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濛 湯春來
[摘 要] 古民居是民族建筑的典型體現(xiàn),是承載各種歷史信息的真實遺存,其積累了豐富的建筑設計思想,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城市化浪潮的推進,古民居的保護及再利用成為熱議話題,國家對古民居的保護愈發(fā)重視,保護工作力度也愈發(fā)強勁。但是我國古民居的保護現(xiàn)狀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古民居保護工作流于表面形式,使古民居失去了歷史風貌。對古民居進行保護和修復,要深入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保留其原真性,最大程度還原細節(jié),還原其呈現(xiàn)的歷史氛圍,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善相關政策法規(guī),增強全民對古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古民居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古民居保護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古民居保護;傳統(tǒng)文化;歷史氛圍;原真性;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 TU24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9)03-0087-08
自古以來,建筑設計與文化觀念緊密相連,建筑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客觀地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與其他建筑類型相比,民居是出現(xiàn)最早、最為普遍的一種建筑類型,是一種種類豐富且相對自由的建筑形式,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隨著我國建筑改造的深入,近年來古民居的保護及再利用逐漸成為熱議話題,這也表明人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越來越重視。如何在滿足現(xiàn)代經濟建設需求的同時保留古民居建筑的原真性,還原呈現(xiàn)原有的歷史氛圍,體現(xiàn)建筑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中國古民居的基礎概念
(一)中國古民居的定義
民居是人類最早的建筑類型,與人類生息繁衍有著密切聯(lián)系?!懊窬印币辉~,最早出自《禮記》,是相對皇室宮殿建筑而言的,指皇居以外的民間居住建筑。民居的概念在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民居定義為“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實際上,民居不僅僅代表建筑本身,廣義上來說,民居是指具有一定歷史內涵、具備文化傳承性且普遍存在的居住形式,包括建筑單體、院落、地域環(huán)境,以及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建筑,甚至是整個聚落。而狹義上來說,民居多指代含有歷史傳承價值和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物。
《管子·小匡》中有云:“民居定矣,事已成矣。”這充分說明中國人對于居所的重視,居所是維系生存的重要條件和人生的首要奮斗目標。民居不同于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建造的官方建筑,其可以根據(jù)當?shù)刈匀粭l件、主人的經濟水平和個人喜好等來建造,因此中國古民居具有較大的地域、年代、階級差異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極其復雜多元的民居建筑體系。
(二)中國主要古民居分類
中國主要古民居按結構形式可以分為6大類。一是合院式古民居。合院式是中國古民居最主要的形式,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開闊院落,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云南省的“一顆印”民居平面布局與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以弧線連接,總體呈一顆印章狀,也屬于合院式民居。二是四水歸堂式古民居。四水歸堂式古民居集中于江南地區(qū),其建筑風格理念傳承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平面布局同北方四合院大體一致,但院子較小,稱作天井,僅供排水和采光用(“四水歸堂”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天井正對正房,通常為大廳,兩側為廂房。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三是三間兩廊式古民居。三間兩廊式古民居以廣東民居鑊耳屋為代表,“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皟衫取币话阌米鲝N房或門房。四是土樓式古民居。土樓集中于福建西部,是客家人為聚族而居而圍成的環(huán)形樓房建筑。一般為三至四層,最高為六層,可住50余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或設施,是一種防衛(wèi)性很強的民居形式。五是窯洞式古民居。窯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黃土層較厚地區(qū)。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jié)省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和土坯窯5種。六是干闌式古民居。干闌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是用竹、木等構成的居所,底層架空,用來飼養(yǎng)牲畜或儲存,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蟲、蛇等侵擾[1]。
