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帥 胡 仲 仲
提 要: 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重大事件,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四運動高揚“民主”“科學”的旗幟,激勵著幾代青年人追逐著青春理想,五四精神得到繼承與弘揚。百年來,“德先生”和“賽先生”在曲折中不斷前行,展現(xiàn)出隨時代共進步的亮麗軌跡。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五四運動相關研究的梳理,可以展現(xiàn)五四運動在當代中國所呈現(xiàn)出的精神動力。
百年來,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轉折點和里程碑一直為學界所關注,各方基于不同的立場和現(xiàn)實需要對“五四”的意義進行闡釋。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地獨立地政治力量了”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3頁。,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五四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帶領了中國一路前行走進新時代。在這個過程中,改革開放以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得到了新的傳承和發(fā)展。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深遠影響?!雹诹暯剑骸都訌妼ξ逅倪\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勵廣大青年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新華社,2018年4月20日。我們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年周年,就是要在大的歷史背景下,研究五四運動對于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五四運動研究進行梳理,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五四精神時代價值,更好地弘揚五四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五四”作為新民主主義的旗幟煥發(fā)時代的光彩,各界通過報紙、專著、論文、研討會等形式對五四運動進行紀念和研究。
第一,《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報長期占據(jù)五四運動闡釋的制高點。1979年正值五四運動60周年,“這是建國以來紀念五四運動從政治上和理論上給人們以最深刻印象的一次”①龔育之:《紀念“五四”的歷史回顧和當代意義》,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1999年4月1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逐漸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錮,出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意氣風發(fā)的新局面。當年《人民日報》5月5日發(fā)表社論《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提出:“正當我們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四個現(xiàn)代化上來,提倡解放思想,發(fā)揚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時候,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具有特殊的意義。”②《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人民日報》1979年5月5日。同這次紀念大會上還提出應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正確地處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的關系?!啊幕蟾锩Y束以后,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實現(xiàn)了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的偉大轉折。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就是在這偉大歷史轉折的當口進行的。這次紀念活動,成為推動這一偉大歷史轉折的一次紀念活動?!雹埤徲骸都o念“五四”的歷史回顧和當代意義》,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1999年4月12日。這和當時全國工作重點轉到經(jīng)濟工作相輔相成,通過紀念五四運動來號召解放思想,提出要繼續(xù)弘揚民主和科學傳統(tǒng),將五四精神落實到新一階段的經(jīng)濟建設中去。到了1989年5月4日人民日報社論《發(fā)揚五四精神,推進改革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中說道:“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要考慮到各種條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沒有這個前提條件,什么事情都辦不好?!雹堋栋l(fā)揚五四精神,推進改革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人民日報》1989年5月4日。民主是當時的高頻詞,在該年的五四前夕,原中央政改研究室連續(xù)召開5次民主座談會,各界代表提出許多民主建設的積極建議。1999年五四精神和時代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大會上總結出“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其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雹莺\濤:《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5月4日。愛國和進步被更加強調,民主和科學作為五四的基本價值取向依然是這場運動的基本注腳。“把五四精神注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中……弘揚五四傳統(tǒng),就是要發(fā)揚民主,崇尚科學…就是要解放思想,銳意改革…五四是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也就是不斷解放思想,不斷改革探索……”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人民日報》1999年5月4日。這一階段有意識地將五四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聯(lián)系起來,并號召在具體的改革實踐中弘揚民主和科學?!吧钌罡械胶霌P五四精神,發(fā)揚民主和科學的重要性?!瓫]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經(jīng)濟改革必須和政治改革協(xié)調進行?!雹叽饕荩骸段逅倪\動的光輝道路》,《人民日報》1999年5月4日。2009年5月,胡錦濤同志指出:“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⑧胡錦濤:《同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jié)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5月2日。將五四精神作為鼓舞青年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2019年4月習近平同志指出:“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雹崃暯剑骸对诩o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每逢五四運動紀念日前后,中共中央領導人通過紀念大會、調研、考察等形式寄語青年成為慣例,五四運動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的標志被越來越多的提及。
