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洋
(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揚州作為一個擁有2 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名城,經(jīng)歷了復雜變遷和長期不同文化交融薈萃的過程,使得揚州園林更加“奇”和“巧”,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體系中具有特別的位置。因此,對何園進行基于空間句法的圖解分析對發(fā)掘其空間特點和造園意象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何園是揚州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晚清私家園林,位于揚州市徐凝門街77號,現(xiàn)占地約14 000 m2,建筑面積7 000余m2。1883年即清光緒九年,由湖北漢黃德道臺、江漢關監(jiān)督何芷舫購得吳氏“片石山房”,并在其西北修建“寄嘯山莊”,通過逐步擴展整合而成,名曰何園。其后何園幾經(jīng)易主,并先后被用作學校、府邸、公署等,后經(jīng)修繕整頓于1979年9月以名園勝地對外開放,供大眾游覽。1988 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片石山房由吳肇釗主持修復[1]。何園是有實物考證的最早成功探索“中西合璧”的園林,且保存最為完整,在2005年被冠以“晚清第一園”(羅哲文題主入口碑刻)的美譽[2]。
整座園子基本傳承了宅園結合的形態(tài),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位于園林西側,南北向布局,共四進院落,包括清楠木廳、玉繡樓、賞月樓等;第二部分位于園林中部偏東部,南北向分布,包括騎馬樓、東二樓、東三樓等;第三部分位于園林北部,包括桂花廳、蝴蝶廳、水心亭、牡丹廳和船廳等[3];第四部分為東南位置的石濤書屋、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等(圖1)。從空間上來看,何園可分為上、下兩層,由園中長約1 500 m的復道回廊上下連接(圖2~3),形成了“中國園林空間立體交通的雛形”[4~5]。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特有的模糊性和多維度的特點,使得園林空間形態(tài)相當復雜,增加了評述分析的難度。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大多以定性分析為主[6]。20世紀80年代初,倫敦大學的比爾 ·希列爾(Bill· Hillie)提出的空間句法概念,即以拓撲學(亦稱之為圖論)為理論基礎,建立了一種通過空間結構的量化描述來研究空間組織的理論方法,強調(diào)空間之間的排列組合關系以及形成此關系的規(guī)則,并以人的行動串聯(lián)起對空間的把握和感知,建立起完整的空間意象,恰好契合了傳統(tǒng)園林空間的感知方法論[7]。
空間句法的可見圖解法多用于邊界并非很明確,或是形狀復雜多變、自由度較高的空間[8],利用顏色分層與漸變,可以直觀地看出空間整體形態(tài)。因此,本文采取可見圖解法對連接度、深度值和整合度指標進行量化描述。連接度代表空間中各個空間節(jié)點與整個空間系統(tǒng)的緊密程度,數(shù)值越高,表示該空間節(jié)點與相鄰空間的關系越緊密,空間的滲透性越好,視域覆蓋范圍越大;深度值是空間范圍內(nèi)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最少轉換次數(shù),即最小步數(shù),可以較為準確地描述園林空間的轉承變化與空間層次性,數(shù)值越大空間愈加曲折復雜[9];整合度代表空間中某個點能夠被到達的容易程度,其數(shù)值越大就說明到達此空間所需穿越的空間越少[10]。
空間句法理論中的“空間”是指人在移動中能相互直視并相互接近的空間,這對所研究的空間提出了兩點必要性的本質特征:即可達且可見??蛇_即人可以移動的層面,以膝蓋高度為基準,通常設為50 cm;可見即人可以看到的層面,以視線的高度為基準,通常設為160 cm。在利用空間句法分析何園之前,先對這些園林要素進行分析及確定如何繪制(表1~3)。
