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 劉 良 王萬春 王建剛 嚴張仁
象思維的起源應追溯到群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易經(jīng)中的占卜顯示的是象數(shù)活動, 著重表現(xiàn)了自古形成的象思維[1]。 象思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思維, 對幾千年的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中醫(yī)學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 象思維亦深深融入中醫(yī)學之中, 對中醫(yī)學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隨著近代社會的發(fā)展,男科病的發(fā)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王萬春教授是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中醫(yī)外科主任,江西省名中醫(y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在診治男科疾病的過程中,善于將象思維運用其中,療效頗佳,現(xiàn)通過經(jīng)典病例的闡述來淺談其具體運用。
患者,何某,男,27歲。2018年7月就診。訴近2月來時發(fā)遺精,每周2次,頻時可達3~4次,患者形體偏瘦,納差,稍食寒涼即腹痛泄瀉,小便可,夜寐欠安、易驚醒,咽干,口舌易生瘡,舌嫩紅,苔少,脈細略數(shù)。診斷:遺精(心腎不交證);治法:溫補脾土,交通心腎;處方:理中湯加減,太子參15 g,干姜10 g,白術(shù)12 g,法半夏12 g,黃芩10 g,金櫻子30 g,芡實30 g,山萸肉15 g,夜交藤15 g,炙甘草10 g。7劑,每日1劑,分3次溫服,囑最后1次臨睡前1 h服用,經(jīng)上方調(diào)理1月余,患者癥狀大減,遺精得到控制,囑患者加強鍛煉,停服中藥。1個月后隨訪,患者訴停藥后遺精2次,對治療效果較滿意。
按:心為君火,為五臟六腑陽氣之用,如離照當空,使臟腑功能井然有序;對于相火的解釋,歷代醫(yī)家各抒己見,王萬春崇朱震亨“相火寄于肝腎,還分屬膽、膀胱等臟腑”之說[3],認為相火主在肝腎。一年的大氣,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君火運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入地下水中,再由春上升,乃為君火,而君火又隨相火下降,此而周而不息。相火下降,溫暖地中之水,乃生中氣,中氣足則上下交濟,而生萬物,反之,中氣虛弱,相火乘機而失位上炎,即會出現(xiàn)一派火證,在上可表現(xiàn)為口舌生瘡、咽干等,在精室即可出現(xiàn)遺精,故此案以太子參、干姜、白術(shù)、法半夏溫補脾土為主,中焦健則相火自斂,君相安位。金櫻子、芡實、夜交藤、黃芩、山萸肉針對患者癥狀直達其標,炙甘草補虛、調(diào)和諸藥。王萬春通過取象于大氣運行解釋君火、相火及中焦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闡述遺精的發(fā)病與治法。
患者,李某,男,35歲。2018年6月就診。訴想生二胎,近一年未采取避孕措施,妻子婦科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而未能受孕,刻下癥見:下眼瞼略帶黑色,時而腰酸,行房事時覺力不從心,平素喜食油膩,口淡,納可,寐安,二便平,舌淡,苔根部膩,左右尺脈偏弱。實驗室檢查:精液分析:總活力(PR+NP):35%,精子濃度:8×106/ml,診斷:不育癥(腎虛濕熱證);治法:補腎生精;處方:自擬生精湯加減:覆盆子15 g,桑椹15 g,枸杞子15 g,菟絲子15 g,韭菜子15 g,熟地黃15 g,山萸肉15 g,黃精15 g,當歸10 g,澤瀉10 g,茯苓20 g,萆薢10 g。15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囑患者清淡飲食,可適當多食堅果類食物,告患者服藥期間可正常受孕。守上方加減調(diào)理約3個月,患者腰酸等癥狀消失,復查精液分析:總活力(PR+NP):45%,精子濃度:22×106/ml?;颊哂?018年11月打電話告知其妻子已懷孕。
按:此案中,處以覆盆子、桑椹、枸杞子、菟絲子、韭菜子這五子為主的生精湯,應以其名中“子”字有育子之意,《本草綱目》有“諸子皆降”之說,子類藥物大多性沉降,可直達下焦,在王萬春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以生精湯加減治療精子數(shù)少的不育癥患者可增加精子數(shù)量。此方又以澤瀉、萆薢、茯苓利濕為何意?這啟發(fā)于名方六味地黃丸中三補三泄之意,王萬春理解為要填補腎精,必先清腎中濁氣,此患者舌苔根部膩,邪氣居于下焦,用一派補藥其未必能獲良效,尤如往缸中注水,當缸底有污濁之物,注入再多的水也是污水,注水前先清理缸中雜物,此時注水則是清凈之水,用補腎藥時加入利濕泄?jié)崴帲逖a并用,為補腎大法。
