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紅
[摘? ?要]教師可通過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進行合理的方法指導,借助有效的助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讀習慣等改善自讀教學現(xiàn)狀,以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讀課;自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1-0006-02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采用了“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閱讀部分由“精讀和略讀”轉化為“教讀和自讀”,目的在于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將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終身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把握不好尺度,把自讀課文當作教讀課文處理,這樣不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也讓學生漸漸失去了自主閱讀的興趣,而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自讀課文不在考試范疇內,所以只重視字詞的讀讀寫寫,忽視了閱讀引導和閱讀提示對學生的指導作用,讓自讀失去了意義,也讓學生失去了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機會。本文以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為出發(fā)點,提出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的策略,目的在于改善自讀教學現(xiàn)狀,為學生自讀能力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語文自讀課中學生自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策略
(一)足夠的學習空間
自讀作為部編版“三位一體”教學結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聯(lián)系教讀和課外閱讀的紐帶與橋梁。學生在教讀課中學習閱讀的方法,在自讀課中運用學到的這些方法進行充分的閱讀與有效的思考和感知。自讀課文教學時,筆者首先確定閱讀需要的時間,以及助讀系統(tǒng)中需要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確立學習目標,做到準確定位,適度放手,適當指導。自讀課文承接于教讀課文,并對教讀課文進行延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將在教讀課學習到的閱讀方式內化為自己的閱讀方法,再廣泛應用于自讀和課外閱讀,因此,自讀是建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基礎之上的,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課文接觸,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感受交流,從而使他們通過自讀理解文本。
自讀課文的課時安排多為一課時,對文章的立意、構思、寫法、語言等進行面面俱到講解是不現(xiàn)實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單元主題和文體特點進行靈活限定,抓主要方面,有所側重。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親情之愛”中的兩篇自讀課文為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歡快輕松,語言優(yōu)美,學習的重點在于品味作者所表達的真摯自然的情感;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幻探險”中的自讀課文為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學習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提取主要信息,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所思考和質疑等。
(二)合理的自讀方法指導
自讀課上, 導入自讀課文時,筆者首先給學生強調單元的主題,介紹文章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是部編教材新增加的選文,適合讓學生進行朗讀,了解文中運用的擬人和比喻手法及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第五單元的“動物之美”是部編版教材新增的主題,這個單元中的自讀課文是科學家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文章以詼諧風趣的語言描述了作者研究動物的經(jīng)歷,適合讓學生默讀,筆者引導學生摘錄、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品味動物的可愛和科學工作者的嚴謹態(tài)度等。
學生在長期的自讀訓練中,逐漸掌握各種自讀方法,讀的形式更加自由、多變,這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自讀能力的養(yǎng)成。
(三)利用教材助讀系統(tǒng)
部編版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加大了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區(qū)分度。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tǒng)由“注釋”“旁批”“閱讀提示”“讀讀寫寫”和“補白”等部分組成。“旁批”“閱讀提示”和“補白”三個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旁批”隱藏著文章的學習重點和目標方向,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來引導學生的自讀活動,是自讀課教學的關鍵。“旁批”隨文設置,形式多變,或提示文章主旨,或提示閱讀方法,或提出思考問題,或點撥精妙之處,對學生自讀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
“閱讀提示”或結合單元主題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或選取文章的精華之處進行細節(jié)點撥。比如,七年級上冊《竊讀記》的“閱讀提示”中“懸念的起筆、中間的插敘、突然的轉折及深化的結尾”將重點放在記敘文中多種敘述方式的綜合應用上,“閱讀提示”的最后以“名家談讀書”進行了課外閱讀的拓展,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深化他們對自讀課文主題的理解,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個性化發(fā)展。
“補白”就是利用教材空白處設置十多則知識短文,介紹一些語法修辭知識、閱讀寫作知識和背景資料,其涉及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如七年級上冊:《再塑生命的人》一課后關于“動詞”的介紹,《竊讀記》一課后關于“詞語的感情色彩”的分析。“補白”串聯(lián)了整套教材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在潛移默化的長期積累中提升自讀能力。
(四)良好的自讀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離不開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按照閱讀的過程,從四個角度探討如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預習。自讀課文的課時有限,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自讀課文的預習主要針對生僻字詞、寫作背景等,學生要自主構建閱讀方案。教師也可以設置任務單,如“《春》中的景物有哪些情態(tài)?”“文章如何將抽象的景物具體化?”,讓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性。
2.批注。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將自己的疑惑、感想等用符號和文字在空白處標注出來,以便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聽教師的講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結合當前的初中語文自讀教學,學生通過批注進行自讀自悟的情況非常少,教師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3.質疑。很多學生在閱讀文章,特別是敘事文章時,不能很好地通過故事情節(jié),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主題。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比如自讀課文《臺階》,“旁批”和“閱讀提示”指向贊頌這位執(zhí)著而堅韌的樸實農民,但臺階建成后“他又處處感到不自在,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寂寞”。如果學生能從這個看似矛盾的地方入手,就能更深刻地了解“父親”這位樸實農民的人物形象,把握住文章的主題思想。
4.討論。在閱讀過程中,適度地討論不但可以推進閱讀進度,也可以給學困生提供答疑解惑的機會。在進行《雨的四季》的教學時,筆者提出“文章為何不以《四季的雨》為標題?”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使他們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和文字的韻律美。
學生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習慣的養(yǎng)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因材施教,發(fā)揮引導作用,使每個學生在長期的能力培養(yǎng)中都能有所發(fā)展和收獲。
二、語文自讀課學生自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
首先,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效地利用了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重新定位了自讀課在閱讀體系中的地位,采用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延伸和拓展了課堂教學。
其次,在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的過程中,筆者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差異,注重了學習的過程性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突出了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讀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得到了加強,逐步形成了個性化的自讀方式。學生隨著學習方式的改變,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充分體現(xiàn)了自讀在閱讀體系中的獨特魅力。
綜上所述,自讀課文不是教讀課文的補充,更不是考試范疇外的調劑,而是閱讀的有效延伸。近年來,筆者通過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合理的方法指導,利用有效的助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讀習慣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梁婷婷.人教版與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閱讀內容結構的比較研究:以七年級上冊為例[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7.
[3]? 董曉強.統(tǒng)編本教材自讀課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8(2):16-20.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