在分析前將何園空間分為一層和二層2個平面來進行操作,首先將何園的一層和二層平面劃分成若干個面積為0.25 m2網(wǎng)格,導入Depthmap軟件,再用單一顏色對有效空間進行覆蓋,然后分別對可視層和可行層進行連接度、深度值及整合度的計算,最后根據(jù)計算結果進行顏色填充,顏色越偏紅就代表值越高,越偏藍則代表值越低。其一層運算結果如圖4~9所示;二層運算結果如圖10~13所示,圖中鋸齒狀線條代表假山石峰和園林植物。
表1 主要構筑物的分析
表2 假山峰石的分析
表3 園林植物的分析
2.1.1 連接度分析
由圖4~5可以看出,一層空間中,可行層圖解中大部分區(qū)域顏色偏藍,總體連接度偏低,可見各個獨立空間與整個空間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只有東入口至牡丹廳、船廳區(qū)域及復道回廊連接度較高。可視層圖解中連接度相對較高的區(qū)域處于騎馬樓、(清)楠木廳區(qū)域及水心亭附近,騎馬樓周圍空間較為開闊,在可行層中不可通行的綠植在可視層中可以由視線到達,水心亭周圍有較開敞的水面,在可行層中被隔斷的空間也通過視線進行連接。石濤書屋和何家祠堂不論在可視層還是可行層,連接度都較低,以建筑及高大喬木灌木圍合,較為郁閉,正符合了空間使用的本意。
圖1 何園平面圖
2.1.2 整合度分析
由圖6~7可以看出,可行層圖解中除西北角的水心亭周邊區(qū)域及東南角的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區(qū)域以外,其他大部分區(qū)域的整合度值較高,可達性較好;可視層圖解中,整個西區(qū)及中部的通道的整合度值較高,視線較通透。
2.1.3 深度值分析
由圖8~9可以看出,可視層圖解中,東入口至牡丹廳及船廳區(qū)域深度值最低,視線可達性較高,空間較為開敞,而復道回廊、玉繡樓及騎馬樓的廊道區(qū)域,由大量漏窗連接起了可行層中被隔斷的空間??尚袑又衅椒亢秃渭异籼脜^(qū)域深度值最大,可達性最低。通過可行層圖解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園中的特色廊道對于空間也有著聯(lián)系和分隔的作用,但這種分隔僅僅局限于可行層面,可視層面仍然可以進行視線的延伸,由此空間與空間之間產(chǎn)生了強烈的分隔與對比。
2.2.1 連接度分析
二層復道回廊貫穿全園,由圖10~11可見,可視層和可行層的連接度較高,這說明了二層回廊的空間連接性很好,視線開闊,足以俯視全園,部分在一層難以觀賞到的景觀在二層可以一覽無余,還可眺望遠處進行視線延伸,使得何園的空間變得悠遠。
2.2.2 整合度分析
由圖12~13可以看出,二層復道回廊的整合度也較高,說明空間可達性好。復道回廊中的各式漏窗對二層空間可視層的高連接度和整合度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二層廊道中南北走向的鏤空半人高的矮欄桿,圍合形成了天井,雖然人不能穿行通過,但視線可以任意發(fā)散,使得狹小的空間也變得活潑起來。
圖2 何園什錦空窗
圖3 何園復道回廊
通過對何園空間進行視域圖解分析后,可以發(fā)現(xiàn)何園建筑布局較為密集,玉繡樓和楠木廳四周較圍合,有較大面積建筑墻體,四面通道狹窄,但一旦走出,就會忽現(xiàn)水心亭湖面及騎馬樓前開闊的平地,視覺感受上的強烈對比常會使人放大感受,行走其中有豁然開朗之感。而玉繡樓院落和東二樓、東三樓院落在空間大小與體量上也有較大差異,因此也會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感受,從而獲得小中見大的豐富的空間效果。
圖4 一層可視層連接度圖解
圖5 一層可行層連接度分析圖解
圖6 一層可視層整合度圖解
圖7 一層可行層整合度圖解
圖8 一層可視層深度值圖解
圖9 一層可行層深度值圖解
通過基于空間句法的圖解分析,可出看出何園相較于揚州同時期的私家園林,在空間形態(tài)上還是有所不同,大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2.3.1 相互融合滲透的宅園布局
