,這兩者不能割裂開來。呼吸外界自然界清氣,與脾胃化生的內(nèi)在之清氣混合,是脈道充利、氣血循行的重要保障。氣血得暢,則心肺也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②宗氣的生理功能本身具有與人體之“元氣”相類似的功能:元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是一切生理功能正常的保障。丁教授認為,宗氣的生理功能與元氣具有一定相似之處,兩者都有推動、激發(fā)、升騰的作用,是人體生理機能的始動因素。正如張錫純所認為的,宗氣即為大氣,“是大氣者,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功能是“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莫不賴乎此氣”[5],說明宗氣具有部分元氣的功能。張錫純認為:“天一生水,腎臟先成,而腎系命門之中,有氣息萌萌動,此乃乾元資始之氣,《內(nèi)經(jīng)》所謂‘少火生氣’也。此氣即由少火發(fā)生以徐徐上達,培養(yǎng)于后天水谷之氣而磅礴之勢成,績貯于膺胸空曠之府而盤踞之根固。是大氣者,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窿?!盵6]
宗氣暢達對氣機在胸中循行具有重要意義[7]。丁書文教授認為,宗氣乃胸中之“大氣”,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其生理功能的發(fā)揮與宗氣功能正常密切相關。心與宗氣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從生理位置講,宗氣居于胸中,正為心肺之所居處,兩者相鄰;第二,從功能上講,宗氣司呼吸,行氣血,心主血脈,兩者功能相輔相成,《醫(yī)門法律》載:“五臟六腑,大經(jīng)小絡,晝夜循環(huán)不息,心胸中大氣斡旋其間”,說明周身氣血運動、輸布、循環(huán)以宗氣為始動因素,心在此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8]。
宗氣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主要支柱。著名醫(yī)家張錫純對宗氣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9],他對宗氣的生成和生理功能提出了獨到見解,謂“是大氣者,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認為它具有“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的功能。宗氣功能正常時,人體之“視、聽、言、動”等機能均賴其發(fā)揮作用。宗氣旺盛,氣血充盈,心臟功能正常有序,推動血流暢通運行,推送氣血達人體之四末,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梢娙梭w之生理活動,必須依賴宗氣的支配[10]。宗氣在生理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氣不足是心系疾病的重要病機[11],宗氣與營衛(wèi)之氣密切相關[12]?!毒霸廊珪费裕骸盃I氣衛(wèi)氣,無非資借宗氣,故宗氣盛則營衛(wèi)和,宗氣衰則營衛(wèi)弱矣。”宗氣的來源主要有兩端,一為水谷之精微,一為自然之清氣,因此當這兩個來源失司時宗氣的生成就會產(chǎn)生障礙。老年體弱、久病失養(yǎng)、勞倦內(nèi)傷等因素,易導致人體宗氣化生無源,宗氣不足,甚則下陷。宗氣虛弱,推動鼓動無力,心血行而不暢,心系疾病由然而生。如大氣下陷,則“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宗氣不足,對于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發(fā)揮不利,氣血痹阻,脈絡不通,發(fā)為心系疾病。
