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意識,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與學習效果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主體性教育
新課改對于高中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規(guī)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應注重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改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與學習效果的提高。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實踐出發(fā),本文筆者總結了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幾點認識。
一、 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對語文課的工具性的確立雖然經歷了一些曲折,但語文教育發(fā)展到今天,人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即:語文課確實是工具課。
稍加留意,便不難聽到社會上有這樣的嘆息聲音:唉!早知道現在用得著,讀書時該學好語文!細細考查,才知有的是領導安排起草發(fā)言材料,不能按時交卷甚至交白卷;有的是要做生意卻簽不來合同……遇到這些情況,發(fā)出嘆息聲是可以理解的,誰讓他們沒有重視語文這一工具課的學習和掌握呢!長期以來,有的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都是考試的分數,學生、家庭、社會關心的是分數,考大學憑的也是分數,教學始終沒有離開高考這根指揮棒,課堂教學機械、刻板、枯燥乏味,課堂成了講壇,教師宣講,學生接受,使得教學的主體——學生成了被動接受信息的“收錄機”。為了考出高分成績,題海戰(zhàn)術成了上上之策,語文課堂也成了訓練課,學生苦不堪言,其結果往往導致學生失掉語文學習的興趣。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使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并逐步掌握這門工具課,實施主體性教育便刻不容緩。主體性教育正是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和認知。它培養(yǎng)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目的是要讓學生變苦讀為樂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前提下,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景(制作教學課件),在愉悅的心境和全身心的投入中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主要抓課內和課外兩個環(huán)節(jié)。
二、 課堂教學中主體性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中,主體性教育的實施大致可以概括為這樣的模式,即:開放性預習→收縮性質疑→參與式討論→啟發(fā)式精講→深層次反饋→針對性練習。具體操作辦法視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課文靈活安排。
預習是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第一步,帶著問題預習往往會把學生的思維固定在某些方面,形成定勢思維,導致思想僵化。開放性預習強調的是“八面開花”。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可以“神游萬仞”,調動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來理解課文,暫時不能理解的,則把它們濃縮成實際的問題,向老師質疑。質疑的方面可能涉及比較廣,所以教師在備課中備學生時,就要盡可能事先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全面,并給予準確滿意的回答。對于爭論的或比較重要的問題,在老師提出后,由學生分組討論,討論中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發(fā)表意見,求同存異。在通過預習、質疑和討論后,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比較了解,老師再把需要掌握的或是學生爭論較大的問題,作一個全面的介紹或評價,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再請學生提問,這時的提問自然比開始所提問題上了一個檔次,教師適當啟發(fā)點撥。待學生“偃旗息鼓”后教師反過來提一些學生未曾提到的問題,對于有創(chuàng)見的回答,大張旗鼓地予以表揚;對于與問題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也不嘲笑、挖苦而是滿腔熱情,循循善誘,使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這樣經過學生主動熱情的參與和反復質疑討論,課文內容也就了然于心了。
三、 針對性練習和閱讀是關鍵
針對性練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關鍵一環(huán)。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同時針對課文內容,確定自己是否做練習或做多少練習,教師并不強求。練習的主要方式是將自己在課文中所學到的一些活的知識運用于練筆中,以提高同一體裁的文章的寫作能力,面對死記的知識,除有些必須牢記的東西外,一般不作硬性規(guī)定。
抓住了課堂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是就可以忽視課外呢?課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qū),而恰恰就是在課外,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往往可以取得在課堂上無法取得的大面積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而主體性教育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有一個趨勢,那就是越來越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社會是個大課堂,置身其中的學生隨時都應睜開眼睛看,張著耳朵聽,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教師利用有限條件。比如,利用錄音機和班班通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音樂、范文等等。學生還可以聽校園之聲、電視等廣播節(jié)目,聽后要求學生把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聽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或為復述,或為感受,或為心得……然后是寫,主要是把聽來的、說出的形諸筆端,寫出的都是學生想說的,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樣的文章絕非無病呻吟的文章所能比得上學生自辦的《微笑》小刊,文章還不錯。
閱讀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前常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已經講讀了的課文(特別是文言文),又請同學讀,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讀錯字,讀破句,疙疙瘩瘩,聽來感覺好像是背著石板在劇場里看戲。其實,這就與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沒有真正理解有關,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課外閱讀要適當加以引導,否則太泛濫,教師可開列書目供學生參考,這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
總之,高中的語文教育只有抓住了課內和課外兩個環(huán)節(jié),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步驟中緊緊抓住對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才可能改變過去、現在乃至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積弱積貧的狀況,使他們真正掌握這門工具課,培養(yǎng)具有較高語文素養(yǎng)的高中人才。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意識。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與學習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綏麗.創(chuàng)造性語文教學五個要點[J].新課程(綜合版),2010(9).
[2]張峰.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3]肖亞歌.有關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調查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
作者簡介:
郭小麗,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