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夫婦托馬斯·查爾德 攝 1870年代英國人托馬斯·查爾德,從1870到1889年效力于大清海關總稅務局。他有個人影室,兼職拍人像,顧客多為外國人和中國的達官顯貴。他非常清楚自己作品的商業(yè)價值并積極進行推銷,稱得上是首位駐北京的“商業(yè)攝影師”。
女子坐像 三興照相館 1860年代手工著色由專門的著色師來執(zhí)行,她們通常為女性。著色師在底片制作出來后數(shù)小時、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之后再進行著色。通常著色時攝影師并不會在場監(jiān)督,即便攝影師提供了拍攝場景中真實物品顏色的詳細說明,著色師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人而異。而只要攝影師或著色師愿意,誰也無法阻止他們在后期對顏色做出調(diào)整。
升堂 威廉·桑德斯 攝 1860年代英國的桑德斯是在中國開設商業(yè)照相館的首批外籍攝影師之一,自1862年至1887年,其工作室在上海營業(yè)。他以拍攝中國普通職業(yè)工作者及日常生活場景而聞名。攝影師很有可能讓模特穿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未穿過的衣服,或讓他們使用并不熟悉的工具和裝備,以虛構出一個可信的故事場景。比如這張《升堂》,觀者無從判斷照片中的法庭參與者是否是實際法律糾紛中的官員和請愿者,或只是精心挑選出來的演員。
泛水的街道 佚名 攝 1870年代較之生產(chǎn)過程的畫面,生活場景顯得更為難得,這張照片讓身受夏季城市內(nèi)澇之苦的人深有同感。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 托馬斯·查爾德 攝 1870年代在中國的20年間,查爾德對北京和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全面描繪。他一直致力于記錄中國建筑甚至廢墟和遺跡,這在早期中國攝影中十分罕見。
上海茶樓 佚名 攝 188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的主要港口城市都出現(xiàn)了照相館,且涌現(xiàn)了一系列描繪港口民生風情甚至鮮有外國游人拜訪過的內(nèi)陸地區(qū)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的受眾既有歐美商人和游客,也有西方收藏家,更重要的是,中國本土消費者也對描畫風土人情的照片極為感興趣。
福建金山寺 約翰·湯姆遜 攝 1870年代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是19世紀60年代開始廣泛拍攝并傳播中國的西方攝影家。他很懂得利用天空和水域的留白來制造山河壯闊的視覺效果,比如這張照片,大膽地將寺廟遠離陸地,置于空曠的水域中,看起來如同懸浮在半空中。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歐美攝影都不曾做過與其可以相提并論的構圖嘗試。
一百五十多年前,當攝影師帶著沉重的木質(zhì)相機、脆弱的玻璃底片、遮光帳篷、化學制劑和顯影器皿等, 并通過繁復的過程拍下一張照片時,其影像蘊含的歷史、學術價值自不必說, 僅僅是從「攝影」角度去看,你也會發(fā)現(xiàn)這些影像不僅是簡單的記錄, 同時還充滿了藝術化、個人化的表達與探索。
這百余幅老照片,如同一扇窗,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攝影、了解文化、了解歷史的途徑。
——編者
葛秀支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員,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副秘書長,從事館刊編輯、理論研究、展覽策劃和繪畫創(chuàng)作。
本次展覽(2019年3月31日結束)所有展品來自美國洛文希爾收藏,展出了活躍于19世紀的21個知名攝影機構和攝影師的120張原版照片,彌足珍貴,為我們留下了19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的風貌,生動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和風土人情。
