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武 莊馨予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區(qū)域經濟合作,特別是實現與中亞五國友好伙伴關系創(chuàng)造了新契機。中國同中亞國家雙邊貿易出現間歇性不穩(wěn)定,主要原因在于雙方貿易“軟環(huán)境”建設滯后。從現實來看,中國同中亞國家雙邊貿易中存在互信難度大、相關法律不完善、金融體系不健全、文化交流不充分等“軟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败洯h(huán)境”建設滯后,不利于長期穩(wěn)定的雙方貿易伙伴關系的建立。因此,未來應著手從構建安全對話機制、完善雙邊貿易制度和金融體系、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構建雙邊貿易“軟環(huán)境”,加強我國與中亞五國的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 中亞地區(qū) 軟環(huán)境
一、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現狀分析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更加頻繁。特別是與中亞五國(通常是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國)的貿易往來更加活躍,雙方間開展投資和貿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國際數據顯示,中國與中亞五國雙方貿易總額從最初1992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502.74億美元[1],20年來增長了近10倍。近年來,我國同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規(guī)模波動較大,雙方貿易環(huán)境出現間歇性的不穩(wěn)定等情況。從表一數據可知,2013年之后,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總量連續(xù)下降,尤其是2015年降幅較大,比2013年下降了35.1%。2017年,這種下降趨勢有所緩和,2018年持續(xù)回暖。分國別來看,中亞五國中與我國雙邊貿易總量最大的哈薩克斯坦,2018年同我國雙邊貿易總額為198.78億元,是2013年雙邊貿易總量的69.5%,而同期我國與其他四國的貿易總量已基本持平或超過2013年的貿易總量。這說明,加強與哈薩克斯坦雙邊貿易量,對提升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總量至關重要。整體來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往來實現了地區(qū)間的互利互通,合作互惠的雙贏目標,這也是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各國貿易往來的大趨勢和大潮流。
進一步考察2018年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量(見表二),2018年中國同中亞五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416.99億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占比47.67%,在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中占據第一位。塔吉克斯坦同中國的貿易總額僅為15.05億美元,占比最小,僅占五國貿易總量的3.61%。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分別以20.23%、15.03%和13.46%的比重分別位居中亞五國與中國貿易量的二、三、四位;從進、出口總量來看,2018年,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出口總額為225.99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54.2%,進口總額為191.01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45.8%。分國別來看,除土庫曼斯坦外,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中亞其他四國均屬凈進口國。據商務部外貿發(fā)展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總額中,出口額225.99億美元,占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的2.8%;進口額191.01億美元,占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額的2.2%[2]。貿易總量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二、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不穩(wěn)定的原因探究
整體來看,造成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總量波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經貿與文化角度講,主要有兩個:一是經濟貿易結構不合理、商品交換層次低,導致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存在較大波動;二是雙方經貿“軟環(huán)境”的滯后和不完善造成的貿易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所致。
(一)貿易結構不合理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從中亞五國的進口產品主要以原料為主,尤其是從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進口的礦產品、石油、天然氣等原料。而中亞五國因自身資本、技術受限,對中國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需求較大。但是,雙邊貿易產品上存在商品結構層次低,貿易整體結構上存在不合理性。以2018年中國同中亞各國進、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商品統(tǒng)計表(表三、表四)情況來看。中國向中亞各國出口的產品以機電產品、化工產品、機器設備、運輸設備等工業(yè)產成品為主,而中亞各國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以礦產品、賤金屬及制品、植物產品、紡織品及原料為主。雙方商品貿易的范圍雖然廣,但是雙方貿易交換的產品還處在初級產品或原料與低端產成品的交換階段,雙方貿易層次低,沒有太強的互補性,貿易結構不合理。