第二,五四運動研究的專著更加聚焦。在改革開放初期,掀起了一個五四運動研究的高潮,這段時期更多集中于五四運動史的研究。從丁守和、殷敘彝編著的《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得到修訂再版,到彭明的《五四運動史》,這些著作史料豐富,注重理論分析,對后面的五四運動研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后又出版了李新、陳鐵健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偉大的開端:1919-1923》強調五四運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里程碑意義,蕭超然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從北京大學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從毛澤東在北大所受的影響等角度來理解五四運動,李龍牧的《五四時期思想史論》、朱志敏的《五四民主觀念研究》、蔣俊和李興芝的《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及楊慧清的《五四時期的抉擇》等主要對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解放和社會思潮進行了論述,從“中國向何處去”的啟蒙,到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走向革命之路做了解讀。
在20世紀中后期,以殷海光為代表的臺灣五四運動研究的自由主義觀點被引入大陸學界,認為個人的覺醒是“五四”最寶貴的遺產(chǎn),這對大陸長期的五四闡釋形成強大的沖擊。林毓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等海外漢學著作陸續(xù)引進大陸,前者提出五四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構的觀點,后者則通過史料分析呈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五四”圖景。近年來,楊念群的《“五四”九十周年祭—— 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對五四運動的研究史進行了反思,認為應該對“五四”本身的內(nèi)涵發(fā)揚光大,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政治圖騰進行崇拜。歐陽哲生在《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中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研究了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介紹了《新青年》編輯的演變,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陳平原的《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借鑒新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斷片、個案,來鉤稽并重建歷史,強調是晚清與五四兩代人的共謀與合力,才完成了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轉型。此外,劉再復的《共鑒“五四”》、方軍的《書信與日記里的新文化運動現(xiàn)場》等通過書信、對話集等對五四運動的當代價值和歷史價值進行了回顧。
第三,關于五四運動的研究論文呈爆發(fā)性增長。在論文集方面,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開始編輯《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到《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后每隔十年召開研討會并出版相關研究論文集。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的《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彭明的《“五四”研究》、張靜如主編的《五四與現(xiàn)代中國—五四新論》《中國啟蒙的自覺與焦慮》等。在1999年五四運動80周年時召開國際學術討論會,五四運動的知名研究者參會,會后形成了《五四運動與20世紀的中國》會議綜述。在2009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召開了以“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形成會議綜述。2019年3月在北京大學舉辦了“五四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壇,陳平原、狹間直樹等海內(nèi)外五四研究專家圍繞“五四與20世紀中國政治”“五四與現(xiàn)代思想文化”等進行了深入討論。
在論文方面,如李澤厚的《救亡和啟蒙的雙重變奏》認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救亡最終壓倒了啟蒙,之后又在《啟蒙的走向—“五四”七十周年紀念會上發(fā)言提綱》提出:“啟蒙應當走向改良制度,而不是走向群眾運動?!?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研究者本身思想的轉變。吳原元的《試析美國的五四運動研究——以博士論文為考察中心》從美國五四研究的角度重新看待五四運動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段治文、張帥的《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五四運動形象的歷史構建》從中國共產(chǎn)黨運用革命話語、階級話語與建設話語建構五四運動的四種面相,討論了五四運動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合法性的意義和價值。李春來的《略論西方的五四運動史研究》、王湘軍的《五十年來五四運動史研究概述》、朱志敏的《八十余年來國內(nèi)五四運動研究》等主要對歷史階段的五四運動研究進行了梳理,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更為充分的史料參考。徐勝萍的《海外與港臺學者五四運動史研究概況》、齊福霖的《簡述日本史學界五四運動研究中的爭論》、川村規(guī)夫的《日本五四運動研究的簡要回顧》、黃杰的《海外學者對中國五四運動的研究》等主要從海外視角展開對五四運動的研究,也未“五四”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與此同時,五四運動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得到重視。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國第二檔案館合編了《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近代史研究所選編的《五四愛國運動》《秘復錄存》《五四運動回憶錄》,以及張允侯等編的《五四時期的社團》、胡華等編的《五四時期的歷史人物》、陳裕編的《“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第二檔案館編的《中國無政府主義和中國社會黨》。各地也對五四運動在地方開展的情況做了收集,陸續(xù)出版了五四運動的地方史。這些專輯資料的出版,既保存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又大大方便了五四運動的研究,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更顯珍貴。