何園打破了揚州私家園林常見的前宅后園的布局形式,而形成宅園融合、相互滲透空間布局。通過空間句法分析可以看出:一層空間可行層圖解中可得總體連接度偏低;可視層圖解中,總體連接度和整合度值較高,可達性較好,視線較通透;局部如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區(qū)域深度值較大,可達性較低。由此可見,何園并不同于常見的南宅北園模式,并未設貫穿始終的主軸線,園中各空間較為獨立,并以穿插交錯的方式進行聯(lián)系,由回廊、復廊和道路組成通行系統(tǒng),視線上則由空窗、漏窗等進行連接與滲透,且“宅與園”的界限較為模糊。
圖10 二層可視層連接度圖解
圖11 二層可行層連接度圖解
圖12 二層可視層整合度圖解
圖13 二層可行層整合度圖解
2.3.2 多層空間的立體交通
通過圖解可以看出,園中長約1 500 m的復道回廊的連接作用,使二層可視層和可行層的連接度和整合度都較高,帶來了良好的空間連接性和可達性。并且復道回廊集合了雙層廊、雙面空廊、雙層單面廊、建筑回廊和爬山廊等多種形式,構建了園中所有建筑以及建筑上下層之間聯(lián)系的立體化通行系統(tǒng)(圖14)。
2.3.3 豐富的造景手法
充分利用復道回廊中大量漏窗、空窗及門洞等進行框景、對景與借景,使視線延伸,視域擴展,將在可行層中被水面、低矮植被或墻體分隔的空間,在可視層中都連接起來,加深空間層次感與景觀的滲透,形成了遠、近、虛、實諸般景觀,可謂是一幅立體的畫卷,景有盡而意無窮。
2.3.4 特別的游賞方式
1)游賞時行走路徑和視覺路徑的有機離合。雙層游賞路線相互疊合,除了在上下各層水平游走,上下層之間也通過爬山廊、復道回廊和假山的連接,使得行走路徑高低起伏,迂回盤旋,視覺路徑與行走路徑之間時而重合、時而分離,步移景異,引導了游人對空間的深入探究。
2)景觀敏感點的分布與空間分析的結果呈正向匹配。景觀敏感點是園內(nèi)主要景點或視線焦點,具有較好的觀景、點景及引導效果[11]。通過前文可行層與可視層的圖解可以看出,園中視線與交通的交匯處,大都具有較高的連接度與整合度,其空間位置的分布基本與調(diào)查的景觀敏感點相吻合(圖15)。
何園是19世紀末揚州最后一部大型私家園林優(yōu)秀作品,劉敦楨曾將何園造園手法概括為“不經(jīng)見的獨特手法”[12],當時已蘊含了許多現(xiàn)代的理念和理法,從中可以探求一些在現(xiàn)代園林空間可能性的發(fā)展方式。
1)空間形態(tài)和組織方式
學習傳統(tǒng)造園中各種形式的廊和道,通過對連接度、整合度和深度值的合理調(diào)控,采取串聯(lián)、并聯(lián)、貫穿、回環(huán)及輻射等方式來組織空間,將各個空間有機地組合形成最合理化利用的園林藝術空間。
2)空間的滲透與層次
學習傳統(tǒng)造園的分隔、框景、借景、對景等手法,強調(diào)空間之間的相互交叉、穿透、流通、滲透,形成參差交錯、曲折迂回的豐富游賞路線,增加游覽者心理上的景觀數(shù)量??赏ㄟ^連接度和深度值來調(diào)整園林空間的轉承變化與空間層次,把周圍景觀巧妙引入,形成相互混合交錯、衍生延伸的視覺景觀。
3)流動的游賞路線和游賞體驗
游賞路線是空間序列組織的最根本因素,傳統(tǒng)園林流動的、往復回轉的游賞線路,來自于“有限中有無限,無限中有有限”的哲理與意趣?,F(xiàn)代園林中可通過連接度和整合度的調(diào)整對連接景觀敏感點進行量化的連接,豐富而動感的游線,為游覽者提供更優(yōu)化的體驗與更充分的聯(lián)想。
圖14 主要行進及游覽路線
圖15 景觀敏感點分布
現(xiàn)代園林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對傳統(tǒng)造園的再創(chuàng)造之上,何園在空間、建筑造型與結構、造園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相對于傳統(tǒng)已經(jīng)有所突破,并融入了西方現(xiàn)代設計的要素與理念,這對于我們在現(xiàn)代設計中探尋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園林物質要素與精神意境的精髓,提供了思想的靈感與現(xiàn)實的幫助。而空間句法對園林空間的定量分析,能增強設計者對空間的分析與表達能力,有利于創(chuàng)造更符合人的需求的園林化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