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巧
(江津區(qū)中醫(yī)院 重慶 402260)
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急性增生性傳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1],該病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及時診斷疾病,否則會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2]。本文選取我院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及健康兒童各42例,分析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與實驗室診斷。
在2017年6月-2018年10月,選取我院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42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42例正常兒童42例,對照組男、女為23例、19例,年齡2至12(6.83±2.97)歲,觀察組對照組男、女為24例、18例,年齡3至11(6.52±2.18)歲。一般資料對比,P>0.05。
研究者入院后抽取靜脈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進行全血細胞分析,對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比率進行觀察,并涂片進行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崭钩槿§o脈血、分析紅細胞沉降率。
空腹抽取靜脈血,不進行抗凝,進行生化和免疫學檢測。
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比率、異型淋巴細胞比率、紅細胞沉降率;肝功能指標;免疫功能。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10.0×109/L有17例,>20.0×109/L的有3例;淋巴細胞比率超過50%的有30例,最高淋巴細胞比率為95%;紅細胞沉降率>25mm/h的有20例,最高紅細胞沉降率為94%,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率>10%的有23例,最高異型淋巴細胞比率為61%。
觀察組肝功能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血生化檢查結(jié)果對比(±s,U/L)
表1 血生化檢查結(jié)果對比(±s,U/L)
組別 n ALT AST GGT TBA觀察組 42 68.23±65.07 79.28±80.14 44.62±45.52 17.26±11.82對照組 42 26.81±5.82 32.56±9.22 27.17±9.84 10.48±5.17 t 4.1088 3.7533 2.4282 3.4058 P 0.0001 0.0003 0.0174 0.0010
觀察組 IgG(14.83±6.69)g/L,C3(0.71±0.89)g/L,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2。
表2 血生化檢查對比(±s,g/L)
表2 血生化檢查對比(±s,g/L)
組別 n IgA IgG IgM C3觀察組 42 1.72±0.76 14.83±6.69 1.64±0.87 0.71±0.89對照組 42 1.50±0.28 10.77±2.76 1.41±0.53 0.16±0.11 t 1.7603 3.1879 1.4631 3.9747 P 0.0821 0.0020 0.1472 0.0002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全身免疫異常疾病,具有傳染性,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淋巴結(jié)大、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等,還可能累及全身多個器官[3]。有研究表明,在發(fā)展中國家,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發(fā)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2至6歲[4]。
健康人體B淋巴細胞表面存在EB病毒受體,分別在B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內(nèi)生長、增殖。EB病毒侵入B淋巴細胞后,會激活T淋巴細胞,進而轉(zhuǎn)化為免疫效應細胞,即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特征性異型淋巴細胞[5]。作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確診指標,本文結(jié)果中,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率>10%的有23例。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早期診斷中,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一個重要指標,患兒發(fā)病后3天,一般會出現(xiàn)異型淋巴細胞,第1周會漸漸增多,第2~3周達高峰。由此可見,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中,需要反復多次檢查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發(fā)癥較多,會累及全身各臟器及免疫系統(tǒng)。本文結(jié)果中,觀察組IgG、C3與對照組對比,P<0.05,而IgA、IgM對比,P>0.05,原因可能為B細胞選擇性合成IgG功能增強,表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存在部分體液免疫異常情況。本文結(jié)果中,觀察組肝功能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容易發(fā)生肝功能損害。有研究表明,患兒年齡越小和年齡越大兒童容易發(fā)生損害。
綜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比較容易出現(xiàn)肝功能受損及免疫功能紊亂,不僅要給予患兒抗病毒治療,還要注意保護肝功能,并進行免疫調(diào)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