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娓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國家形象變得非常重要,它代表著一個國家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這要求我們對自己國家的形象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國際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和真實存在的中國文化有一定出入,但從文學作品中又能反觀國際文學作品作者所持的立場與態(tài)度。本文以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為例,淺談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學作品中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中國形象;美國文學;時代
一個國家所展示出來的形象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在21世紀,世界格局呈多級化與全球化,國家形象代表著一個國家在世界環(huán)境中的姿態(tài)與印象。因此,我們需要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國際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就代表了世界各國人們心中對中國的印象。美國建國之后,與中國在經濟與文化上關系一直比較密切,許多美國作家更為全面的了解了中國,其作品的中國形象也在發(fā)生變化。為了深入探究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筆者主要分析了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類型的美國文學作品。
一、不同時期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
(一)19世紀至20世紀間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在美國文學中,出現(xiàn)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最早是在19世紀時期,中國以本土華人勞工的形象出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對中國形象進行了丑化和抹黑。19世紀至20世紀間,中國形象一直以負面為主。主要原因為1848年加州發(fā)現(xiàn)金礦,其后大量的中國人進入加州做勞動力,但由于美國人的種族歧視已經根深蒂固和排華運動正在進行等多種原因,中國形象被嚴重黑化。比如有作者的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華人勞工形象,對其描述為使用陰謀詭計和沒有時間觀念的中國佬。
(二)20世紀以后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在美國文學作品中如此黑化與不堪的中國形象直到20世紀左右開始得到改善,中國的形象在美國以及世界發(fā)生了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世界人民對戰(zhàn)爭產生了巨大的恐懼,西方人民的優(yōu)越感和自信心被嚴重打擊。此時美國作家為了安撫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試圖從神秘的東方和中國文化中尋找希望。比如,在1925年厄爾.比格斯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偵探類小說,而小說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國人,該主人公被賦予了聰明睿智、正義凜然和幽默風趣等特質。該系列書出版后,得到了較為不錯的反饋和美國人民的喜愛。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一部分美國作者懷著傲慢與偏見的態(tài)度,再次抹黑中國形象。但其中,也有客觀全面描寫中國形象的美國作家。他們在作品中,客觀描述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水平快速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因此整體的國際地位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彼得海斯勒是美國文學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國生活了數(shù)十年,對中國有較多的接觸與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國也較為客觀與全面。他筆中的中國既有善良團結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極的一面。
二、不同類型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美國文學有大量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詩歌、游記以及戲劇,在這些文學作品中都出現(xiàn)表現(xiàn)中國形象的描述。早期以詩歌和游記的文學形式最為常見,而其中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差異很大。早期美國人和中國的文化交流較少,但是和歐洲其他國家關系親近,因此早期美國對中國的印象自然有部分來自于歐洲,并且為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早在19世紀時,我國經濟狀況較為樂觀,茶葉、絲綢、染料和瓷器等享譽世界,甚至在化裝舞會上會出現(xiàn)中國服裝,外國人也不斷地從我國引進陶瓷和茶葉。那時的美國詩歌,多為表達對中國的喜愛之情,以及對中國物質財富、文化和商品的傾慕。同時,也不難看出在美國人民的心中,中國重要并且獨特的地位。美國革命詩人福瑞諾在詩中寫道:“這令人神往的遠航的終點,就是不久將制的中國海岸?!边@首詩中,就可以表達詩人對中國帶給美國經濟利益收獲的感激以及贊美之情。
游記是描述中國形象的另一種題材,根據(jù)作者是否在實際情境中體會過,有紀實性與虛構性之分。紀實性游記中,作者親身在某個國家去體會過真實情景,然后將體會寫成游記。而虛構性則是作者根據(jù)他人的或者個人的觀察和評價進行杜撰,真實性受到質疑。在大量的游記作品中都有描述到中國,而在游記中的中國形象,描述的最為美國民眾所知的是《中國來信》。這部游記出自美國作家富蘭克林之手,是一部虛構性游記。作者虛構了一個英國水手,并描述了中國的宗教信仰,女人裹腳等現(xiàn)象。但從游記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于中國各種習俗的不確定性和片面性。
美國現(xiàn)代戲劇對中國形象又有不相同的建構。戲劇在表現(xiàn)上更加的直觀,戲劇演員的服飾、舞臺效果都較為容易的實現(xiàn),因此,戲劇更容易表現(xiàn)出一種異域風情。同時,正因為戲劇中可以表現(xiàn)的方式和效果更多,美國人所想象出的中國形象,包括舞臺的裝飾,音樂,臺詞和風俗,都離現(xiàn)實中的中國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馬克百萬》,就充分凸顯了道家的思想。該戲劇從兩個角度來突出作者對東西方形象的差異。一個是從忽必烈的孫女庫克金對主人公馬可波羅的暗戀,庫克金身上散發(fā)一種東方美,而另外一個角度,馬可波羅原本才華橫溢,最終卻在利益的驅使下變成一個美國商人。這兩種角度的對立與沖突,更是體現(xiàn)美國民眾對中國形象的了解。
三、小結
在信息時代來臨之前,許多美國的文學家都希望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描述到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早期美國人了解中國的主要窗口。通過分析這些文學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不同時期中,中國經濟政治狀況和世界格局狀況不一樣,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也不相同。同時,在詩歌、游記和戲劇等不同文學類型中的中國形象也表現(xiàn)出不同。
參考文獻:
[1]呂雙.近代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變遷[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 (1):7-8.
[2]于海斌.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