(二)“軟環(huán)境”建設相對滯后
“軟環(huán)境”或“軟力量”這一概念,最早于1989年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其著作《注定領導:美國力量的轉變》中率先提出?!败洯h(huán)境”是相對于“硬環(huán)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指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地區(qū)安全、法律、金融、文化氛圍等因素。在經濟貿易發(fā)展中,“軟環(huán)境”是相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等“硬件”而言的。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正在深刻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大國崛起的過程,不只是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不斷興起的過程,更是制度、法律、機制和文化氛圍等“軟實力”不斷成長的過程。文化“軟實力”強可以興邦。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chuàng)新國際貿易模式,增強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可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讓“軟實力”硬起來。發(fā)展貿易“軟環(huán)境”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現實手段和有效途徑,是對國家“軟實力”的最好體現。貿易“軟環(huán)境”的構建可以提升國家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親和力。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同中亞五國在貿易總量上呈現先降后升的變化,造成貿易波動從表面看是貿易摩擦不斷,其根本原因在于貿易環(huán)境尤其是雙方貿易“軟環(huán)境”建設滯后。貿易交往中有效交流的信息、相關國際法律法規(guī)、對話機制等“軟環(huán)境”存在欠缺。除此之外,雙方民間文化交流的渠道也不順暢。比如孔子學院的建立被中國與中亞地區(qū)視為友好往來的象征,孔子學院的建設有利于更加鞏固雙邊合作,以及進一步暢通雙方民間文化交流的渠道。但是截至2017年6月,中亞各國孔子學院總數為13所[3],這一規(guī)模遠無法滿足雙方經貿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三、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軟環(huán)境”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方面,從貿易伙伴來看,中亞地區(qū)各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俄羅斯,俄羅斯是中亞五國最主要的原料和半成品出口市場和技術與工業(yè)品進口的來源地。中亞對俄羅斯的能源、交通、電力等領域的基礎設施高度依賴。另一方面,近幾年來美國也開始在更深入更廣闊的領域介入中亞事務。這種大國之間的利益爭端在中亞地區(qū)不斷。因此,中國要和中亞五國建立友好伙伴關系、構建良好的貿易“軟環(huán)境”存在較大的挑戰(zhàn)與壓力。
(一)雙方互信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中亞各國民族成分復雜,與我國西部地區(qū)在地緣文化上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雙方的交流交往長期持續(xù),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但同時也可能給雙邊交流帶來隱患。從地理位置看,中亞五國連接歐亞大陸,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來,大國之間在中亞五國的利益博弈加劇了地區(qū)緊張氣氛,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行帶來了較大阻力。這種阻力表現在雙方政府間對話溝通機制和信息交流機制不順暢。同時,中亞各國與中國民間溝通交流特別是文化上的溝通和交流少,缺乏深入了解對民間貿易交往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雙方貿易交往的相關法律不穩(wěn)定、不明確
首先,法律制度的不穩(wěn)定性主要是指中亞國家的法律制度的多變性。中亞國家法律文件常以內閣規(guī)定或總統(tǒng)令的形式存在,這種模式容易因為政治因素而導致不穩(wěn)定性,前后政策產生沖突,對中國企業(yè)和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對外合作制度上表現出了不合理、不穩(wěn)定的特點,不穩(wěn)定的法律環(huán)境容易引起雙方貿易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
其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指我國同中亞國家雙邊貿易合作的相關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沒有達到貿易國際化的要求。我國現行同中亞國家貿易交往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缺失和不完善的情況。比如:在中國與中亞投資協(xié)議中存在不少的“模糊用語”。在中國與中亞國家所簽的投資協(xié)定中所出現的“合理補償”、“適當補償”等字眼,不利于實踐操作。此外,中國與中亞國家現有的五個雙邊投資協(xié)定,有效期多為五年或者十年,部分將要到期,部分已經到期,自動延期的甚至也即將到期,這為今后雙邊貿易往來帶來了較大不確定性。這對雙方貿易“軟環(huán)境”的建設增加了難度。