五四運動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課題,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解讀?!啊母铩蟮难芯恳庠诤魡拘碌乃枷虢夥藕蛯嵤虑笫堑靥綄v史, 20世紀80年代末的研究與同一時期文化熱相關,突出“五四”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學術熱相關,開始轉向“五四”時期學術的發(fā)展及“五四”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意義研究。”①朱志敏:《八十余年來國內(nèi)五四運動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2期。改革開放以來,海內(nèi)外從不同的地域視角來重新看待這場運動,發(fā)掘新的思想資源。通過五四運動來講當代的問題。借古喻今之說,如當年“公車上書”“孔子改制考”對社會價值的追求。各方對“五四”研究雖然角度不一,但互有呼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時,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迫切的任務。鄧小平指出:“現(xiàn)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雹凇多囆∑轿倪x》(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頁。“解決問題”主要指防止發(fā)生類似“文化大革命”事件。彭明從五四運動的角度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反思:“建國30年來的歷史又證明,凡是我們的人民民主制度比較健全,執(zhí)行得比較好的時候,科學即迅猛地向前發(fā)展,反之,科學即停滯不前,或向后倒退。‘四人幫’的封建專制主義破壞了我們的民主制度,于是科學技術也停滯了下來……”“五四啟蒙運動,曾被認為是補辛亥革命的課。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今天也在補五四啟蒙運動的課?!雹叟砻鳎骸睹裰?、科學和社會主義》,《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3期?!拔幕蟾锩敝幸驗槿狈γ裰骱头ㄖ贫斐傻木薮蠛蠊屓藗冃挠杏嗉拢鼻械囊獜奈逅倪\動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那尋找答案。在《傳統(tǒng)與中國人——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若干基本主題的再反省與再批評》一文中,劉再復、林崗提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化革命”。林毓生進一步指出:“這兩次文化革命的特點,都是基于一種相同的預設,即:如果進行意義深遠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基本前提是要先使人的價值和人的精神整體地改變。如果實現(xiàn)這樣的革命,就必須進一步徹底摒棄中國傳統(tǒng)過去的傳統(tǒng)主流?!雹倭重股骸吨袊庾R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穆善培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他們認為兩次“文化革命”之間存在共性的因子,通過對五四運動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剖析可以窺見“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機制。
第二,對五四運動與儒學的關系重新思考。早在20世紀60年代,約瑟夫·列文森就指出五四運動使中國文化出現(xiàn)第一次斷層,并把五四運動引起的文化傳統(tǒng)的斷層和“文化大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歐陽哲生認為:“中國本身缺乏近代的理性精神傳統(tǒng)……在反傳統(tǒng)時表現(xiàn)出非理性的態(tài)度……新文化運動中所出現(xiàn)的破壞多于建設的勢態(tài)”②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頁。歐陽軍喜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中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其全盤否定傳統(tǒng),認為“五四反儒學”觀念的形成對中國傳統(tǒng)意識造成了毀滅性破壞。李喜所提出:“五四反孔從根本上動搖了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統(tǒng)治地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雹劾钕菜骸都o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頁。對“五四”的反傳統(tǒng)表示支持,認為現(xiàn)在存在的封建糟粕正是反傳統(tǒng)不夠的原因。
第三,從“五四”的細節(jié)和地域角度研究?!?0年代五四研究在中國內(nèi)地有了新的進展。這種進展不僅是在整體評估上,而且是在具體細節(jié)的描述上;不僅是在價值判斷上,而且是在歷史判斷上?!雹軞W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頁。有學者通過對“五四”人物在運動中的研究去發(fā)掘當時的歷史。如郝譽翔的《北京,現(xiàn)代黑暗之心—由魯迅與瞿秋白再探五四世代》中講道:“從魯迅和瞿秋白身上,反倒透露出了一種令人費解的早熟來,使我們從而讀到五四世代內(nèi)在的幾個矛盾面相”⑤郝譽翔:《北京,現(xiàn)代黑暗之心—由魯迅與瞿秋白再探五四世代》,《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9年6月,第23頁。,從中去看當時的“五四”主將在“五四”中的選擇和對歷史的影響。《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陳學然從香港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以及“五四”對當代“港獨”思潮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北大1919——九零后的崛起》從五四運動參與主要人物的研究來對五四運動從個人的角度進行新的闡釋。
第四,對“五四”研究本身的反思研究。這種反思有明顯的“后五四”特點,對五四運動以來的各種“五四”闡釋進行分析。王潤華作為周策縱的弟子對其“五四學”做了頗多研究,在《周策縱的“五四學——”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與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一文中,對周策縱的“五四”研究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了分析。文中講到 “二十年代中葉以后,兩大黨團也逐漸被少數(shù)領導所控制和操縱,各自依照自己的影子、思想模式和本身利益來解釋五四運動,以便于奪取政權,支持和維持他們的統(tǒng)治和權威。于是五四運動對自由、民主、科學、人權的強烈號召,對權威壓迫的強烈抗議精神,就逐漸給掩蓋了。”⑥王潤華:《周策縱的“五四學——”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與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文學評論家、魯迅研究者林賢治在《重尋五四》中認為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闡釋者,“五四”是個矛盾體,充滿世界主義和本土主義,否認“五四”的激進主義“全面反傳統(tǒng)”瓦解了中國意識。