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夫
滿座的電影院里,不斷有人退場,不斷有人閉上眼睛,當片尾定格在閃爍的煙花時,影片嘎然而止,《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大眾口碑寂靜崩盤,在貓眼電影上的評分滑落至3.4分,毫無爭議地位列同期上檔電影的倒數(shù)第一。
如果放棄理解,放棄尋求因果關系,畢贛的第二部長篇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稱得上是一場視覺的冒險,鏡頭緩緩地在凱里——這個中國西南小城推移,從看不到盡頭的礦洞、廢棄的監(jiān)獄、到衰敗的“小香港”,滿足了人們對于小鎮(zhèn)生活的全部想象。
它賦有詩意,但難以理解。畢贛摯愛前蘇聯(lián)電影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在今年戛納影展上,他說他的一切電影總是會回到塔爾科夫斯基那里,無論是成名作《路邊野餐》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都能看到對大師的致敬。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隨處散落塔爾科夫斯基式的鏡頭:破碎的工廠和小鎮(zhèn)、憂愁而寡言的角色與滴落不停的雨,無邊的氤氳意境籠罩在2018年最后一個夜晚。畢贛親自打亂了所有的時間和地點、從而令幾條故事線索支離破碎——男主羅紘武尋母、尋找白貓的死因、與殺害白貓兇手女友的情感糾葛、母親與父親及情人往事,全都面目模糊。
導演試圖依靠凱里方言的冗長旁白,但依然無法勾勒故事的輪廓。特別是整個故事還被分割為2D和3D兩個部分之后,理解故事情節(jié)變得更加困難。盡管畢贛曾親自解釋,影片前半部分都是真實的地點,但在時間線上刻意讓情節(jié)碎片化,而后半3D部分,雖然是夢境,但時間線則連貫而真實。但又有多少中國觀眾曾經(jīng)看過這段采訪呢。
理解這部電影的鑰匙是畢贛致力于呈現(xiàn)的三組關系,而非具體人物因果。
父子關系
影片開始,男主羅紘武因為父親去世,回到故鄉(xiāng)小城,繼母說,父親總是對著墻上的那面停擺的鐘不停地喝悶酒,在遺囑中,父親把餐廳留給了繼母,把一輛幾近報廢的小貨車留給了男主。鐘和車,都是帶有強烈象征意味的物件,鐘里藏著故事的印子,車則象征遠方,片中人物都有一個外鄉(xiāng)夢,無論是坐飛機還是去大城市當老板,離開是每一個小鎮(zhèn)青年曾經(jīng)的夢想。
另一對父子關系,則是羅紘武和左宏元的女友萬綺雯尚未出世的孩子,萬綺雯說那個孩子體格強壯,長大后會成為一個運動員,要羅紘武一定教他打兵乓球;在影片后半部分,羅紘武在一個礦洞里碰到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要求和羅紘武打一場乒乓球,贏了就送他回到電影院,這段關系更像是男主努力想做一個好父親的意愿,現(xiàn)實中無法達成,卻在夢里草草實現(xiàn)。
母子關系
影片中,羅紘武在鐘里找到了一張舊照片,照片上是他的母親,引領著整部電影前半段的線索,他順著照片上的地址,找到了母親早年的朋友,她們或身陷囹圄、或在廉價舞廳紅塵謀食;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在夢境中,他從母親口中解開多年的心結:“我牽掛的人,他還小,很快就會忘了我”。夢境里,母親再次拒絕了他——那只半路順來的蘋果,他再一次經(jīng)歷了被遺棄。羅紘武從母親那里要了她的最珍貴之物——一只壞了手表,與父親留給他停擺的時鐘首尾呼應。
情侶關系
羅紘武和萬綺雯的愛情,正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宣發(fā)賣點,但這顯然讓每一個被這世紀之吻誘惑的觀眾失望了。羅紘武愛上萬綺雯,是因為她妝花了樣子像一個人,確切地說就是他的母親,萬綺雯是否愛過羅紘武不得而知,起碼在前半部分里提示的結局并不美好,羅紘武和萬綺雯私奔未果,羅紘武被吊起,而萬綺雯則蜷縮在房屋的一角,一段感情在左宏元跑調的歌聲中沉沒。
羅紘武和萬綺雯這段糾葛,也讓他理解了當年母親和養(yǎng)蜂人的出走:“我吃了那么多的苦,只有他給了我甜蜜”。但養(yǎng)蜂人的懦弱,傷透了母親的心,甚至連最后的一把火——他母親希望燒掉了養(yǎng)蜂人的房子,就可以逼他一起遠走高飛——依然未能換來雙宿雙飛。同樣,母親和養(yǎng)蜂人的故事里,也暗示了羅紘武和萬綺雯之間感情的殘缺,只有在那棟被焚毀的房子里短暫的一吻。
所有的凌亂,也許是因為,畢贛想要講述的不是某一個具體人的故事,而許多個小鎮(zhèn)青年的群像,而孤獨正是其中最大的主題,盡管這可能超出導演的掌控,但仍然堅持這是一部極為獨特、值得一看的影片,你也許能從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曾經(jīng)愛過的人的影子。
就像畢贛在十三邀里接受許知遠采訪時說道:“我們凱里的年輕人,把最大的理想放在愛情和婚姻,不會對人生感到虛無,也不知道自己的虛無。在準備反省時,大部分人都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