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邏輯方法析論*
——基于元理論方法的視角

2019-03-11 09:30:32
觀察與思考 2019年5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命題

尹 占 文 王 丹

提 要: 當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存在一個共同的缺失,那就是忽視對“命題”進行元理論層面最具普遍意義的深入分析。沒有“命題分析”的命題研究,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缺失。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實”的邏輯形式,二者的關系在于“命題”決定于“事實”而不是相反。只有遵循“命題——事實——命題”的邏輯認知路徑、從“命題”切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實”,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命題態(tài)度”干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進而才能保證研究程序的邏輯性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集“方法 ?理論 ?政治 ?大眾”于一體的“復雜事實”,因而是一個“方法 ?理論 ?政治?大眾”多維表達的分子命題。

當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體研究“重材料堆積,輕理論分析”,“對理論的熱點問題關注較多,而對基礎理論研究關注較少”,“理論性”研究不足,尤其缺乏關于“理論的理論性”研究,這就導致涉及學科發(fā)展的內涵等問題很少有人關注,不利于學科的長久發(fā)展。①參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發(fā)展報告(201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72頁。實際上,關于“理論的理論性”研究就是元理論研究。元理論研究以現有研究為基礎,通過考察理論的論證結構來揭示全面的理論特性,進而為學科發(fā)展夯實理論基礎。元理論研究特別注重邏輯論證,以對元問題進行邏輯確證為邏輯起點。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命題”屬于元理論方法的致思取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元問題進行追問和確證,無疑是涉及該學科內涵式發(fā)展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理論問題。

一、沒有“命題分析”的命題研究: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缺失

當前學術界雖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呈現出一種具有學理爭鳴的良好態(tài)勢,提出的一些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學術觀點,一定程度上也在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層面的某些現象和回答理論層面的某些問題,然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失,那就是忽視對“命題”進行元理論層面最具普遍意義的深入分析,由此造成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經驗性”有余而“理論性”不足。結果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卻沒有給“命題”以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地位,沒有“命題分析”的命題研究,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缺失。不同于一般的理論研究,元理論研究把關于“理論的理論性”研究歸約為對理論論證的正當性和有效性的精細研究,它是源于人類企望理解并不斷追求理解的本性而必然產生出來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現象和知識形式。①參見李振倫:《元理論與元哲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頁。因此,元理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旨在對“命題”的論證結構進行學理分析。為進一步明確問題指向,本文重點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邏輯方法和邏輯路徑問題,目的是在形而上層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科學研究以及由此得出的理論觀點提供扎實可靠的邏輯依據和事實根據。在這里,為了更清晰地再現當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缺失,我們可以從理論觀點和邏輯方法兩個層面對現有研究做一個簡要的梳理和分析。

首先從理論觀點層面進行分析。當前學術界直接針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提出的理論觀點存在如下爭論:第一,從命題屬性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理論命題還是政治命題。譚群玉和周兵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20世紀30年代末毛澤東明確提出的一個理論命題,新哲學會群體對其進行了初步論證”②譚群玉、周兵:《新哲學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哲學》,2006年第6期。。李建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具有“有經有權”的性質,就其“權”的屬性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產生于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政治命題和歷史命題”③李建勇:《有經有權: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評價》,《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周全華和姚鴻雁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了從“理論命題到政治命題的歷史發(fā)展”④周全華、姚鴻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命題到政治命題的歷史脈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從命題的首倡者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38命題”還是“36命題”。曹泳鑫和吳軍將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譽為“38命題”⑤曹泳鑫、吳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與構建范式——從毛澤東“38命題”、后續(xù)闡述到當代化“鏈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黃少群和匡勝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最早是由張聞天提出來的,此謂“36命題”⑥黃少群、匡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張聞天最早提出來的》,《北京日報》2008年10月27日。。陳占安認為“張聞天提到的要‘中國化’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不是一回事,真正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當屬毛澤東1938年10月所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⑦陳占安:《關于“一個命題的首倡者”的一點看法》,《北京日報》2009年2月19日。。周全華、董德福、王剛、李懷錄、羅敏、聶家華等多數學者也都贊同“38命題”。第三,從命題研究所承載的具體內涵和現實需求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文化命題還是哲學命題。顏旭認為,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文化命題進行研究,才能拓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空間。①參見顏旭:《論作為文化命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田鵬穎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要“跳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運用整體性方法,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的關系來思考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和宗旨,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是當代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②參見田鵬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的重大哲學命題》,《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上述研究從某一個側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深入探討,發(fā)人深省,但如上所述,不論是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屬性、還是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首倡者、甚至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要承載的具體內涵和現實需求,這都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性存在和整體性研究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問題是,我們不能用“部分性”存在及其研究指代和囊括“整體性”存在及其研究,否則就會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因此,就作為整體性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言,當前研究顯然不夠全面,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碎片化研究”,這樣既不利于從學科外部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也不利于從理論內部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

