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中的天津曲藝團發(fā)展現(xiàn)狀
——以天津時調為調查研究個案

2019-03-28 06:52:28范佳悅李詠梅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曲藝團曲藝天津市

范佳悅 李詠梅

(1.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2.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300041)

天津是全國范圍內著名的曲藝之鄉(xiāng),它的曲藝發(fā)展繁榮的歷史,已有近600余年,數百種曲藝曲種在這里生根發(fā)芽流傳至今,使得天津這個以水陸碼頭為商貿樞紐的商業(yè)城市,成為了中國北方地區(qū)曲藝的“大本營”。

民間常流傳著一種說法:“一部戲在北京唱紅不算紅,在天津叫座才算紅”,天津的曲種多樣,不僅有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這樣的本土曲種,還有如京韻大鼓、京東大鼓、快板、評書等北方融合曲種。

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娛樂消費活動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的休閑活動也不滿足于聆聽戲曲,影視行業(yè)與互聯(lián)網行業(yè)占據的人們大量的時間。如何繼續(xù)保持曲藝的生命力成為了我們所面臨的難題,如今的曲種岌岌可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現(xiàn)狀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

為此,我于2018年10月中旬和2019年元月16日至元月19日兩次到天津曲藝團拜訪了包括團長王立揚先生在內的多位曲藝界前輩,并征得天津曲藝團同意,從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拍攝、復印了大批第一手資料,現(xiàn)將相關的調查內容及文獻資料整理成這篇田野考察報告,以求教于方家學者。

新中國成立后,天津曲藝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fā)展歷史過程。

天津在解放后追求精神生活,又因幾余年殖民地的熏染,天津人民的追求精神生活的質量很高,天津曲藝團自1953年建團,成為了天津曲藝的縮影。

此時,曲藝表演者越來越多,曲種也越來越多樣,天津曲藝空前繁榮,之后的文革大部分藝人轉行,人們也不再聽曲。從圖一報紙刊登情況來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京津冀地區(qū)對于戲曲吹捧熱度較高,且天津地區(qū)的曲藝尤為繁榮(見圖1,拍攝時間:2018年10月6日上午。拍攝地點;天津市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拍攝者:天津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影師李詠梅。拍攝內容:照片中的舊報紙為1954年新晚報刊出登京津冀地區(qū)的演出告示)。

圖1.

直到改革開放,天津曲藝團又一次迎來了井噴式的發(fā)展,從下文所展示的圖2、圖3及圖4(見圖2、圖3、圖4,這三張照片的拍攝時間:2018年10月7日上午。拍攝地點:天津市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拍攝者:天津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影師李詠梅。拍攝內容:這3張圖片中所示分別為:1995年11月、1996年2月及1996年6月天津市曲藝團演出演員表的手寫稿)中可以看出,天津曲藝團的演出排表緊湊,這也證明了此時曲藝界的繁榮。

圖2.

圖3.

圖4.

圖5.

但好景不長,在20世紀末,隨著影像磁帶與影視的發(fā)展,人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聽流行音樂、觀看電影、觀賞港臺與境外表演中,后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天津曲藝團的發(fā)展愈加艱難。天津時調活躍在天津曲藝舞臺上,部分老藝術家也在盡己所能積極呼吁和保護這一藝術珍品,但總的來看,包括天津時調在內的所有曲種的發(fā)展生存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有待解決。[1]

天津市申報的第一批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六項,其中天津時調(見圖5,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f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該照片為筆者在2018年1018日上午,拍攝于天津市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榜上有名(項目編號為V-29)。

另外幾項還包括駱派京韻大鼓、京東大鼓、天津相聲、李派快書、雷琴拉戲。第二批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加入了四項擴展項目:天津時調(大數子①)、鐵片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其中從事于非遺項目的演員有百余人,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他們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與堅持,相關數據請參閱下面的表1。

