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樂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二院,遼寧 沈陽 1100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飲食結(jié)構的改變,貧血成為了一種常見疾病。經(jīng)臨床診斷,一般分為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及再生性障礙貧血。所有貧血疾病存在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需要有效的診斷方式才可以進行確診[1]。本次研究圍繞缺鐵性貧血展開,以血液檢測作為診斷方式,以驗證該種方法的診斷效果,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醫(yī)院抽取35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組A組,包括男患者17例、女患者18例,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為(32.25±4.25)歲;抽取35例地中海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組B組,包括男患者18例、女患者17例,年齡19~16歲,平均年齡為(33.15±3.52)歲;選擇35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C組,其中男性19名,女性16名,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為(32.33±4.58)歲。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腫瘤疾病及處于哺乳期、妊娠期的婦女,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員年齡差異在區(qū)間范圍內(nèi),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分別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液檢測方式,①血液采集:讓所有人員保持8h空腹,并與次日清晨你空腹狀態(tài)下進行靜脈采血,采血前對被采血者實施常規(guī)消毒,嚴格執(zhí)行血液采集的相關制度(使用專業(yè)常規(guī)抗凝劑及針管進行采血,采血量標準為2 mL)。②血液存儲: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加入一定抗凝劑,同時輕搖試管以保證融合。③血液檢測:采用自動分析儀以及相應的試劑對已采血液進行檢驗,檢驗過程嚴格按照醫(yī)院規(guī)定執(zhí)行,最后對結(jié)果進行分析與觀察。
1.3 觀察指標:A、B兩組患者在RBC、RDW、MCV、MCH、Hb中的對比[RBC:男性的正常值為(4~5.5)×1012/L,女性的正常值為(3.5~5.0)×1012/L;RDW:正常值為11.5%~14.5%;MCV:正常值為80~94 fL(80~94 μm3);MCH:正常值為27.0~34.0 pg;Hb:男性的正常值為120~165 g/L,女性的正常值為110~150 g/L]。
1.4 數(shù)據(jù)處理:本次實驗使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用χ2進行計數(shù),當P<0.05時,表示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不良事故發(fā)生率及護理質(zhì)量評分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不良事故發(fā)生率及護理質(zhì)量評分對比(,n)
我國貧血發(fā)病率較高,并多與其他疾病一起出現(xiàn),其臨床癥狀也較為明顯。一般情況下患者會出現(xiàn)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頭暈等現(xiàn)象。但由于貧血類型的多樣性及引發(fā)貧血誘因較多,因此靠表面癥狀無法正確診斷出患者屬于哪種類型的貧血。一般情況下,貧血類型主要以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主。而缺鐵性貧血是貧血類型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種疾病主要是由于體內(nèi)鐵元素含量流失過少,使血紅蛋白量降低而形成的[2-3]。
在所有貧血疾病中,由于不同類型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因此準確診斷對治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目前,血液檢測是常見的檢測貧血的方法,其主要以血液樣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患者的RBC、RDW、MCV、MCH、Hb等各項血液指標進行檢測,來診斷出患者屬于哪種類型的貧血。目前隨著醫(yī)療科技的發(fā)達,更加提高了血液檢測技術的精確性,其操作方法也更為簡便,極大地縮短了患者的診斷時間,提高了診斷效果,為后期治療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參考。
通過對比研究,從表一中可以看出,A、B兩組患者及健康人群的C組,其RBC、RDW、MCV、MCH、Hb等各項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且P<0.05。
綜上所述,血液檢測可以有效診斷出不同類型的貧血,提高了診斷效率及效果,并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