其次從邏輯方法層面進行分析。邏輯方法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所貫穿的致思取向和遵循的學術進路,或者說當前研究是按照什么樣的邏輯路徑進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理解和解釋模式的。從邏輯語義學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命題”包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命題”兩個關鍵詞,二者的邏輯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命題”表達的對象性內容,“命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達的主體性規(guī)定;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形而下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存在根據,“命題”是形而上層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邏輯形式。顯然,要想獲得對這一問題的本質認知,深入分析二者的邏輯關系至關重要。綜觀當前研究,不論是從命題屬性來看關于政治命題與理論命題的爭論,從命題的首倡者來看關于“38命題”與“36命題”的爭論,還是從命題研究所承載的具體內涵和現實需求來看關于文化命題與哲學命題的爭論,這些研究雖然得出的理論觀點“殊道”,而遵循的研究邏輯卻“同歸”,就是研究者從各自的角度出發(fā)闡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研究中沒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命題”二者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入的剖析。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傾向于“命題態(tài)度”的目的論行為使然。

“命題態(tài)度”是現代分析哲學之父弗雷格在分析復合語句命題的真實情況時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弗雷格引入“命題態(tài)度”意在強調:命題是句子所蘊含的思想和表達的意義,具有客觀性;命題是命題態(tài)度的對象或內容。強調命題的客觀性和堅持反心理主義原則,用弗雷格的話就是“始終把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關系和客觀的東西嚴格地區(qū)別開來”③轉引自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頁。。在弗雷格看來,命題態(tài)度和命題應該嚴格區(qū)分開來,命題是邏輯哲學關注的內容,而命題態(tài)度則應歸入心理學。羅素認為命題是“當我們正確地相信或錯誤地相信時,我們所相信的東西”④[英]羅素:《邏輯與知識》,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345頁。。鑒于此,故就命題和命題態(tài)度二者的關系來看,命題是命題態(tài)度的對象性內容,而命題態(tài)度是命題的主體性表征,前者屬于邏輯學范疇、具有客觀性,而后者屬于心理學范疇、具有主觀性。邏輯分析注重把握人類理性思維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對思維過程進行理論抽象進而來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內容表達的客觀性和分析過程的邏輯性是其顯著特征;而心理學則注重分析把握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過程,是對個體心理現象的描述再現和解釋說明,主體性和差異性特征顯著。由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命題態(tài)度就是說話者提出命題時所持有的相信、希望、期望、愿望、情感甚至懷疑等具有意向性的心理狀態(tài)。總之一句話,“命題態(tài)度”表達的是說話者附著在“命題”之上的情感期望,是命題主體對命題的思想寄托和意義承諾。這一點對于當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中“命題”缺失的學術行為具有相當強的解釋力。

首先,當前研究具有典型的“命題態(tài)度”傾向。當前研究沒有對“命題”的論證結構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學理分析,而是把研究者自我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期望等“命題態(tài)度”附著在“命題”之上。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理論命題看待的學者,主要是期望突出“新哲學會”對這一命題的學術論證所做的理論貢獻。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政治命題看待的學者,主要是期望突出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甚至更重要的是突出毛澤東對這一命題提出以及取得政治合法性地位所做的重要貢獻,有學者干脆以“有經有權”為分析范式從“權”的屬性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為政治命題,以期剖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①參見李建勇:《有經有權:對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評價》,《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至于“38命題”和“36命題”的爭論,表面上看是關于命題首倡者的爭論,但從本質上可以看作是“命題態(tài)度”更傾向于政治屬性或理論意義的變相表達方式。圍繞文化命題還是哲學命題的爭論,雖然視角新穎獨特,但是忽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聯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具體化實踐維度。因此,當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大都是“命題態(tài)度”有選擇性地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某一個方面的特定內容展開的,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無視“命題”的存在但又獨斷“命題”的使用,以“命題”之名行“命題態(tài)度”之實,至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何進入“命題”的表達框架繼而成為“命題”表述的對象性內容這一邏輯避而不談。于是乎,本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卻不知不覺演變?yōu)樘接憽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命題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命題”之間的“關系性”邏輯被懸置起來?!懊}態(tài)度”強力嵌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導致研究程序存在邏輯上的巨大鴻溝無法彌合,這是“命題態(tài)度”越位造成“命題”缺位的客觀原因。

