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文標題、中文提要、中文關鍵詞、論文正文(含參考文獻)
論文英文標題、英文提要(另頁)
附錄等(若有)
作者姓名、單位(中英文)、通信地址、電話號碼、Email地址(另頁)
論文須附中、英文提要;中文提要200—300字,英文提要150—200詞。另請給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內容的關鍵詞2—4個。
正文分為若干節(jié),每節(jié)可分為若干小節(jié)。
節(jié)標題、小節(jié)標題獨占一行,頂左頁邊起頭。
節(jié)號的形式為1、2、3……,節(jié)號加小數(shù)點,然后是節(jié)標題。
小節(jié)號為阿拉伯數(shù)字,形式為1.1、1.2、1.3……,1.1.1、1.1.2、1.1.3……。小節(jié)號后空1格,不加頓號或小數(shù)點,然后是小節(jié)標題。
小節(jié)之下可以采用字母A. B. C.,a. b. c.,(a) (b) (c)或羅馬數(shù)字I. II. III.,i. ii.iii.,(i) (ii) (iii) 對需要編號的內容加以編號。
正文的默認字體為宋體五號。
中文楷體用于字詞作為字詞本身使用,如:
“劣字怎么念?”
英文傾斜字體的使用范圍主要是:
(1)詞作為詞本身使用,如: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 in English isthe.
(2)拼寫尚未被普遍接受的外來詞,如:
Jiaozi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3)書刊等的名稱。
圖表的字體可根據(jù)需要換為較小的字號。
圖標題置于圖的下方,表標題置于表的上方。
圖號/表號的格式為“圖/表+不帶小數(shù)點的阿拉伯數(shù)字”。
圖表的字體一般為宋體小五;若需要,可以適當采用較小的字號。
圖表的行距為單倍。
一切直接或間接引文以及論文所依據(jù)的文獻均須通過隨文圓括號參引(in-text parenthetical reference)標明其出處。
參引的內容和語言須與正文之后所列參考文獻的內容和語言一致。
作者名字若是英文或漢語拼音,不論該名字是本名還是譯名,參引時都僅引其姓。其他民族的名字或其譯名若類似英文名字,參引時比照英文名字。
轉述某作者或某文獻的基本或主題觀點或僅提及該作者或該文獻,只需給出文獻的出版年,如:
陳前瑞(2003)認為,漢語的基本情狀體分為四類,即狀態(tài)、活動、結束、成就。
直接或間接引述某一具體觀點,須給出文獻的頁碼,格式是“出版年:頁碼”,如:
呂叔湘(2002:117)認為,“成”做動詞時,有四個義項:1)成功、完成;2)成為;3)可以、行;4)能干。
如作者的名字不是正文語句的一個成分,可將之連同出版年、頁碼一起置于圓括號內,如:
這是社交語用遷移的影響,即“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套用母語文化中的語用規(guī)則及語用參數(shù)的判斷”(何兆熊,2000:265)。
圓括號內的參引若不止一條,一般按照出版年排序。同一作者的兩條參引之間用逗號隔開,如:Dahl (1985, 2000a, 2000b );不同作者的參引之間用分號隔開。
文獻作者若是兩個人,參引時引兩個人的名字。中文的格式是在兩個名字之間加頓號,如“呂叔湘、朱德熙(1952)”;英文的格式是在兩個姓之間加&號,表示‘和’,如Li & Thompson (1981)。
文獻作者若是三人或三人以上,參引時僅引第一作者的名字。中文的格式是在第一作者名字之后加“等”字,如“夸克等(1985/1989)”;英文的格式是在第一作者的姓之后加拉丁縮略語“et al.”,如“Quirk et al. (1985)”。
除了用于參引外,隨文圓括號夾注主要用于提供非常簡短的說明、譯文的原文以及全名的縮寫或全稱的簡稱,如:
對于莎士比亞學者來說,最重要的詞典有兩部:一部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人Alexander Schmidt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勤奮及鉆研精神編纂的兩卷本巨著Shakespeare Lexicon and Quotation Dictionary(1874/1902/1971,以下簡稱Lexicon),另一部是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884-1928/1989,通常簡稱OED)。
隨文夾注的字體與正文默認字體相同。
一般注釋采用腳注的形式,即在正文需注釋處的右上方按順序加注數(shù)碼①、②、③……。
例證/例句宜按順序用(1)(2)(3)……將之編號。每例另起1行,左縮進1個中文字符。編號與例句之間不空格,回行時與上一行例證/例句文字對齊。外文例證/例句可酌情在圓括號內給出中譯文。
每一條目首行頂左頁邊起頭,自第2行起懸掛縮進2字符。
文獻條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漢語拼音)的字母順序排列。
中英文作者的姓名全都按姓+名的順序給出,中文作者出現(xiàn)全名,英文作者的名僅給出首字母。
中外文獻分別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
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獻按出版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獻標題首詞的順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順序加a、b、c以示區(qū)別。
篇名和書名后加注文獻類別標號,
專著標號為[M]
論文集為[C]
論文集內的文章為[A]
期刊論文為[J]
尚未出版的會議論文或研究報告為[R]
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為[D]
詞典為[Z]
網(wǎng)上文獻為[OL]
期刊名稱后的數(shù)字是期刊的卷號,通常是每年一卷,每卷統(tǒng)一編頁碼。如沒有卷號只有期號,則期號須置于圓括號內;如有卷號但每期單獨編頁碼,須在卷號后標明期號并將期號置于圓括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