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露
生長點,植物學上通常稱為分生區(qū),這兒的細胞分裂活動旺盛。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也有促進學生思維的機會,如果激發(fā)得恰當有效,就是一個有意義的生長點。
以蘇教版小語五上第6單元為例,課文依次是《天火之謎》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諾貝爾》 《滴水穿石的啟示》。學生認識了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從他們的故事中獲得說不盡道不完的啟發(fā)。教材安排的《習作6》,是關于看圖寫故事。我靜心思考,又征求了學生的意見,大膽更新了本單元的主題習作:《我變成了______________》,橫線上補充的是一個人,一個深深吸引著你的人。
我的推敲如下:
一、關于四篇課文的脈絡
《天火之謎》: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表現(xiàn)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諾貝爾》: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艱難過程,表現(xiàn)他熱愛科學、熱愛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
《滴水穿石的啟示》: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主要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成功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
以上,是借助《語文教學參考用書》梳理出來的課文主要內容。雖然體裁不完全是關于人物的,但每篇課文都有一目了然的人物,支撐著一件事或一個觀點。
二、關于四篇課文的人物
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不論古今中外,都有其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人無完人,無可爭議。課文中的人物,在事例中被烘托出某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觸碰到其顯著的特點,比如:富蘭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實驗;談遷的不屈不撓、持之以恒;諾貝爾的熱愛科學、無私奉獻;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三、關于四篇課文的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學生在課外自主拓展閱讀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接觸到很多人物,而能被學生如數(shù)家珍般侃侃而談的人物,應該是因為其自身散發(fā)出的感染力。若能借助《我變成了__________》主題作文的思考,順勢激趣引發(fā)學生回顧所閱讀的書籍里的人物群,投入地選擇一個自己心馳神往的“變身”對象,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兒呀!
四、關于主題習作的操作
關于《我變成了_______
___》主題習作的思考,建立在學生準確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上。專門用了一節(jié)課時間自由討論,學生們嘰嘰喳喳之后,陸陸續(xù)續(xù)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要變成的人物:羅恩、李白、法布爾、比爾·蓋茨、諸葛亮、白娘子、赫敏、劉備、哈利·波特、霍金、愛因斯坦、唐伯虎……
讓學生簡要陳述了自己對這個人物心馳神往的原因后,再分類概括,比如:把人物當偶像一般崇拜,或把人物當朋友一樣相處。于是,當自己“變身”后,自然而然按照人物固有的個性特征為人處世,通過一件小事,入情入境地自導自演起一出戲來。
譬如,莫郝凡寫的《我變成了羅西》和鐘可涵寫的《我變成了法布爾》,是兩篇風格截然不同的習作,這與小作者本人的愛好息息相關。莫郝凡是男孩子,他崇拜的羅西具有冒險家的特點,為了再次挑戰(zhàn)飛行極限,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合適的裝置;鐘可涵是女孩子,生活中的她,就是一個愛蟲子的女漢子,她所寫的法布爾的新故事,其實就是自己做過的真事兒??磥恚段易兂闪薩__________》主題習作,不是胡思亂想,而是遵循人物特點與自身認知傾向,是現(xiàn)實與想象的整合。
閱讀與寫作的“生長點”,就這樣“得來全不費工夫”。閱讀,變得深入淺出,有跡可循;寫作,變得水乳交融,津津有味。
(作者單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