其次,當前研究具有濃厚的“觀點至上”意識。就學術研究而言,有無明確的觀點是評判論文質量優(yōu)劣的基本標準,同樣,有無鮮明的觀點意識也是衡量研究者素質高下的基本標準。但是一味強調“觀點至上”很容易形成一種看重“得出什么觀點”而看輕“怎樣得出觀點”的治學傾向,學術研究“觀點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方法創(chuàng)新”更為重要。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在“人文社會科學名家論壇”上談治學經驗時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寫論文的功夫不在‘觀點’而在‘論證’?!雹趯O正聿:《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式轉換及其他——關于文科研究的幾點體會》,《學術界》,2005年第2期。反觀當前研究,“命題態(tài)度”充分滲透在具有傾向性的學術觀點之中,當然精英崇拜也是促成“命題態(tài)度”充分滲透學術觀點的重要誘因。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或者說,“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②《毛澤東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顯然,就其存在及其表現形式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多要素互動的過程性存在”③金民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64頁。這個過程性存在首先必然內在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的時代實際、實踐主體、結合成果等構成要素,這些核心要素不是靜止的存在物,而是沿空間的秩序相互作用、互動生成的時間秩序上的敘事邏輯。具體來說,作為主要實踐主體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創(chuàng)造性解決表征不同時代的“時代問題”,在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的基礎上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但是實踐主體的自主性發(fā)揮和能動性創(chuàng)造以及業(yè)已形成的理論成果對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這些核心構成要素互動形成的動態(tài)統一性邏輯不斷得以發(fā)生和延展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時代不同則事實不同,進而表征事實的時代問題也就不同,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本質上是貫穿中國時代實際的“復雜事實”④[英]羅素:《邏輯與知識》,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45-260頁,下文“原子事實”“原子命題”“分子命題”同。。那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為政治命題或理論命題以強調命題屬性、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為“38命題”或“36命題”以強調命題的首倡者,以及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為文化命題或哲學命題以強調命題研究所承載的具體內涵和現實需求,這都是僅為某一特定角度的論說,并不能完全涵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該承載的全部內涵。如果在“觀點”邏輯支配下,研究就會裁剪“復雜事實”選擇性地析取“原子事實”來契合并支撐“先入為主”的觀點預設,表達“原子事實”的命題是“原子命題”;但是如果在“方法”邏輯支配下,研究就會充分尊重“復雜事實”并盡可能地還原事實真相,表達“復雜事實”的命題是“分子命題”。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分子命題”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復雜事實”的邏輯順推,前者決定于后者而不是相反。“命題態(tài)度”強力嵌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并實質性地干預“觀點至上”的研究傾向導致研究結論客觀性下降而主觀性上升,這是“命題態(tài)度”越位造成“命題”缺位的主觀原因。

由上可見,由“命題態(tài)度”主宰并深嵌其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造成不可避免的雙重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術研究程序的邏輯性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傊?,沒有“命題分析”的命題研究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缺失。

二、命題——事實——命題:基于元理論方法的邏輯認知路徑

哲學在人類理性活動中處于最后根據的地位,它為人類的知識和行為提供了元理論。⑤參見孔易人:《哲學的元理論性質》,《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凡是對某一個問題進行刨根問底的根本性探究活動都屬于元理論研究的范圍,元理論特別注重邏輯論證研究,其基本任務就是對元問題進行邏輯確證?!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命題”屬于元理論方法的致思取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元問題。基于元理論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邏輯認知可以從“反思邏輯前提、分析邏輯關系、理清邏輯路徑”三個具有層遞關系的邏輯步驟體現出來。