丁教授認為宗氣不足與大氣下陷不是同一證。宗氣不足與大氣下陷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宗氣不足在心系疾病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而大氣下陷包括一部分脾胃病。具體講,宗氣不足與大氣下陷證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病證范圍不同。宗氣與心均處于胸中,宗氣不足多表現(xiàn)為心肺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如心慌、胸悶、氣短等。而大氣下陷證,除了表現(xiàn)為心肺疾病外,還合并有脾胃疾病的胃脘部不適、胃痛等表現(xiàn),因此二證不能混為一談。第二,病證程度不同。宗氣不足表現(xiàn),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為“此氣(指宗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憒,腦力心思為之頓減?!盵13]大氣下陷證除了胸悶、心悸、眩暈、乏力、胸痛等癥狀外,還伴有胃脘痛、胃下垂、少食即飽等中焦脾胃癥狀。宗氣不足的程度較大氣下陷證明顯輕,治療難度也更小。
丁書文教授辨治宗氣不足時遵循“但見一證便是”的原則,凡有心前區(qū)空虛感的患者俱可辨為宗氣不足。丁教授認為,宗氣與心肺相鄰,為肺臟呼吸與心臟搏動提供動力[14],宗氣下陷,首先影響的即是心肺功能,出現(xiàn)呼吸不利、心悸怔忡等證[15],進一步發(fā)展還可能出現(xiàn)呼吸將停、乳之下其動應衣的危重證候。在辨證宗氣不足證時,有一點比較容易把握,就是心胸部空虛感,丁教授認為這是宗氣不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但見一證便是,有是癥即可辨為此證。
丁教授從宗氣辨治心系疾病時,常分為宗氣不足與宗氣下陷兩證,并分別采用不同方法治療。
此期癥狀較輕[16],是因貫注心肺之氣不足,心肺兩臟生理功能輕微失調(diào)所致。此期癥狀因宗氣虛程度不同而有所區(qū)別[17],只需“虛者補之”,預后好。癥見:心胸部空虛感,乏力,頭昏沉,易倦怠,伴有心慌、胸悶、氣短等心系疾病癥狀,舌淡,苔白,脈沉細。此證常用保元湯加升麻、柴胡、葛根、桔梗。
升麻、柴胡是常用升補宗氣的藥對。升麻能令清氣從右而上達,柴胡能令清氣從左而上達。內(nèi)經(jīng)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以清氣一升,則濁氣得降,而無以上等癥。葛根,味甘、辛,性涼,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是升舉宗氣的常用藥物。桔梗在古代醫(yī)籍中常有載藥上行的作用,常與葛根相須為用。
主要表現(xiàn)為心胸部空虛感,乏力,眩暈,氣短或喘憋明顯,胸部似有重物壓迫,少食即胃脘不適,體形消瘦,脘腹墜脹,心慌、胸悶等,舌淡,苔白,脈沉細弱[18]。丁教授常以升陷湯配合柴胡疏肝散論治。升陷湯,以黃芪為主藥,因為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同時以知母甘涼滋陰。柴胡與升麻相須為用,引大氣之陷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補氣最恐補而滯。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情志不遂,或補益太過,易致肝氣郁結,經(jīng)氣不利。遵《內(nèi)經(jīng)》“木郁達之”之旨,補大氣的同時應疏肝理氣。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香附理氣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以止痛,二藥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經(jīng)之郁滯,并增行氣活血止痛之效,共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均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兩方同用,既可補宗氣之不足,亦可使補而不滯,補而能行。