從天津曲藝演員總概況可以看出,天津曲藝演員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符號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二是原生態(tài)民營劇團演員,另一批人是具有雙重身份的曲藝團演員,他們既有自己的社會職業(yè),也有著傳承責任,也同時是曲藝團的演員,比如上文我們說到的大數子,它雖然獨立成為一項非遺項目的同時,也是天津時調的分支,而除了符號化的繼承人,筆者也采訪到了劉德印先生,經了解,劉德印先生將大數子從天津時調中脫離出來進行革新,創(chuàng)立并命名了“天津快板”,已錄入了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2017年的8月在天津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的開幕宣傳片中親自填詞演唱。

像天津、北京這樣的經濟發(fā)展迅速的大城市,國家更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團是國家事業(yè)單位,在現(xiàn)在的曲藝發(fā)展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艱難存活的現(xiàn)狀下,曲藝團的存在與政策尤為重要。如今,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與表演藝術家大多是藝術團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任務不再是以演出為主,更是為更好的傳承保護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在曲藝市場萎靡的今天,“曲藝正進行著從市場化生存機制到體制化生存機制再到符號化生存的轉型[3]?!狈柣媸翘旖蚯噲F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向,也是現(xiàn)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主要措施。

我的調研重點是天津時調這一曲種,我們就看看天津時調的起源及發(fā)展譜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津時調誕生。它源于早期最初的靠山調、鴛鴦調等,這種民間土產的小調被人熟知,與許多當時有名的小調并稱為時新小調,其曲種多樣,形式精巧,在建國后的五十年代,以王毓寶為首,天津廣播曲藝團對時調進行了正名,并對其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在曲調、伴奏、演唱內容上都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但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時調在正名與誕生的過程中都是在保持時調原有的藝術特征與藝術風格的基礎完成的。王毓寶說:“時調的改革都是在完善曲調,保留著天津時調的精髓。”天津時調具體的代表性藝術家,可參閱下表。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們從天津曲藝團大事紀中可以看到,天津時調的改革創(chuàng)新一直在進行,進入了黃金時代,在天津曲藝團采訪的過程中,曾任曲藝團團長的王立揚團長(見圖6:為筆者采訪天津曲藝團團長王立揚先生的現(xiàn)場。拍攝時間:2019年1月18日上午。拍攝地點:天津市曲藝團團長辦公室。拍攝者: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攝影師李詠梅)告訴筆者,“當時的形勢一片大好,每周的演出場場爆滿,幾乎零余票,要提前一周訂票”,除王毓寶外,也依次有了齊鳳鳴等時調演員,創(chuàng)作出許多受人喜愛的作品,如《摔西瓜》《知心話》等等。

表2:天津時調發(fā)展時期及代表藝人一覽表[4]

八十年代后,天津曲藝團對于時調的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腳步一直從未停歇,它的這些優(yōu)秀的改革成果作品大部分一直延用直至今日。

圖6.

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重視天津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天津曲藝團也尤其重視,無論是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還是社會各界人士也在密切關注,在曲藝團內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并將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整齊的排列在證書墻上。然而,包括天津時調的各類曲藝曲種的傳承與發(fā)展面臨著諸多嚴峻的考驗,內容陳舊、節(jié)目吸引力薄弱、聽眾逐年減少、其他娛樂項目多樣、新媒介的沖突愈加強烈,已成遺產的曲藝類藝術怎樣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筆者采訪到曾任曲藝團團長,現(xiàn)被返聘回曲藝團工作的王立揚先生,整理了近兩年來天津曲藝團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制定實施的舉措。

二十一世紀初,香港電影與唱片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人們扎堆去音像店與老電影院,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多的選擇潮流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少的人會將閑散時間投入在聽戲上。而又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現(xiàn)象出現(xiàn),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聽音樂、看電影甚至看戲曲,當代人口基數大、就業(yè)壓力大,留給人們放松的時間每況愈下,人們更愿意利用新媒體客戶端(智能手機,iPad,電腦)來隨時隨地的娛樂,而不愿意花費近三四小時的時間和近百元的消費去茶樓和劇院,這是戲曲大環(huán)境的低迷,這也就導致了天津曲藝包括天津時調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后勁無力。