首先,反思邏輯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存在的邏輯前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過“命題”的邏輯形式表達出來,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命題”的表達框架。鑒于當前研究“命題態(tài)度”與“命題”混淆,甚至以“命題態(tài)度”取代“命題”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表達由主體性滑向主觀性所導致的嚴重后果,反思邏輯前提的首要工作就是把“命題”和“命題態(tài)度”剝離開來,嚴格按照“命題”的思維邏輯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么,什么是命題?以判斷的形式出現的命題,并不是判斷本身,而是呈現所要表達的語義,這種語義通俗來講即是思想。換句話說,命題本身是蘊含著思想在內的,而這種思想最終要表達的則是事實。金岳霖在《知識論》一書中認為命題是“一句陳述句子之所表示而又斷定事實或道理”①金岳霖:《知識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09頁。,即命題是表示一定的事實或道理的陳述句。格雷林指出:“命題須對于不止一個的語言使用者是有效的,從而它們的存在不能依賴于某個特定的說話者,這一事實要求命題具有客觀性”②[英] A.C.格雷林:《哲學邏輯引論》,牟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頁。。分析哲學家弗雷格認為命題“不是指思維的主觀活動,而應指思維的客觀內容,它可以成為許多人共有的東西”③[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王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96頁。。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存在根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的“事實”,一個事實就是一個命題,我們不能脫離客觀事實來研究命題,更不能由于不同的主體而導致面對同一事實卻得出多個不同命題的現象,只要事實成為普遍性的客觀存在,那么用以表達事實的命題就是不依賴于特定主體而共同擁有的客觀內容。因此,在這里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是:命題研究是主體性行為但絕不是主觀性行為,保持客觀性是基本的底線要求。為了充分彰顯命題的客觀性,弗雷格以絕對嚴格的方式將“命題態(tài)度”逐出哲學領域,可謂意義深遠。就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而言,避免“命題態(tài)度”干預的方法有二:一是從“命題”切入進行研究,要從命題的邏輯構造方面去深入探討“命題”所表達的“事實”;二是以“方法至上”取代“觀點至上”,要遵循“觀點是論證的結果而不是前提預設”的治學取向。

其次,分析邏輯關系。命題的本質在于描述事實。羅素認為,關于命題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它是由意象還是由語詞組成,只要它一出現,它就是一個實際事實(actual fact),該實際事實與使其為真或假的事實具有某種結構的相似性。這就是說,命題的客觀對象物是事實,在完全相同的意義上命題也是事實,這種事實是意指使命題或真或假的事物。羅素認為事實與命題相對應,而事實使命題或為真或為假。維特根斯坦繼承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對命題與事實的關系有過深刻的論述:一個命題符號就是一個事實,命題是實在的圖像,因此語言是世界的圖像。維特根斯坦從“本體論”的角度探討了“世界是由原子事實組成的”,而“事實的邏輯構象則是思想”,然“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那么事實的邏輯構象亦是有意義的命題。因此,命題是事實的邏輯形象,這種邏輯形象體現在命題和事實之間存在著共同的邏輯結構,即每個原子事態(tài)必須由對應的基本原子命題來表述。他以“圖像論”的邏輯形式,展現了世界是各種事實的總和,語言是各種命題的總和,其中各種事實與各種命題之間是一一對應的。一個命題本身就是一個事實,命題的意義在于它是否是事實的邏輯圖像,是否描述了事實的真實存在。一句話,命題表達對象事實存在,對象事實決定命題形式及其真假,這就是命題和事實的邏輯互構關系。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而言,重點搞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實”是合理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首要前提。