二、中國古民居保護的價值意義
古民居不僅可以映射出一個時代人民的生活軌跡與藝術偏好,更是一個時代文明與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古民居所在的歷史街區(qū)經濟效益低,易受高利潤開發(fā)影響而被取代,那么在古民居保護方面就會出現(xiàn)很多疑問,古民居一定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權嗎?街區(qū)一定要被低矮的歷史建筑物占據(jù)嗎?要回答這些疑問,就要理清價值上孰輕孰重的問題,只有意識到古民居保護的價值之重,才能使保護工作受到重視并順利展開。
古民居作為歷史建筑的一部分,對其的保護是基于遺產資源的價值而存在的。1977年發(fā)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實施指南》將歷史建筑的價值分為情感價值、文化價值、使用價值三大類,這些價值相互作用形成了保護歷史建筑的緣由。1979年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澳大利亞國家委員會頒布的《巴拉憲章》將文化遺產的價值歸納為“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人們所具有的美學、歷史、科學或社會價值”,并指出美學價值包含“各標準所能夠并應當表明的感知方面,這些標準可能包括對建筑結構、形態(tài)、尺度、色彩、肌理和材料的考慮”。1982年英國國際古跡及遺址理事會主席伯納德·費爾頓提出:“它(歷史建筑)具有建筑、美學、歷史、記錄、考古學、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價值?!?/p>
綜合以上憲章和專家提出的價值,結合我國國情,大致可以將古民居保護工作的價值分為以下4類。一是文化傳承價值,包含了歷史文化傳承延續(xù)和學術研究參考借鑒的價值。二是社會情感價值,增強街區(qū)凝聚力、社會歸屬感,特別是民居這種最貼近居民生活的歷史建筑,是社會生活記憶的延續(xù)和居民情感精神的寄托。三是經濟推力價值,古民居建筑可以推動第三產業(yè)(商業(yè),旅游業(yè)等)發(fā)展。四是藝術審美價值,古民居建筑可以豐富城市景觀,同時具有建筑美學的欣賞意義。上文憲章和準則闡明的歷史建筑價值,為我國的古民居保護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據(jù)。目前我國歷史建筑保護的社會意識和法律機制都還處在起步階段,一旦認清其保護價值,就必須對歷史建筑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與保護。
三、中國古民居保護策略與思考
我國現(xiàn)存的古民居建筑,一般延續(xù)其居住用途或是作博物館使用。很多古民居建筑為私人使用,多半被隨意改動或簡單翻新,這些改動或翻新并沒有建立在對古民居歷史風貌的具體研究之上,且缺乏系統(tǒng)的指導,所以現(xiàn)在看到的許多經過保護的古民居僅僅是僵硬的仿制,仿著傳統(tǒng)的樣式,呈現(xiàn)出的卻是嶄新的建筑,完全失去了歷史風貌。因此,保護中國古民居,應保留其原真性,還原細節(jié)尺度,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保護建筑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
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工作,首先要明確保護工作的核心,筆者認為,中國古民居保護的核心是對其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透徹研究并加以保護傳承。研究古民居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其建造依托的文化理念,才能保留其原真性,還原其本真的歷史氛圍。中國古民居的建造設計蘊含著天人合一、禪心避擾、圖騰崇拜等文化內涵和理念,這些理念各有差異,但都體現(xiàn)了我國先民對自然的敬畏。
1. “天人合一”——建筑融入自然?!疤烊撕弦弧彼枷胱鳛檎軐W命題最早是由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確立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庇纱吮惝a生了“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體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然觀的集大成體現(xiàn),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相通,故萬事萬物均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講究“天”與“人”的融合[2]。