攝影的魅力源于它們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直接現(xiàn)實,照片中無所不在的“圖像信息”,就是瞬息萬變的歷史沉積物,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更真實。19世紀晚期的中國,由于其獨特的異國風情,吸引了很多來自西方的攝影師,他們來到中國旅行或在北京設立照相館。他們中有商人、軍人、旅行者、學者或外交官,希望能夠以便捷的攝影方式記錄舊時代的中國,以一種社會學的方式去研究中國。在有關19世紀中國的攝影中,拍攝范圍遍及中國各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自邊陲到內(nèi)陸,沿著珠江、閩江、甌江、長江等河道,或從荒僻偏遠的東北、新疆、西藏、廣西、云南到中華腹地,攝影師留下的足跡無處不在。
此次展覽共分為八個部分(肖像、日常百業(yè)、商貿(mào)交易、街景、建筑、北京、風景和全景攝影)來展示,每張原版照片都代表著當時攝影技藝的最高水準。
在肖像作品中,拍攝者有一些是受過專業(yè)培訓的職業(yè)攝影師,有些是有畫家背景的攝影師,如同興照相館、梁時泰、黎芳等。他們常常具有選擇性的美學趣味,比如拍上流社會人士的時候,會拍出他們的高雅、精明和矜持的一面,而拍底層社會的勞苦大眾時則顯出他們愚鈍的一面。西方攝影師在拍攝中國風景時,還參照了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比如托馬斯·查爾德和菲利斯·比托的北京城墻全景照片和圓明園被毀前的照片、約翰·湯姆遜的《福建金山寺》等。
近年來,海內(nèi)外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收藏機構和個人藏家值得提及,他們是美國洛文希爾收藏、泰瑞·貝內(nèi)特(Terry Bennett)收藏、湖南謝子龍藝術館收藏、北京IDG收藏、中國華辰影像拍賣為主的私募基金收藏。
史蒂文·洛文希爾(Stephan Loewentheil)致力于中國早期攝影藝術收藏三十余年,從藏家、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各種渠道中收集,目前藏品已經(jīng)超過1.5萬張,是國際上收藏最多、紙板照片品相最好的收藏之一。這些照片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850-1930年之間,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可觀的收藏規(guī)模或其所涵蓋的廣泛主題,更在于這些創(chuàng)作于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關鍵時期的珍稀作品所帶來的藝術共鳴。本次展覽策展人并不是依據(jù)“最佳”或“最珍貴”的標準,而是根據(jù)作品中所蘊含的表現(xiàn)力和情感渲染力而選擇。
2008年,史蒂文·洛文希爾與康乃爾大學代表團來到清華大學,在參觀清華圖書館的過程中與專家進行了研討,認識到早期中國攝影的重要和珍貴。從此之后,加大力度收藏,現(xiàn)在整個西方都認識到這些以19世紀中國為主題的早期攝影大師們超凡卓越的藝術魅力。
結合洛文希爾有關19世紀中國的攝影收藏,不僅使我們了解到觀看者的美學觀點,也使我們從“被看”中了解到那個時代的中國故事,既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攝影史,也更好地了解世界攝影史。洛文希爾收藏為我們真實展現(xiàn)了19世紀中國社會生活圖景,留存了一個民族、一個地域和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歷史記憶。
展覽期間舉辦的研討會上,來自歷史、文學、影視、攝影、人類學、藝術學、傳播學等領域的12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世相與映像、歷史與日常、中國與世界等話題。其中洛文希爾收藏創(chuàng)始人史蒂文·洛文希爾(上圖)對他的收藏做了介紹,以下摘自他的發(fā)言:
我意識到中國早期攝影的珍貴之處,我們希望這些珍貴的照片不至于終生默默無聞。
作為學習和研究未來的學者,我們需要知道過去。中國有很長的攝影歷史,我的中國老照片收藏完全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記錄19世紀下半葉中國豐富的歷史,希望能夠以影像的方式,以一種社會學的方式去研究中國。
我開始做收藏的時候,拜訪了很多美國和歐洲的藏家,了解中國早期的攝影。實際上,很少有中國早期的攝影師去過西方,或者在西方真正學習過攝影技術。但是,因為很多西方的攝影師來到中國,他們能夠和這些西方攝影師學習,從而創(chuàng)立了自己本地的攝影館,成功地開展了在中國的攝影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