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課(MOOC)引發(fā)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熱情、興奮與追捧,但也有最近產(chǎn)生的越來越多質(zhì)疑的聲音。以美國為例,本文從基于學習科學視角的研究表明,國外MOOC發(fā)展至少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困境與挑戰(zhàn),因此,作者提出,應從學習科學的角度去具體理解MOOC的作用(也包括從經(jīng)濟和政治的角度),從而確認MOOC獨特的、有助于實現(xiàn)豐富的學習愿景的貢獻。
關鍵詞:慕課(MOOC);學習科學;困境;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9)05-0102-04
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為MOOC,國內(nèi)譯為“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在線教育模式闖入世人的視野中,受到了數(shù)以千萬計喜歡在線教育的粉絲們的熱烈追捧,他們欣喜若狂,著迷于這種開放式、個性化、移動化的全新學習模式。但是,在這火熱的背后似乎也有另外一種聲音:MOOC不過是多年前的開放教育、遠程教育走到現(xiàn)在的一種變異,是“新瓶裝舊藥”,它永遠也無法具有面授教育的情境化、人文性、真實性的優(yōu)勢,互聯(lián)網(wǎng)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把相隔千山萬水、不同國度的學習者們統(tǒng)整為一個學習共同體。鑒于追捧和低估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筆者以美國為例分析國外MOOC發(fā)展過程中遭遇了哪些瓶頸,不是從MOOC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益等方面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而是把MOOC納入到學習科學的范疇之內(nèi)來考量它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
反思:追捧與低估
MOOC自誕生以來,迅速風靡全球,吸引了超過十萬的學習者,幾乎是所有媒體討論的焦點。弗里德曼(Friedman,2013)稱:“除了MOOC之外,沒有任何事物能具備將大量的民眾擺脫貧困的潛能?!笔堑模瑥慕?jīng)濟學的角度講,很多人相信MOOC能夠用較少的資源使更多的人減少受教育成本。開放的課程打破傳統(tǒng)的學校圍墻的限制,學習者不受時間、空間、年齡、民族等因素的限制,完全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免費注冊自己需要學習的課程。讓學習者免費獲取世界上最優(yōu)質(zhì)的課程資源,這一點就具備了無窮的魅力,特別對于那些生活貧困或偏遠地區(qū)的人們來說,享受免費的教育本身就是巨大的社會福利。從技術的角度來講,MOOC平臺憑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得以真正實現(xiàn)。MOOC平臺既提供在線交流論壇,又鼓勵學習者通過社交網(wǎng)站、博客等工具交流學習體會。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個性化服務,不同學習者的計算機后端會根據(jù)其學習狀況自動生成相應的學習資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也可能是MOOC的忠實粉絲們?yōu)橹缘脑蛑弧?/p>
但是最近,美國對MOOC批評質(zhì)疑的聲音不絕于耳。被稱為xMOOC教父之一的Sebastian Thrun曾發(fā)出對MOOC過低評價的聲音。他說MOOC是“一個糟糕的產(chǎn)品”,特別對于那些學困生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瓦迪(Vardi,2012)也發(fā)表了一些對MOOC過低評價的言論:“事實上,MOOC缺少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原理,這是顯而易見的。MOOC顯著的特征無非是簡短的視頻模塊、交互的在線測驗和社交網(wǎng)絡的綜合運用……如果給我一個愿望,我想揮動手中的魔杖使MOOC消失,但是令人擔憂的是魔鬼已經(jīng)逃出了瓶子?!绷硗庖环N對MOOC過低評價的原因可能基于當前正處在MOOC早期開發(fā)周期,他們假設MOOC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靜態(tài)的,因此隨著時間的發(fā)展MOOC的能力可能是不足的。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性評價驅(qū)動下MOOC發(fā)展的關鍵是從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中吸取經(jīng)驗。對MOOC的追捧和低估是其分析范疇的兩個端點,現(xiàn)在就確信其中的一端是最好的、面向所有人的、免費的教育,另外一端就必須立即予以摒棄,這種結(jié)論的得出未免為時過早。為了創(chuàng)造出適應于21世紀學習需要的最好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需要提出真正的相關問題,并確認其資源的有限性。我們有必要探究以下幾個開放性的問題:MOOC主要適應于那些學習主動性強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嗎?MOOC是否具備使參與者成為一個能使用自己學習途徑的自發(fā)學習者的潛能?是否能讓參與該課程的學生建立起社群感?當教師是權(quán)威人士、所學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且答案是已知的時候,MOOC是否能使學生建立起不斷提高的對課程的欣賞和依賴,而當答案是未知或者是并不存在時,那么這種對課程的欣賞和依賴是否會下降?是否因為MOOC課程高昂的生產(chǎn)成本而阻礙了課程的改變和實驗?