從我們前一點的分析不難看出,雖然人們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總有優(yōu)秀的電影、戲劇作品在吸引著受眾走出家門、走進電影院與劇院。雖然藝術種類不同,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相聲小品等曲藝藝術作品卻廣受好評,我們不能一味的分析客觀原因。我們拿天津時調為例,現(xiàn)在表演在舞臺上的作品仍是十年前在舞臺上的作品,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這就要求著作品本身必須進步。曲藝作為俗文化主要附著于下層民眾的亞文化圈中,表現(xiàn)了俗文藝所特有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心理。[5]而天津時調本是反映人們生活的藝術作品,這就要求我們應扎根現(xiàn)實生活進行創(chuàng)新,但也不能一味的去追求迎合觀眾口味卻沒有藝術底蘊的藝術作品。沒有吸引觀眾的精品節(jié)目,也就無法吸引年輕觀眾。

王立揚團長在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時表示非常重視后進人才,王毓寶先生已近百歲,在幾年前的曲藝團舞臺上登臺獻藝兩個小節(jié),是為鼓勵后勁人才。天津時調的學習需要漫長的過程,從基本功練起,再到與整個樂隊的配合,都需要時間成本。我們要求年輕專心的只學習時調藝術的成本太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藝術家們離世,中輩的演藝人員年事已高,二十幾歲的青年演員卻寥寥無幾,無法薪火相傳成為天津曲藝團的一大困境。[6]

經過和王團長的交談與參觀曲藝團的過程中了解到,一名天津時調的演員,要從專業(yè)的戲曲學校進行學習,或是花費自己的業(yè)余時間跟從師傅學習時調(但現(xiàn)在十歲到十五歲的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每周的娛樂時間僅有不到五個小時),學成后進入專業(yè)院團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而這時候他的月收入僅有兩千元到三千元不等,對于天津這個城市,月收入三千元已不算是一份能讓自己輕松的收入了。據統(tǒng)計,每年專業(yè)院校的招生率逐年下降。

當前天津時調與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困境相同,我們正視上述我們談到的問題,天津曲藝團在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定的同時,就確定了對天津時調傳承、保護、發(fā)展相關的方式方法,希望能通過對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來樹立天津文化,并給其他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提供思路,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

筆者在與王立揚團長的交談中了解到,天津曲藝團對于包括天津時調在內的諸多國家級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在堅持“活態(tài)保護”保護的基礎上,還有許多創(chuàng)新的思路與實績。

首先,天津時調的“活態(tài)保護”是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非物質遺產保護堅持發(fā)展性原則。[7]王立揚團長說:“每有一位老藝術家逝世,我們應該誠心誠意的去開追悼會去紀念老先生,而不是惋惜一項珍貴傳統(tǒng)曲藝(藝術)就此失傳絕跡了。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是為了現(xiàn)在的人去整理,而是過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天津時調不知道會發(fā)展成什么樣,但是這個珍貴的資料保留住了,這是非??少F的?!保噲F不僅將每一類曲藝的原稿保留在資料室(見圖7,老鼓詞《夫妻關系》手寫本。圖8,老鼓詞《早晨》手抄本。圖9,老鼓詞《技術員來了》手抄本。拍攝時間:2019年1月18日下午。拍攝地點:天津市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拍攝者: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影師李詠梅),也注重曲藝的活態(tài)保護。這個關鍵點就是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曲藝在老藝人或是傳承人在世的時候將每一個藝術作品編寫,錄音,錄像成整套的成品,當后人研究時能有跡可尋。

跟隨著天津曲藝團的工作人員,我曾乘坐天津曲藝團的電梯,升至頂樓的一間專門用來攝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錄音棚參觀,錄音棚雖然不大,但是五臟俱全。專業(yè)的隔音調音修音錄音設備齊全,散落在屋內的還有傳統(tǒng)曲藝中的鼓、琴、譜(見圖10,為天津市曲藝團用來拍攝曲藝非遺項目的錄音棚內的情景。拍攝時間:2019年1月18日下午。拍攝地點:天津市曲藝團文獻資料室。拍攝者: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影師李詠梅)。

圖7.