四水歸堂式古民居呈現(xiàn)的“天人合一”思想較為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天井的設置。所謂“四水歸堂”,意即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堂屋前的天井。天井不同于傳統(tǒng)院落具有晾曬、休閑、娛樂等功能,僅供采光、通風、排水用,那么為什么還要在布局緊湊的封閉式建筑中留出這樣一個開敞區(qū)域呢?這就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天井是對天開敞的,也就是對自然開敞,它是人們?yōu)榱俗尮?、風、雨水等自然要素歸屬到居所之中而設計存在的。一般的傳統(tǒng)院落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弱化了人與自然的交流,天井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物化體現(xiàn)。位于武昌太平試館4號的汪澤舊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汪澤舊宅是典型的古江夏民居,屬于四水歸堂式古民居。汪澤舊宅的建筑體量較大,留了一方狹小的天井,從平面上看僅占建筑的1/12,正因為小,才讓人對自然的感知特別集中。如遇雨雪,天井里便是“四水歸堂”的態(tài)勢;如遇晴天,陽光就會灑向天井并隨著時間產生不同的光影變化;如遇風吹,風也會進入天井輾轉流動。人處于建筑里,卻能產生自然就在身邊的共生感。天井是民居的一部分,同樣也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天井的存在使得建筑內外都有自然,真正地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
2. 禪心避擾——建筑隱于自然。禪宗中的自然觀除了講究人類與自然交融,更強調人要保有一種不受世俗侵擾的安定的心境。建筑是人為產物,可以視作世俗的一部分,那么禪宗自然觀體現(xiàn)在建筑上,就是強調建筑的虛化,建筑應源于自然,歸隱于自然。將自然界的空靈及清凈引入到居室,讓建筑變成自然的一部分從而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
民居要具備遮風擋雨的功能,就必須要有實體墻和頂?shù)膰?,在這一功能限制下的建筑虛化,主要體現(xiàn)為空間圍護體各立面的虛實結合。我國大多數(shù)古民居屬于圍合結構,雖在外部看上去如同一個密不透風的堡壘,但進入內院或天井后就會發(fā)現(xiàn),面朝內部的三個建筑立面幾乎均是鏤空雕花的門窗,相較于墻體的“實”,這種可以透光透風的門窗則是“虛”,鏤空門窗的“虛”一旦增加,也就減少了墻體的“實”,實現(xiàn)了建筑的弱化,產生了建筑的歸隱感。這種虛實結合使人安心居住在室內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空靈和清凈。例如現(xiàn)位于武漢市江夏區(qū)的陳氏民居,進入天井后可以看到面對的正廳和兩側廂房的墻體幾乎均是各式各樣的鏤空雕花門窗構成的,鏤空紋樣包括鳳頭紋、冰裂紋、云雷紋等,造型多樣且十分精美。陳氏民居的居住者陳婆婆說自己最喜歡抬頭看見陽光從天井中投射進來,穿過刻有鳳頭紋的木窗,照射在供奉祖先的香案上。陽光透過門窗的格柵在室內的墻體、地面及物件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風也經由這些格柵溫柔均勻地吹入室內,這些自然要素在建筑虛化后被引進了居所,創(chuàng)造出一種安寧清凈的空間氛圍。
3. 圖騰崇拜——建筑仿真自然。中國先民歷來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懷有敬畏之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化的圖騰崇拜。這種圖騰崇拜,被人們移植嫁接到居所的建筑中來,成為了民間社會群體的文化表現(xiàn)和文化行為,體現(xiàn)了人依賴自然的自然觀。先民們利用民居裝飾模仿自然元素,多以植物、動物為主,借這些自然元素蘊含的寓意來祈求生活美滿幸福,屬于一種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自然觀。
在中國古民居的書房中, 經常以“梅、蘭、竹、菊”等象征高風亮節(jié)的植物來作為雕刻裝飾,還有常見的蝙蝠紋,其諧音是“?!焙汀案弧?,人們以此來祈求家族幸福富足。例如2004年被拆毀的白沙洲盧家老宅,其雕刻裝飾的豐富性和精美程度在江夏民居中均屬于佼佼者,老宅中可以看到一些梁架掛落上雕刻了含有祥瑞之意的祥云紋樣和諧音“吉祥”的大象雕刻紋樣,皆反映了主人祈求萬事吉祥如意的心情[3]。這種自然觀主要是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渴望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消除憂患或是實現(xiàn)愿景[4]。
(二)最大程度還原細節(jié)
古民居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留城市過往記憶,傳承傳統(tǒng)文化。目前很多古民居保護工作都流于表面,非但沒有將古民居與歷史文化真正結合起來,還忽視了古民居建筑細節(jié)的還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歷史氛圍的流失。還原古民居的細節(jié),是中國古民居保護的關鍵。
歷史氛圍保護看似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具體到實踐中,其實就是對于細節(jié)的強調,只有在尺度、布局、裝飾等方面將細節(jié)做到完美,才能讓人有回到歷史年代的感覺,而不是感到強烈的仿造感。例如日本岐阜縣白川村的合掌造民居建筑,于1995年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單,這些19世紀前葉建造的建筑如今依然呈現(xiàn)著原來的面貌。合掌造是日本一種特殊的民居形式,以厚重的茅草覆蓋屋頂,人字型的屋頂如雙手合攏,于是稱作“合掌”,其在修建過程中不使用釘子,主要材料為木材、茅草和麻繩。修復者在進行合掌造民居的修復工作時,使用不規(guī)則的原木替換已經腐朽的梁柱,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往昔建造時的古樸感。除了材料和樣式的保護是使用傳統(tǒng)的模式外,合掌造修復的方法也采用了傳統(tǒng)的建造方式,這就更加保證了建筑的原真性,使得建筑歷經200年依然保持著歷史的氛圍和風韻。