MOOC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
1.缺少興趣和動力,應從必須學習到想要學習
著眼于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需要,MOOC提供者主要目標之一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讓人想去學習而不是必須去學習的社會——技術性的環(huán)境。如果人們對一個知識領域或活動感興趣和有激情,那么他就會積極參與到自我導向?qū)W習中去,這就同那些積極地、自愿地參與到滑雪、玩樂高等活動的成功案例是相似的。一個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如一門具體的課程或MOOC平臺)能否獲得成功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夠?qū)W到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以及何時他們想要學,包括哪些被劃分成專業(yè)和學位計劃在內(nèi)的受歡迎的和不受歡迎的內(nèi)容,都擺脫了課程的限制。
對學習者來說學習資源是必需的,盡管有的時候?qū)W習資源并不豐富。在美國當前社會中,各個年齡段的大部分學習者或多或少都能夠獲得無限的學習資源,對學習者來說最基本的障礙不是沒有獲取資源的渠道,而是缺乏積極投入到各種學習活動中的興趣、熱情和意愿。美國MOOC未來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怎樣激發(fā)學習者積極地參與到MOOC中去?什么樣的動機具備這一能力?什么能夠激發(fā)教師持續(xù)提供MOOC的具體課程?當某些活動對個體來說是有意義的和有回報時(如設計一個有趣的手工藝品,設計和解決一個有趣的問題,學習那些令人興奮的或能使人獲得某種資格或能提高聲譽的知識),人們才愿意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去。通過這些合適的技術(如正在發(fā)展中的MOOC平臺,支持點對點技術學習的論壇,能提供反饋的互動性等),我們才能減少參與和學習所需要的努力。
2.承載過量的信息和參與性
參與到MOOC的學習者作為參與文化的積極貢獻者,可以促進人們合作共建知識,處理那些答案還不是很明朗的問題,重新把課程界定為種子(種子是由指導教師提供的,隨后學生的思想、視野和觀念會發(fā)生進化式的生長)。參與式教學法給學習者提供了扮演在Web2.0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課程內(nèi)容的代理商的機會。我們首先假定這個教學法與MOOC相配合效果更佳,因為可以吸納更多的聲音做出更大的貢獻。而有的學者則認為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們提供了一些證據(jù)證明,使用者自己創(chuàng)造的內(nèi)容會帶來很多問題和挑戰(zhàn),如:①學生所創(chuàng)造的材料通常被認為是過多無用的或者是不相關的。②大部分學生認為由教師提供的材料的價值要高于同伴做出的貢獻。③超大容量的觀念和評論容易使學生迷失方向,對于那些在辨別信息是否與他們關注的內(nèi)容相關等方面存在著困難的學生而言,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以上問題的提出,督促我們應建立并維護一個管理這些巨大的信息空間的負責人機制,或者創(chuàng)造一個強大的信息輸出過濾器,從而能從一堆干草中尋得一枚松針。
3.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能推動未來的MOOC走多遠?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影響并支持著MOOC的發(fā)展,如為大規(guī)模的學習者傳送內(nèi)容(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測驗)、提供反饋(自動評分)和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討論(如論壇、同伴間的評分、確認問題重要性的等級系統(tǒng)等)。當然,美國MOOC運行的實踐中也暴露出技術層面上的一些問題,MOOC的提供者也在積極修正當前在技術層面上所面臨的一些缺陷,如開發(fā)更好的自然語言處理過程,以消除對于多項選擇題來說自動評分法的局限性。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重要的問題:信息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運用真的有助于實現(xiàn)面對面教學情境中互動的自然性和豐富性嗎?