再次,理清邏輯路徑。怎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進行學術研究,從哪里作為切入點、遵循什么樣的邏輯路徑,這首先屬于方法論層面的問題,因而這是方法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而上研究。對“存在”進行形而上的探討是人類獨有的認知本性。在西方,人類認知發(fā)生了由傳統哲學“本體論”向“認識論”再向“語言學”的轉向。以探討思維與存在關系為出發(fā)點的近代西方哲學,無論是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論,還是以笛卡兒為代表的唯理論,對于“認識論”問題的探討總要受到傳統“本體論”的制約,但在黑格爾那里實現了傳統“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結合?,F代西方哲學則是在黑格爾體系之上的不同傾向、不同程度反映的產物:實證——分析哲學雖曾拒斥傳統“本體論”思想,但態(tài)度越來越溫和;現象——存在哲學在黑格爾傳統“本體論”的基礎之上提出新式“存在論”思想,可謂是“本體論”的復興。①參見楊學功:《傳統本體論哲學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161頁??梢哉f,按照“本體論”的方式去探討存在論問題的致思取向是人類認知領域亙古不變的方式,這就是本體論層面的方法論之精髓所在。特別是現代解釋學(hermeneutics)對語言的表意方式和確證方式進行邏輯分析,這為歐陸現象——存在哲學傳統和英美實證——分析哲學傳統的合流提供了較為可靠的基礎②參見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509頁。。法國哲學家利科爾(Paul Ricoeur)就是把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結合起來的典型代表。從方法論入手,把認識論的反思帶到本體論的層次,這是現代解釋學為了避免單純從認識論角度出發(fā)將主體性研究由于放大主觀因素的作用而導致片面強調主觀性研究的良苦用心。當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邏輯病癥在于:通過“命題態(tài)度”事先設定認識論上的理解,進而造成對“存在”的失真解釋。為此,我們應該把作為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解釋學在本體論的基礎上同哲學解釋學統一起來,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從方法論著手。③參見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509頁。從方法論著手,對“命題”進行元理論層面最具普遍意義的深入分析,進而理清命題與事實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元理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進行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論啟示。

綜上所述,從邏輯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命題是描述實際事實存在的語言形式?,F代邏輯學的“命題”是兼有命題形式和命題理解或解釋兩種基本內涵。真假是命題固有的品性,“真的命題”必然包含存在論上“真的解釋”與認識論上“解釋的真”兩重含義,同樣,“真的事實”也應該包含存在論上“真的事實”和認識論上“事實的真”兩重含義,存在論上的“真”指的是“真相”,認識論上的“真”指的是“真理”。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要想得出“真的命題”,必須深入研究“真的事實”,這是一般意義層面的思維方法和分析方法;相應地,只有深入研究“真的事實”從而達到“事實的真”,才能得出“真的命題”,這是具體意義層面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前者遵循的是一條從“真的命題”到“真的事實”的存在論意義邏輯,后者遵循的是一條從“事實的真”到“真的命題”的認識論意義邏輯,即從一般到具體的“命題——事實”和從具體到一般的“事實——命題”,二者統合起來就是“命題——事實——命題”,這就是基于元理論方法的命題邏輯認知路徑。