江某,男,27歲。2018年9月就診。訴陽事不舉已半年余,自行購買腎氣丸服用1個月,癥狀未見明顯緩解,刻下癥見:同房舉而不堅,不能完成同房,平素好思慮,納差,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晨起黃,時有口苦,夜寐尚安。舌紅苔薄黃,脈弦。診斷:陽痿(肝郁腎虛證);治法:解郁清熱補腎;處方:四逆散加減:柴胡10 g,白芍15 g,枳實10 g,知母10 g,黃柏10 g,澤瀉10 g,白蒺藜15 g,山萸肉15 g,遠志6 g。10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經(jīng)上方加減治療近2個月,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已能正常同房。
按:對于陽痿一病,王萬春崇《證治匯補》中所述:“有房勞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陰痿者,乃命門火衰,譬如嚴冬之時,百花草木凋殘也;亦有思想無窮,氣郁心腎而為陰痿者,乃下焦火郁,譬如炎暑,而草木下垂也?!北景笇倩鹩糁C,患者又服用溫燥之藥日久,使火越甚。故以四逆散為主疏散郁火,又以知母、黃柏滋陰清熱,澤瀉泄下焦?jié)釤?,山萸肉平補陰陽,遠志交通心腎。白蒺藜一藥,《本草經(jīng)解》中有述:“名旱草,得火氣而生,能通人身真陽,解郁火”,即用以補火解郁。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白蒺藜能夠提高性功能[4]。
李某,男,70歲。2018年11月5日就診。訴小便短少3 d,刻下癥見:小便點滴而下,每日尿量約300 ml,自覺尿時無力,面色無華,時有心悸,怕冷,疲乏,納差,夜寐尚可,大便2日行一次,口淡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診斷:癃閉(心腎陽虛證);治法:益氣溫陽;處方:四逆湯加減:炮附片(先煎半小時)10 g,干姜10 g,黃芪20 g,黨參10 g,白術(shù)12 g,茯苓20 g,肉桂3 g,桑寄生10 g,熟地黃10 g,山藥15 g,澤瀉10 g,炙甘草10 g。5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告患者可刺激鼻孔以取嚏,輔助排尿。11月11日二診:患者訴服藥1劑后,小便就明顯較前通暢許多,每日尿量約500 ml,但尿后滴瀝,尿意頻。患者雖小便以通,但其素體陽虛,體中之陽非一日可溫,故守上方繼續(xù)服用10劑,囑患者加強日常調(diào)護。11月22日三診:患者訴二便通利,眠食俱佳,對治療效果較滿意。
按:《素問·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夫肝腎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氣交之分也。故天之陽絕而不交于地者,尚且白露不下,況人同乎天。其在上之陽不交于陰,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而水道其能出乎。”心如空中太陽,溫暖萬物,腎中之陰得心中之陽,則氣化能出矣。此案以四逆湯回陽,心腎二陽同補,及加強在上心陽溫煦之功,又直補腎陽助氣化,取嚏法有探吐法之意,譬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
象思維的過程似可概括為:觀物取象—取象比類—據(jù)類推演—體象悟道的過程[5]。即通過對具體事物乃至整個自然界的觀察,找到與我們?nèi)梭w的共同點,并加以思考,進而指導臨床疾病的診治,作為中醫(yī)學的指導思想之一,象思維近年一度成為研究的熱點,翻閱古今醫(yī)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象思維被眾多醫(yī)家所運用,例如:葉天士治一難產(chǎn)婦人。有一婦人難產(chǎn),別的醫(yī)生已經(jīng)開好了處方,她的丈夫拿著處方來問葉桂,葉桂在處方上加3片梧桐葉做藥引子,嬰兒即刻產(chǎn)下,后來有人也效仿葉天士在催產(chǎn)方上加梧桐葉。葉天士笑著說,以前我用梧桐葉,是因為剛好碰到立秋的時節(jié),現(xiàn)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處?此應天象,秋風葉落,婦人生產(chǎn)乃瓜熟蒂落。對此我們不去深究醫(yī)案的準確性以及后人對它的渲染,但是卻能說明中醫(yī)診治疾病,對于象思維的運用尤為重視。又如清代醫(yī)家張志聰運用“五運六氣”之理與“格物致知”之法辨析藥性[6],諸如夏枯草治失眠,《本草綱目》記載夏枯草為“夏至后即枯, 蓋稟純陽之氣, 得陰氣則枯”。夏枯草能使浮散的衛(wèi)氣收于陽分, 半夏得陰而生, 又可把衛(wèi)氣從陽分引入陰分, 正是夏枯草的生長時令及其功能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引衛(wèi)氣出入陰分、交通陰陽的獨特功效, 深契失眠之陽不入陰的病機皆是此類也[7],這無疑是對四氣五味藥性理論的有力補充。體象悟道的過程對于年輕中醫(yī)來說往往顯得比較艱難,我們很難找到一種標準去界定如何將自然之象聯(lián)系到生理、病理等之中,對于西方文化入侵嚴重的當今社會,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科學理論所固化,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難免產(chǎn)生抵觸之感,不可否認的是哲學也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 某一思想必不能放之于四海皆準, 必然要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