并指出“五四”的愛國非傳統(tǒng)的愛國運動,而是科學、理性之愛國,反對沒有個人和個性存在的“合群的愛國的自大”。有學者認為“五四”作為一個運動的概念已經(jīng)結束,要光大“五四”需要重新審視“五四”對于當代的價值,或者發(fā)出新的“五四”宣言來引領中華文化,構建兩岸關系。如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林安悟2004年在鵝湖月刊第209卷第11號的“五四·民主·行動·聯(lián)盟”重新舉起“五四”大旗,號召以中華文化為己任,兩岸重新認識“五四”之精神,促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于“五四”的研究同樣因其對當代的重大影響而一直為官方和學者所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五四”精神中對科學主義的推崇和打破舊思想的束縛推向了新的高潮?!拔逅倪\動后百年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表明……實現(xiàn)五四先驅的理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大動力……民主和科學已經(jīng)為人們仰慕和追求。”①李玉琦:《承繼五四精神的百年中國青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皭蹏?、進步、民主、科學”是一個整體,任何的分割都容易讓五四運動的闡釋造成誤解,改革開放以來對五四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思想解放是時代變革的先導。鄧小平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解決新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279、95頁。20世紀發(fā)生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③20世紀的中國發(fā)生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學界一般認為第一次是五四運動,第二次是延安整風,第三次就是由真理標準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推動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中五四運動是擺脫幾千年封建禮教束縛,以白話文為代表的現(xiàn)代思維代替八股文為代表的傳統(tǒng)思維;而由真理標準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推動的思想解放運動打破了“文化大革命”中僵化的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279、95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中的精髓,正是堅持了思想解放才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有了20世紀90年代初《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等“皇甫平系列評論”,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打消了人們“問姓社姓資”的疑慮。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與時俱進,“五四”的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達自由等現(xiàn)代觀念與改革開放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國家現(xiàn)代化過程中不僅需要介紹先進的西方技術,法律及制度,更深層次上,中國的倫理觀念、哲學精神也應該做現(xiàn)代化的重估。在當前改革的攻堅階段,更要解放思想,打破僵化思想的一切束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掃清思想障礙。
第二,科學是改革世界的強大動力。科學是五四運動提出的響亮口號,百年來“賽先生”日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鄧小平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雹荨多囆∑轿倪x》(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279、95頁。并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重要論斷。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的船堅炮利、奇淫技巧的印象直接,對西方的學習特別是對科技的學習,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五四”時期開始全面西化一邊倒,“五四”推出“科學”和“民主”這兩位大先生,對科學的推崇達到一個高潮??茖W和玄學的論戰(zhàn)作為五四運動中新舊思想的重要碰撞,雖然論戰(zhàn)沒有明確的勝負,但是“大大激發(fā)了公眾對新思想、哲學和科學的興趣”⑥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322頁。,科學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多數(shù)人國民的基本信仰。在改革開放五四運動的研究中,李澤厚等也反對過度強調中國傳統(tǒng),以尊孔的潮流來掩蓋現(xiàn)代文明所要的科學與民主。當中國國門再次打開,科學作為一個原動力開始撬動這個國家變革,從此“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開始作為一個治國要策在這個國家推行。習近平同志指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xiàn)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雹倭暯剑骸对谥袊茖W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8年5月28日?!拔逅摹背珜У目茖W精神得到了具體體現(xiàn),這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對科學表示尊重,在自然科學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也被屢屢提及,科學對中國進步的推動將更全面。
第三,民主是人民的不懈追求。民主是“五四”高揚的大旗,“德先生”無疑是五四運動的重要遺產(chǎn),當時對民主的追求首先是基于對北洋軍閥政府獨裁統(tǒng)治的吶喊,在北洋軍閥政府黑暗統(tǒng)治下,以學生為首的民間力量參與政治,反抗專制進而希冀影響中國的走向,民主與其說是西方舶來品,不如說是當時政治運動的需要——站在獨裁的對立面。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與國民黨獨裁政權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爭民主、爭自由、爭人權,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得以確立,并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壯大?!拔逅摹毖芯康母叱痹?0世紀80年代末期,作為一個思想解放、充滿理想主義的激情年代,五四運動剛好作為一個理想的社會運動成為當時的一個托古。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幾年里,“德先生”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對于民主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化和具體。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當然,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助于愈發(fā)展,民主也愈發(fā)展。”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95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將民主看作一種制度,并且將民主與法制聯(lián)系起來,這是在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中對民主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民主成為人們的奮斗目標和核心價值。新時代必須進一步擴大民主。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雹哿暯剑骸对趹c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4年9月5日。民主正在從“五四”時期的吶喊口號一步步落實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具體行動。