三、方法?理論?政治?大眾:基于元理論方法的四維命題

如上所述,沒有“命題分析”的命題研究,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缺失。只有遵循“命題——事實——命題”的邏輯認知路徑、從“命題”切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實”,才能保證研究程序的邏輯性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以上分析的方法論意義在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命題”進行刨根問底的元理論研究,實則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事實存在”進行邏輯分析和歷史確證。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事實呢?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進行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然這首先是一個經驗性的歷史展開過程。就經驗性的歷史展開過程而言,中國人民在比較鑒別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每當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都作出重大的政治抉擇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把黨的初心和使命訴諸大眾實踐,不斷深化規(guī)律認識和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從而引發(fā)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鑒于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集“方法·理論·政治·大眾”于一體的“復雜事實”,因而是一個“方法·理論·政治·大眾”多維表達的分子命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方法維度的事實存在,因而是方法命題。馬克思恩格斯一貫堅持并一再強調自己的理論是方法和行動指南:“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664、595頁。“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664、595頁。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yōu)樽约旱膶α⑽铩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664、595頁。。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實踐,是一個跌宕起伏、充滿曲折的過程。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公式”和“教條”,中國革命經歷了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社會主義建設經受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挫折,這就是沒有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和行動指南而“轉變?yōu)閷α⑽铩钡孽r活事例。相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事實證明: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同各種“教條主義”作斗爭,按照馬克思恩格斯那樣去觀察社會和分析問題,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科學方法與價值方法的有機統一,即探求真理和客觀規(guī)律與考察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意義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理論維度的事實存在,因而是理論命題。馬克思立足于對自身所處的時代和世界進行縝密的理論思考和深入的實踐考察,以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和理論創(chuàng)作“書寫”了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系統學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學者,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也首先是一種按照學術規(guī)范取得的學術成果。④參見徐長福:《以馬克思的學術精神研究馬克思主義》,《現代哲學》,2005年第1期。事實上,馬克思的任何觀點、結論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之上,通過規(guī)范的敘述方法以系統的理論形態(tài)呈現出來。⑤參見尹占文等:《馬克思主義關聯中國問題的三重維度》,《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5期。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研究中國,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國實際,開創(chuàng)了理論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共產黨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全面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①參見路克利:《理論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嘗試》,《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8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開啟了實踐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征程,不僅通過主辦理論報刊、成立專門研究和出版機構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翻譯、宣傳、出版和發(fā)行工作,更重要的是,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元典理論與時代實踐相結合的規(guī)律認識,進一步總結經驗提升理論,形成系統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還著力于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科發(fā)展,進一步為理論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知識內涵和表現形式。理論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踐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同奠定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政治維度的事實存在,因而是政治命題。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以貫之的時代主線。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近代以來的中國由于缺乏科學理論作指導,所有探尋中國出路的運動和革命都沒有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國情和時代基本問題,領導中國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順利進入新時代。所有這些偉大成就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在每個重要的歷史關頭,人們都會發(fā)出“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但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也必然會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作出重大的政治選擇來回應和解決關乎民族存續(xù)和人類命運的時代問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集中記載和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艱辛探索和鑄就輝煌的歷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眾維度的事實存在,因而是大眾命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始終是社會歷史的實踐主體,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既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主體大眾化,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主體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運用的過程中,經歷了用“中國話”和“大眾話”來普及教育大眾的“大眾客體”向大眾用自己的話語和方式去闡釋運用真理的“大眾主體”的轉化。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邏輯中,黨把群眾觀點貫徹和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通過喚醒群眾來激發(fā)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chuàng)造主體的無限原動力。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根本工作路線。革命時期的“人民戰(zhàn)爭”、改革開放時期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新時代黨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立場的偉大舉措,也是將人民實踐主體地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不折不扣地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同時把人民作為一切實踐活動的最高價值主體。因此,堅持人民立場、將人民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大眾主體,始終貫穿于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全部實踐中。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要求和主體形態(tài)。堅持并貫徹大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思想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是大眾維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實存在的真實寫照。

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方法·理論·政治·大眾”多維表達的有機統一。從形式上看,四重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各有側重,但從本質上看,四重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相互影響、彼此滲透,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事實之中。具體來說,方法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處于統領地位,以一種高屋建瓴和潛移默化的形式貫穿于各個維度之中。理論維度、政治維度、大眾維度較之相對具體,在不同時期呈現動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在革命時期,理論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政治維度和大眾維度奠定了立論基礎和學理支撐,政治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理論維度和大眾維度提供了政治方向和條件保障,大眾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理論維度和政治維度提供了動力源泉和實踐支撐,三重維度呈現整體協調發(fā)展態(tài)勢。在發(fā)展時期,三重維度的內涵和形態(tài)面臨歷史性轉換。理論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入發(fā)展,但政治化傾向明顯,政治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強化,但面臨空洞化傾向,大眾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強調,但真正實現任重道遠。①參見尹占文等:《馬克思主義關聯中國問題的三重維度》,《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5期。進入新時代,四重維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要把握自身規(guī)律、凸顯各自優(yōu)勢,方法維度要實現科學方法和價值方法的統一,理論維度要實現原創(chuàng)性和專業(yè)性的統一,政治維度要實現人民立場和民族復興的統一,大眾維度要實現大眾本位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統一;但同時又要結合時代特征、整體協調發(fā)展,社會各類主體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秉承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站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促進四重維度的馬克思主義重新達到真正的統一,這樣的話,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能呈現欣欣向榮的蓬勃景象。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命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組織如何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揮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下一站命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5:27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對聯(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文水县| 正阳县| 南郑县| 井冈山市| 平乡县| 沈阳市| 肥东县| 西城区| 山丹县| 莎车县| 永平县| 临汾市| 新津县| 方城县| 岳池县| 卢龙县| 普陀区| 宣汉县| 那坡县| 张掖市| 伽师县| 宁德市| 宜城市| 博爱县| 通河县| 金华市| 岫岩| 民丰县| 尖扎县| 莎车县| 东源县| 房产| 娄底市| 清水河县| 新蔡县| 乌海市| 始兴县| 时尚| 察哈| 黔南|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