圖8.

圖9.

另外,筆者還在天津市曲藝團的檔案室里,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以王毓寶的作品為主的天津時調作品集近百首,這都是天津市曲藝團為保護傳播天津市的國家級曲藝類非遺項目所做的扎扎實實的工作。

其次,他們將天津曲藝進校園活動和建立非遺基地作為真抓實干的重心,雙管齊下,讓其落地生根。意在保護天津曲藝的血脈,想盡辦法注入新鮮血液。“天津曲藝進校園”落實在大學、高中、初中和小學四個層面,天津曲藝團和各大院校的學生社團合作,教給青年學生識譜、彈唱甚至編曲,先是在校園文化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活動中輔導表演(見圖11,為天津曲藝進校園活動照,第一屆青少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節(jié)展演。拍攝時間:2018年12月23日下午。拍攝地點:天津市少年宮。拍攝者: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特聘攝影師李詠梅)。

圖10.

在中小學及大學建設一批天津曲藝的傳承基地,對于國家級曲藝類項目的傳承也很重要。天津時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毓寶老師的親傳弟子劉迎老師,曾多次走訪這些傳承基地,并親自授課,還定期組織小演員走上舞臺。通過上述努力,力爭能保護一大批國家傳統(tǒng)曲藝項目,使得中國曲藝后繼有人。也是通過不斷探索傳統(tǒng)曲藝的傳承模式,探索未來發(fā)展之路。

圖11.

通過上文我們以天津時調為例對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進行的梳理,經過分析天津曲藝團對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我們總結了已有的措施,也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采訪,探索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已有的措施上,我們應針對當代現(xiàn)狀,制定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更吸引受眾的措施。下面我們在把握現(xiàn)狀、順應時代要求的基礎上,對保護與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趨勢進行探討,爭取對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借鑒意義。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有著主導性的作用,而在推廣與發(fā)展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各地政府在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方法、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時,應先提高文化自覺。[8]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進程中,政府應加強宏觀管控,并與高校與市場聯(lián)姻,確保新鮮血液與商業(yè)市場兼顧,實現(xiàn)三位一體化公共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推廣。

我們有必要實行“官產學研服”②一體化發(fā)展體系,是指“政府重視、產業(yè)化發(fā)展、強化教育力度、加大科學研究、提高配套設施能力?!碑斅鋵嵲诜俏镔|文化遺產角度時,就是政府重視,強調高校與市場的結合。另一方面,我們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維,不能生搬硬套的單純保護,而是讓相關人員重視起來,將這類藝術活動的傳承發(fā)展。如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山西、陜西的二人臺藝術③,它不僅在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藝術學院等高?,F(xiàn)在設立專業(yè)點,每年都有本科在讀生畢業(yè),也正是因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同時也有“創(chuàng)新戲”的演出,帶領學生進行市場化的展演,吸引社會各界觀眾的喜愛。

創(chuàng)新與傳承并肩齊驅,無比重要。無論我們如何完整全面的保護曲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都必須重視其創(chuàng)新力。在保護的基礎上,我們想讓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變成真正的“遺產”,我們必須發(fā)揮它的生命力。創(chuàng)新就是原動力,只有創(chuàng)新出優(yōu)秀的作品搬上舞臺受人們喜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追捧它,它的根才能越種越深。如近兩年非常火爆的相聲讓大眾熟知,德云社不僅空前成功,還培養(yǎng)了幾代的弟子,深受年輕人們的追捧,就是源于他們扎根群眾、不斷創(chuàng)新出有新意的作品。