(三)金融體系不健全
近年來,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隨之而來的就是雙邊金融關系的處理。就目前雙方金融市場合作的情況來看,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金融體系建設仍然不健全。第一,大國利益的博弈和多元環(huán)境導致中國與中亞各國金融合作的環(huán)境不穩(wěn)定,外部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加大了金融領域的談判難度,金融合作的成本提高;第二,中亞各國的金融機構發(fā)展水平不一,且金融產品種類較為單一,融資模式以傳統(tǒng)的中央銀行為主。使得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領域的合作方式單一,中國的商業(yè)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很難進入中亞的金融市場,致使雙邊的金融合作水平低,業(yè)務內容與合作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第三,中亞國家金融市場監(jiān)控能力較差,經濟法律、國際金融體系不完善,以及政府行政執(zhí)法的隨意性,導致與其合作的外國公司利益容易受損且受損無處訴求,加大了金融合作風險。第四,銀行機構跨境經營與業(yè)務合作障礙較多,金融領域的合作,仍然無法適應當前雙邊貿易關系的快速發(fā)展。
(四)雙方文化交流不充分
古絲綢之路可以佐證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在此背景下,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實現民心相通,是中國同中亞各國“軟環(huán)境”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重要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近年來,中國同中亞五國文化交流新成果突出體現在教育、文化藝術活動和旅游方面。
在教育方面,孔子學院已然成為中亞地區(qū)重要的漢語傳播基地和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平臺。但是這種供給遠遠小于當地的需求。截至2017年4月,中國開設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第四所孔子學院為止。至2017年,中亞地區(qū)共有孔子學院13所,其中哈薩克斯坦5所,吉爾吉斯斯坦4所,烏茲別克斯坦2所,塔吉克斯坦2所,而土庫曼斯坦目前還沒有一所孔子學院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就目前的需求與供給情況來看,這種教育上的交流與合作還存在欠缺,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于此同時,在發(fā)展孔子學院的同時,我國應積極鼓勵中亞五國留學生來華學習交流。
四、改善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軟環(huán)境”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政府間對話機制、增強互信
中國在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一直遵循以“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xù)安全”為核心的亞洲新安全觀。在共同安全領域,雙方政府間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話交流機制,正真做到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xù)安全。中亞與我國西北相鄰,雙方具有很長的共同邊境線。中國與中亞地區(qū)之間應建立起有效的維護雙邊安全問題的政府間合作機制。
構建同中亞國家的互信機制,促進同中亞各國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經貿合作。政府層面,應加快建設中國—中亞五國貿易自由區(qū)。目前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區(qū)域貿易合作程度較低,未來雙方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推進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合作。通過政府間的對話交流增進雙方的互信;企業(yè)方面,在現有經貿政策下,積極探尋與中亞地區(qū)企業(yè)的合作方式和渠道,利用好口岸經濟貿易圈,促進雙方貿易方式的多元化,探尋新的貿易合作方式和渠道。高校方面,繼續(xù)加強同中亞國家的教育合作,放寬中亞各國留學生來華求學交流的條件,讓更多的中亞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深造,以及增建中亞地區(qū)孔子學院。邀請中亞各國大中小學生、學者來華交流演講。真正做到政府、企業(yè)、高校全方位構建雙邊的互信體系,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方式,更有助于中亞各國同中國互信體系的建設。
(二)完善雙邊貿易法律制度
在現有的中國與中亞貿易法律、協(xié)定等基礎上,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構建中國與中亞貿易的多邊法律制度。中國與中亞國家應及時簽署、更新雙邊貿易領域的重要文件及條款。在雙邊貿易中,改善企業(yè)的投資建設環(huán)境。成立成員國經貿部長會議機制,為各國企業(yè)參與區(qū)域貿易投資打造出一個好的平臺和融資環(huán)境,各國共同成立銀行間聯(lián)合體和實業(yè)家委員會,為進一步完善雙邊的法律制度作好機制建設。
總之,多層次、網絡化、大規(guī)模以及高科技的經貿合作新模式下,雙邊經貿合作的法律框架構建應該走在最前面。要加強雙邊貿易的深入合作。從多方面、多角度完善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的法律制度。
(三)加強同中亞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合作