鄧某,女,46歲,起搏器置入術后2年,伴房顫2年。現(xiàn)病史:1989年曾患心肌炎,2007年出現(xiàn)1度房室傳導阻滯,置入起搏器后出現(xiàn)房顫?,F(xiàn)感心悸,體倦乏力,頭暈,夜間頭脹,胃脘怕冷,喜熱飲食,大便不盡感,納可,眠一般。面色暗,舌暗紅苔膩,脈沉細緩。查體:BP 130/80 mmhg,HR 88次/min,律不齊,心音強弱不一,脈搏短絀,雙下肢無浮腫。中醫(yī)診斷:虛勞、心氣不足證。西醫(yī)診斷:持續(xù)性房顫;起搏器置入術后。本案病人,診為心悸,屬宗氣不足證?;颊呔貌叭梭w胸中之宗氣,加之曾行大手術,更加耗傷心氣心陽,氣虛則乏力,夜間陽伏陰盛,故頭脹明顯,氣虛失于溫煦故胃脘怕冷,得熱則舒。治宜益氣溫陽,寧心安神,方藥組成以黃芪、麥冬、五味子、生地益氣養(yǎng)陰復脈;升麻、柴胡升補宗氣;山萸肉、仙靈脾、肉桂、干姜溫補脾腎之陽,丹參、川芎活血通絡,茯苓、木香、砂仁健脾和胃,炒棗仁、炙甘草寧心安神。患者服14劑后,諸癥明顯好轉,再服14劑,癥狀基本消失。
房某,女,32歲,心慌、心搏脫落感12年,加重2月?,F(xiàn)病史:患者12年前因上感引起心慌,早搏多,于當?shù)蒯t(yī)院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經(jīng)靜脈用藥未痊愈。其后心慌、早搏反復出現(xiàn),逐漸出現(xiàn)氣短、胸悶,查心臟彩超示:左室假腱索;前間壁功能減弱;節(jié)段性運動不良。心電圖示:T波改變,于多所醫(yī)院診為心肌炎后遺癥。2月前心慌、早搏頻繁?,F(xiàn)癥見:心慌,心搏脫落感,低熱,37~37.6℃,偶氣短,偶胸悶,食欲差,眠差,二便調(diào)。舌暗紅苔薄黃,脈沉弱。查體:T 37.5℃,HR 98次/min,心肺聽診(-),雜音(-)。輔助檢查:心肌酶譜正常。心臟彩超示:局灶性陳舊性心肌損害;房間隔局部增厚。中醫(yī)診斷:心悸,熱毒熾盛,氣陰兩虛證。西醫(yī)診斷:病毒性心肌炎恢復期;心律失常;上感。丁教授認為病毒性心肌炎,乃正氣內(nèi)虧,復感外邪所致,在疾病的急性期,邪毒熾盛,正氣已虧,治宜祛邪為主,兼顧扶正;在疾病的恢復期,病人往往氣血陰陽不足,治宜扶正為主,兼顧祛邪,宗氣不升在疾病遷徙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治療本病,注重辨病辨證相結合,強調(diào)清熱解毒及時徹底,益氣養(yǎng)陰貫穿始終,重視活血化瘀,酌用安神定志,體現(xiàn)了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本案病人素有心肌炎病史,邪毒傷正,宗氣內(nèi)虧,復感外邪,正邪交爭,外邪入里化熱,內(nèi)外交攻,熱毒遂成,充斥表里,耗氣傷陰,氣陰兩虛。患者低熱不退,舌暗紅,苔黃乃邪熱充斥表里內(nèi)外所致,心慌、胸悶、氣短、眠差乃正氣耗傷,氣陰兩虛之征。其脈象亦支持以上病機。治療以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為主,方中以雙花、連翹、青蒿、白薇等甘寒之品清透表熱,以升麻、柴胡、葛根升補宗氣,以黃連、苦參等苦寒之品清解里熱。以黃芪、麥冬、五味子、生地、山萸肉、當歸、炙甘草益氣養(yǎng)陰、生津復脈,以丹參輔以活血化瘀。二診時患者胸悶,氣短,頭痛,乏力,大便溏泄,此乃氣虛下陷、清陽不升之故,故治療酌配人參,增加升麻、柴胡劑量增益氣升提之力?;颊吖卜?0劑痊愈。本病毒性心肌炎案,病人由急性期進入恢復期、緩解期,不同時期治療方案不同,體現(xiàn)了中醫(yī)同病異治的治療原則,用藥上不宜拘泥,不僅扶正祛邪、表里兼顧,而且寒熱兼施、升降并用?;颊咦罱K得以痊愈,是中醫(y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發(fā)揮作用的結果。
宗氣是中醫(yī)學傳統(tǒng)理論中獨具特色的理論,歷代對宗氣的論述不斷豐富發(fā)展,到現(xiàn)代,各種學說逐漸趨于豐富,很多專家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對宗氣的實質進行了探討,例如竇房結說、胸內(nèi)壓說、三磷酸腺苷說、一氧化氮說、腸酵之氣說等多種論說[19],但都未能對宗氣實質進行詮釋。目前對宗氣理論尚處在探索階段。丁書文教授從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出發(fā),利用宗氣理論治療心系疾病,取得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