合掌造民居室內空間的保護也極其精細,一是因使用者精心愛護,所以原貌保存較為完好;二是修復者在修復時對于細節(jié)的精雕細琢。比如床之間①床柱的替換并未采用裁切整齊的新木材,而是遵循歷史樣式用原木直接替代,再如障子②的格柵寬度也嚴格按照歷史制式規(guī)定的5mm來切割打磨,還有入口和梁柱的尺度都嚴格按照傳統(tǒng)規(guī)定來進行修復。這些近乎嚴苛的細節(jié)保護使得建筑及其室內透出濃厚的歷史氛圍。這種保護方式的核心就是建筑歷史氛圍的保護,就算不是原物,也要力求以能反映時代信息的物品來替代,讓建筑自己說話,將自己的滄桑向人們娓娓道來,走進歷史建筑,就能讓人仿若回到往昔時日,與歷史對話,這才是歷史建筑保護要達到的效果[5]。
(三)古民居的保護修復工作要具有針對性
在開展中國古民居的保護修復工作時,我們要基于古民居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對于完好程度不一的建筑,要采取不同的修復方法。首先,對于僅剩廢墟或框架而歷史價值較高的古民居建筑,應該以重建復原的方法來進行保護,按照史料來進行尺度空間的還原;其次,對于建筑相對完整但局部損壞的建筑,應該對其進行維護修繕,僅對損壞較為嚴重的部分進行修復,例如立面、屋瓦、門窗等;最后,對于建筑保存完好并一直延續(xù)使用至今的建筑,不應對其做較大改動,目前有很多對此類古民居進行重新粉刷的現(xiàn)象,這樣反而破壞了建筑的歷史風貌。
(四)完善古民居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
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于1982年通過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但至今在古民居保護方面仍未出臺完整系統(tǒng)的政策法規(guī),只有部分地方出臺了一些規(guī)定,我國對于古民居保護的法規(guī)制定仍處于摸索階段。古民居保護的相關法規(guī)不僅可以為古民居保護提供法律上的保障,還可以對具體保護工作的開展進行詳細的指導,使保護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此,完善古民居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從立法層面完善古民居的保護規(guī)定,有利于推動古民居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強古民居保護的效果。
(五)增強全民對古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
部分古民居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各方面缺乏古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面對這種情況,決策者應該從兩方面做起,一是提高從事保護工作人員的素質,工作人員對于古民居的認知直接影響了保護成果,要提高工作人員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并強化其對于古民居保護的緊迫感;二是加強對普通群眾的古民居保護教育,古民居大部分為群眾使用,提高擁有使用權群眾的保護意識是至關重要的。讓大眾了解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大眾的古民居保護意識是開展古民居保護修復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民居是與人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可以反映出較為真實且全面的歷史文化,對古民居進行保護可以讓大眾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古民居保護不是新議題,但就現(xiàn)狀而言還不夠成熟,我們必須不斷深入學習研究古民居,不只是學習建筑本身的構造或樣貌,還要深究其內涵,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只有這樣保護工作才能面面俱到,才能還原出建筑的本真性,讓大眾了解建筑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風貌。古民居作為歷史的載體,對于復興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其進行保護的實質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同時,我們應該借鑒并傳承傳統(tǒng)自然觀與傳統(tǒng)民居設計的共生關系并將其運用到現(xiàn)代社會,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使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建筑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宇.東西方居住理念在當代中國住宅設計中的沖突與融合[D].長沙:湖南大學,2008.
[2]齊偉民,魏明月.試析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設計的影響[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6,(5).
[3]羅時漢.白沙洲蘆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4]沙潤.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觀及其淵源[J].人文地理,1997,(3).
[5]顧小玲.農村生態(tài)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與利用——以日本岐阜縣白川鄉(xiāng)合掌村的景觀開發(fā)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3,(3).
[責任編輯:張 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