第四,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青年是五四運動的主體,當時參與五四運動的青年很多都是19世紀的“90后”。從現(xiàn)實主義角度來說,青年是一個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和驅動力。我們談五四運動,青年是不能繞開的話題。五月四日作為中國的青年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中共中央領導人都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青年的問候,將五四運動作為加強共產(chǎn)黨對青年工作領導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重視青年工作和學生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不同的階段基于革命目標提出對青年的要求。鄧小平強調:“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yè)必定要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雹堋多囆∑轿倪x》(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95頁。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習近平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時說:“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fā)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雹萘暯剑骸对诒本┐髮W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四化為中心”青年工作更加活躍起來,把青年工作全面融入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中去。從五四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廣大青年應該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貢獻力量。
第五,個人價值在改革開放中得到張揚。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原因,五四運動在主流敘事里較多強調作為群眾愛國運動的一面,在改革開放前主要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倡導,追求個人價值更是被當作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在改革開放之后,思想解放和對個人價值的重新認識,五四運動中對個人的尊重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視野?!爸钡?0世紀80年代,才有人提醒別忘了‘五四’還有個大明星叫‘費小姐’(自由),應該讓她登場亮相,才使得當年的祭拜風情蘊出些新意而不至于陳腔依舊?!雹俎D引自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3、4頁。林毓生在《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中甚至指出:“五四是與自由、民主、法制、科學這些目標分不開的”②轉引自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3、4頁。,將自由放到了第一的位置?!白浴M小姐’登場并日益走紅以來,大多數(shù)的‘五四’研究才開始轉向,試圖把它解釋成一場觸及中國人靈魂和精神變化的‘文化改造運動’,對這場運動的一個最佳描述就是‘人的覺醒’?!雹坜D引自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3、4頁。對個人價值的承認是“五四”最大的思想成果之一,個人從傳統(tǒng)家族脫離出來成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鞍耸甏闹饕卣骶褪莻€人覺醒。這繼承了五四的特點:個人在集體控制下的覺醒。五四是在舊封建權力幾千年控制下的覺醒,八十年代是個人在集體權力(集權)幾十年控制下的覺醒?!雹芾顫珊瘢骸独顫珊窠甏饐栦洝?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頁。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講道:“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讓 “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體現(xiàn)了對國民個體人生、理想的重視和尊重。當然我們要對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和“精致利己主義”區(qū)分開,忽略對“五四”精神中“愛國”“進步”思想的繼承,單強調個人價值,是失之偏頗的?!拔逅摹本袷且粋€整體,任何的偏頗都容易造成誤解。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fā)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雹萘暯剑骸对趹c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改革開放以來,五四運動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成果,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研究重點,包括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對五四運動細節(jié)和各地開展情況進行了回顧,同時對這些年五四運動研究本身進行了總結提煉。這些始終在愛國主義的主線上圍繞著“五四”精神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尤其是對解放思想、民主、科學、個人價值這些基本價值的做了深入探究,并對這些寶貴的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價值進行展望。從全球視野來看,五四運動無疑是人類自由解放的一部分,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更要紀念這場偉大運動,因為“五四”是現(xiàn)代中國變革的關鍵,為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思想注入了精神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更需要繼續(xù)弘揚這種的精神,為新時代提供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