曲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是“演員老齡化、曲目老齡化、觀眾老齡化”,為了打破這一現(xiàn)狀,我們必須培養(yǎng)年輕化的演員、排演創(chuàng)新劇目、吸引年輕化的觀眾。明確辨析作為大眾消費文化層面的曲藝形式,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使曲藝被更多的觀眾所了解,使曲藝走出天津,走向全國,滲透到全國各地,從而合理推動曲藝在當下的傳承和發(fā)展。[9]在此基礎上,如何吸引年輕化的觀眾的方式尤為重要,現(xiàn)代社會宣發(fā)渠道已經是革新的,所以在非遺的方面,我們不能仍然停留在曲藝團面向相關單位宣傳、利用傳統(tǒng)電視媒體與紙質媒體宣傳等方式,我們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新形勢下,融媒體時代悄然而至,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更迭速度的也越來越快,我們拿天津時調為例,錄制宣傳視頻不足以吸引觀眾,把精彩的視頻曝光在大眾視野中,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眼光。如與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合作,在平臺上宣傳天津時調的精彩片段、相關信息,利用新形式來吸引年輕人。

在當今視聽藝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單純的聽覺藝術,加之又是年代久遠的唱腔,較難聽懂,很難吸引普通大眾的耳朵。因此,天津時調的演出形式和網絡傳播形式必須革新。[10]我們不能把曲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只拘泥于戲臺上、劇院里、視頻中甚至書本里,而是應該與各類媒介合作。我們拿曲藝類電影《昆》為例,它的主題為昆曲的前世今生,從七個主題展演的昆曲的傳承歷史與藝術特色,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進而喜愛上了昆曲。由此看來,拍攝與天津時調相關拍攝的電影、紀錄片,甚至拍攝近兩年受人們喜愛的短視頻,都對傳播天津時調這一藝術門類具有很大意義,在此同時,也吸引年輕一代,彌補現(xiàn)代社會的青少年缺失的文化內涵。

天津作為曲藝之鄉(xiāng),在全國范圍內為人們所熟知。我們以天津曲藝團對天津時調的傳承、保護和推廣為例,探討了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在天津的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中,傳承、保護與推廣同等重要。只有曲藝作品深得民心,才能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續(xù)。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發(fā)展仍有很大的空間,必須不斷的革新,找尋發(fā)展之路,并應順應時代潮流,使曲藝散發(fā)新的活力。

注 釋:

①“大數子”是天津時調的主要曲調之一,它是由靠山調中的數子發(fā)展而來,是一種敘述性的數板形式, 沒有明顯的音樂旋律, 是介于說唱之間的一種有韻律有節(jié)奏的數敘。首句以慢板靠山調起唱,然后進行數敘, 唱詞一定要押韻,但上下句不必對偶, 尾字落音平仄聲均可,全段唱詞可用"花轍",也可一轍到底,使用天津方言,具有豪爽、諧趣的風格特征。

②官產學研一般說來,大學(University)和研究機構(Research Unit)擁有較豐富的知識儲量和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較強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其學術研究能力的開發(fā),本身就孕育著未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某些形態(tài),表現(xiàn)為人力資本、內隱知識和知識產權。

③二人臺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長于內蒙古,是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各地的二人臺,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西兩路。2006年5月20日,二人臺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猜你喜歡
曲藝團曲藝天津市
對群眾文化館館辦團隊的思考
曲藝(2023年7期)2023-07-18 04:00:45
馬三立為什么“飯醉”
發(fā)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有趣的云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曲藝(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如果畫筆會說話?
藝術啟蒙(2020年6期)2020-07-16 03:48:04
天津市第三屆“未來之星”初中數學邀請賽
中等數學(2018年1期)2018-08-01 06:41:06
淺談曲藝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
藝術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粵曲的歷史及我區(qū)粵曲(私伙局)的發(fā)展
馬三立被“湊數”劃成“右派”
松潘县| 枞阳县| 万载县| 固始县| 福清市| 女性| 钟山县| 绍兴市| 堆龙德庆县| 三门峡市| 苗栗县| 江山市| 桃源县| 江口县| 东乡族自治县| 昭通市| 科技| 奉贤区| 宜春市| 湖口县| 永修县| 内丘县| 华亭县| 龙川县| 南川市| 松滋市| 磴口县| 普格县| 集安市| 古交市| 衡山县| 平利县| 霍林郭勒市| 定西市| 沁阳市| 荃湾区| 杭锦后旗| 龙口市| 襄汾县| 滨州市|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