盡管有設計得最好的高帶寬、合適的空間關系的展示、訪問共享對象等,但是在遠程環(huán)境下總有一些事情在性質(zhì)上有嚴格的區(qū)別,包括不同時區(qū)的影響、文化上的差異、技術上種類繁多的互動等。為了驗證以上所提到的這些因素使MOOC區(qū)別于小規(guī)模的、面對面的課程教學,我們應該把這些因素列入到MOOC研究日程中去,只有不斷探究并修正信息技術作用于MOOC的局限性,才能使信息技術推動MOOC走得更遠。
4.未來的MOOC還會是免費的嗎?
這是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考慮MOOC的問題,面向所有人提供免費教育的承諾曾激起了人們對MOOC巨大的熱情,目前美國MOOC的發(fā)展預示著將來只有一些基本的服務(如一些講座)仍舊是免費的,而一些附加服務(如提供指導、反饋和證書)將會是收費項目。
在任何社會教育是免費的嗎?數(shù)量眾多的社會組織都可以提供免費的教育機會,包括公共圖書館、演講報告的材料、開放教育資源。由參與性文化所營造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也應該是免費的,因為營造這一環(huán)境的貢獻者們已經(jīng)從社會資本和良好的聲譽中獲得了報酬,而不是直接獲得經(jīng)濟報酬。
那么對于那些開設MOOC課程的教師來說,如何對他們的努力進行經(jīng)濟回報?他們的未來如何獲得報酬?對于大多數(shù)的教師而言,他們沒有參與到MOOC課程中應該怎么對待?當褪去了初次接觸MOOC課程的激情之后,開設一門MOOC課程擾亂了教師們?nèi)粘5拿媸诮虒W工作的時候,他們還能一如既往地堅持對MOOC的熱情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商業(yè)模式,對于MOOC課程的提供者來說,探究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商業(yè)模式是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zhàn)。
結(jié)論
MOOC最大的貢獻是能引起人們對學習、教學和教育寬泛的、持續(xù)的討論,不僅有專業(yè)的學術界參與這種討論,媒體、學校管理層、政府等都參與進來。MOOC的未來朝著一個有趣的方向發(fā)展(不再單純是追捧或是低估),MOOC(更寬泛一點講是在線教育)能夠代表21世紀所需要的學習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使是MOOC最響亮的批評者也并不期望它能消失匿跡,他們更多的是期望它能演變成不同的形式(如由MOOC1.0所提供的基本服務可以從MOOC2.0所提供的附加服務中得到有益的補充)。
筆者認為,要想MOOC未來能走得更遠,那么研究應該建立在超越對MOOC夸大的宣傳和整體低估的基礎之上,從學習科學的角度去具體理解MOOC的作用(也包括從經(jīng)濟和政治的角度),從而確認MOOC獨特的、有助于實現(xiàn)豐富的學習愿景的貢獻。
參考文獻:
[1]Gerhard Fischer.Beyond hype and underestimation: identifying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of MOOCs[J].Distance Education,2014,35(2):149-158.
[2]Stephen Marshall.Explor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MOOCs[J].Distance Education,2014,35(2):250-262.
[3]Coursera.(2014).Signature track guidebook[EB/OL].https://www.coursera.org/signature/guidebook.
[4]Georgia Tech College of Computing. (2014). Online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EB/OL].http://www.omscs.gatech.edu/#np-855.
[5]Vardi,M.Y.Will MOOCs destroy academia?[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11):5.
[6]Klawe,M.& Schof:eld,E.The Evolving MOOC[J].Educause Review,2014,49(2):8-9.
[7]張偉,王海榮.MOOC課程學習體驗及本土化啟示[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4(4):3-9.
[8]王萍.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fā)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9]Yuan,L.& Powell,S.MOOC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J/OL].eLearning Papers,2013,33(2):1-8.http://www.elearningpapers.eu.
[10]曾曉潔.美國大學MOOC的興起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挑戰(zhàn)[J].比較教育研究,2014(7):32-40.
[11]聞靜.MOOCs風靡全球傳統(tǒng)大學會消失嗎?[EB/OL].(2013-12-02).http://www.edu.cn.
[12]Larry Johnson.對于“慕課”的質(zhì)疑——在線學習變革引發(fā)的社會反響[EB/OL].(2013-11-05).http://www.jyb.cn.
[13]袁松鶴,劉選.中國大學MOOC實踐現(xiàn)狀及共有問題——來自中國大學Mooc實踐報告[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4):3-12.
作者簡介:代紀燕(1973—),女,山東黃島人,青島西海岸新區(qū)第七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