同中亞國家金融領域的合作,首先要創(chuàng)新區(qū)域投融資保障機制。2014年,21國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不僅使我國沿線地區(qū)的基礎設施項目獲得了一定的資金支持,也使我國與中亞各國的金融合作程度得到進一步促進,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倡議在金融領域的互惠互利的典型表現。在今后,我國同中亞各國的金融合作,更應該合理積極借助亞投行的推動作用。其次,加強金融機構間的合作。不僅要繼續(xù)加強雙邊政府之間金融國企的合作,還應當重點鼓勵同中亞國家金融機構的私營部門的合作。利用商業(yè)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靈活的融資方式,創(chuàng)新雙方金融領域的合作方式與渠道。最后,應當增強中國同中亞國家金融穩(wěn)定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通過交流、談判建立雙邊金融監(jiān)管機制、市場監(jiān)管合作機制、跨境資金流動機制、以及金融預警機制等措施,對金融合作的風險進行及時的預警和防范。
(四)搭建文化傳播橋梁、加強民間交往
用文化交流的方式,構建貿易“軟環(huán)境”,消除中亞各國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解,也有利于尊重沿線各國歷史并增進雙方互信,獲得廣泛認同。教育方面,繼續(xù)同中亞各國協(xié)定開設孔子學院,增加孔子學院每年來華留學生數,鼓勵中亞各國學子來我國學習、交流。同時,加大我國中西部高校與中亞地區(qū)的交流,尤其是緊鄰中亞地區(qū)的新疆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地緣優(yōu)勢,以互派留學生為主要途徑,增進中國—中亞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經驗交流、信息溝通和校際合作等問題。
旅游方面,中亞各國的旅游資源豐富,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同我國旅游資源的互補性強。在旅游具體工作方面,我國應簡化簽證、護照審核和海關通關等相關程序,為來往旅行的游客提供更多便利,擴大文化交流,加深旅游文化合作層次。
文化藝術方面,應擴大文化藝術等涉及的領域,使文化藝術交流的形式多樣化。比如中國與中亞國家互辦“文化日”、“文化周”和“文化年”。通過民族節(jié)日、民族音樂及舞蹈表演、手工藝作品展覽、服飾、美食等形式來集中展示國家特色文化,向中國與中亞民眾全方位展示彼此獨特的文化魅力,增進中國同中亞國家的文化親和感。這對于中國與中亞國家“軟環(huán)境”的建設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也有助于中亞各國同中國經貿關系的可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注 釋】
[1] 數據來源于: http://www.stats.gov.cn
[2] 2018年中國同中亞的貿易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比重均來自于商務部外貿發(fā)展局
[3] 數據來源:孔子學院年度發(fā)展報告2004-2018——年度數據,整理計算所得。
【參考文獻】
[1] 于樹一.論中國同中亞經貿合作與我國地緣經濟安全的關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1(4).2-3.
[2] 江麗,高志剛.中國與中亞五國商品貿易發(fā)展的比較研究[J].亞太經濟,2015(6):91-96.
[3] 王秋紅,王育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商品貿易關系探討[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5(33):37-39.
[4] 張莉.試論中國與中亞五國經濟貿易發(fā)展的挑戰(zhàn)[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16(9):30-31.
[5] 崔登峰,邵偉.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競爭性、互補性和出口潛力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7(3).
[6] 崔炳強.中亞國家經濟發(fā)展形勢與經濟格局分析[J].福建論壇,2009(6):41-46.
[7] 馬溯川,姚生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地區(qū)文化交流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03):54-60.
[8] 李群.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亞地區(qū)安全與合作[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
[9] 周菁.人文交流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研究[D].廣西大學,2019.
[10] 李朝飛. 中國在中亞的軟實力外交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11] 王海軍.“一帶一路”建設的法治化:中亞法制變遷及與中國的區(qū)域法律合作[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2(02):30-40.
[12] 聶勵.“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分析[J].現代交際,2018(04):78-81.
作者簡介:孫軍武,男,甘肅天水人,新疆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專業(yè),2017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財稅理論與政策。
莊馨予,女,吉林長春人,新疆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專業(yè),2018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財稅理論與政策。
基金項目: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鄉(xiāng)村振興視角下的農地規(guī)模經營模式優(yōu)化研究——基于昌吉州調查數據》,項目號:XJUFE2019K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