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利瑪竇在華傳教策略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2019-04-04 14:38時雙驁
青年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利瑪竇

時雙驁

摘 要:要想解決亞洲共同體建設的窘境,就需要從文化入手。中國文化之中蘊含著有利于加強亞洲各國的理解進而推動亞洲共同體的建設的因素。積極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亞洲乃至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內(nèi)涵,不僅有利于構建亞洲共同體,而且會積極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然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和平崛起一直抱有敵意,西方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使中國文化走出去屢屢陷入困境。如何讓世界更好地聽到中國的聲音?400多年前,利瑪竇的在華傳教策略給我們提供了積極的提示。本文著眼于利瑪竇在華的傳教策略,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理一分殊,殊途同歸”“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思想,以期在文化眼光和文化態(tài)度上對解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困境給出建議。

關鍵詞:利瑪竇;傳教策略;中國文化走出去;亞洲共同體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亞洲共同體建設

2000年,在首屆亞洲政黨國際會議上,與會的部分代表呼吁建立一個以“歐盟”為目標的亞洲共同體。此后這一概念又在不同場合被不同的國家所提及。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上提出建立亞洲命運共同體。當下,世界經(jīng)濟已經(jīng)進入大變革時代,亞洲各國同樣面臨經(jīng)濟結構調(diào)整和經(jīng)濟增長方式轉變等重大挑戰(zhàn),地區(qū)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因此,亞洲各國清醒的意識到,亞洲共同體是亞洲經(jīng)濟新一輪增長的基礎和重要動力。但是,同歐盟、北美經(jīng)濟一體化的風生水起相比,缺乏統(tǒng)一文化基礎的亞洲共同體發(fā)展卻是舉步維艱。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ilips Huntington,1927-2008)曾指出,冷戰(zhàn)結束后,最主要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或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們之間的沖突。”因此,亞洲各國想要突破亞洲共同體建設的困境,需要從文化入手。亞洲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宗教,這決定了亞洲不能同歐洲一樣,能夠以基督教信仰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大的文化、經(jīng)濟和政治共同體;亞洲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性決定了亞洲共同體需要建立在亞洲各國平等的文化交流過程中。

中國文化發(fā)展主張“和而不同”和“殊途同歸”,這種文化理念正契合亞洲共同體建設的要求。因此,積極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亞洲乃至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內(nèi)涵,不僅有利于構建亞洲共同體,而且會積極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近些年,中國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積極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我們積極主動的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出現(xiàn)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熱”。但是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始終抱有敵意,把平等的文化交流描繪出文化擴張,“中國威脅論”的觀念根深蒂固,甚至“孔子學院也被西方媒體建構成‘國家戰(zhàn)略機器,描繪了一幅‘改善國家形象、‘輸出文化軟實力、‘推廣政治道路、‘配合海外擴張的符號圖景?!比绾纹瞥袊幕叱鋈サ睦Ь?,除卻外部環(huán)境和手段方法等因素,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眼光入手。400多年前,在華傳教的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就在文化眼光和文化態(tài)度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本文將著眼于利瑪竇在華的傳教策略,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理一分殊,殊途同歸”“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思想,以期在文化眼光和文化態(tài)度上對解決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亞洲共同體建設給出自己的建議。

二、利瑪竇在華傳教策略

利瑪竇進入中國正值晚明時期。因為東南沿海飽受倭寇之患以及葡萄牙人的侵擾,明朝政府嚴行海禁政策。利瑪竇之前已經(jīng)有多名傳教士入華,但是他們也只能止步澳門。西方傳教士嘔心瀝血、披荊斬棘,可中國大門依舊緊閉,他們一無所獲,以至于傳教士們產(chǎn)生絕望情緒。1583年,經(jīng)過周密計劃和努力,羅明堅和利瑪竇獲準在肇慶定居,建立了內(nèi)地第一座教堂“仙花寺”,開啟了耶穌會在內(nèi)地的傳教事業(yè)。羅明堅和利瑪竇的傳教事業(yè)舉步維艱,在他們之前的傳教士,因為缺乏謹慎和過于狂熱導致傳教事業(yè)的失敗。所以,“耶穌會傳教區(qū)的基本方向從一開始就被確立下來了:不要沖撞冒犯,而應循序漸進地行動并在必要時采取迂回道路?!?而利瑪竇就是沿著這個基本方向,不斷深入了解中國國情、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性格特征,不斷摸索符合中國特點的傳教策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利瑪竇在華傳教的策略概括成為“利瑪竇規(guī)矩”。

(一)入鄉(xiāng)隨俗的親近路線

面對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東方古國,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傳教,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和習俗,把自己“中國化”,融入到中國社會中。利瑪竇和羅明堅剛進入內(nèi)地,如同在日本的傳教士那樣,采取了佛教僧侶的稱號和儀表,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更快融入中國和歸化中國人。他們剃須發(fā),穿僧服,自稱來自“天竺”,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和尚。但是成為“和尚”的利瑪竇和羅明堅傳教并不順利,當?shù)氐闹R分子都不愿意接近他們,歸化的少量基督徒也只是下層民眾。直到后來認識了儒生翟太素,情況才有所改變。從翟太素那里,利瑪竇和羅明堅知道:在中國,和尚們都是出生于貧苦家庭,社會地位并不高,而中國民間社會的話語權是牢牢地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的。所以翟太素建議利瑪竇應該脫下僧袍,換上儒服,結交當?shù)氐墓賳T和知識分子。果然,利瑪竇這幅具有修養(yǎng)的中國文人的打扮很快獲得了官員和知識分子們的好感,獲得了他們的禮遇和尊重。當兩個不同質(zhì)的文化相遇,必然會產(chǎn)生隔膜。如果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他者文化表示尊重,并表現(xiàn)出愿意了解他者文化的誠意。利瑪竇的儒生打扮正是向中國人示好,表示出愿意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的愿望,因此獲得知識分子群體的禮遇。

(二)接近官員的上層路線

明朝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文人士大夫是高度集權體制不可缺的一環(huán),其表現(xiàn)就在于中國民間社會的話語權是牢牢地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的。所以利瑪竇想要歸化中國,首先要歸化士大夫。只有取得士大夫的信任,才能減少傳教的阻力,在民間生成有利于天主教傳播的輿論,為天主教“正名”。一旦擁有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受到歸化,他們的信仰將會對普通民眾起到引領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只有接近官員,才有可能接觸到皇帝,如果獲得了這位最高權力者的支持,那么歸化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所以,無論在肇慶、韶州,還是南昌、南京,利瑪竇廣泛結交儒生和上層官員,利用各種機會獲得他們的好感和認同。也正是因為士大夫文人的幫助,不僅傳教士們獲得了保護,而且利瑪竇也獲得了進京向皇帝賀壽獻禮的機會。利瑪竇來華傳教的目的就是歸化中國,換句話說,他傳教的目標應該包括皇帝、官員以及下層民眾等所有中國人。即使這樣,利瑪竇也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他傳教的對象也是有主次關系和層次性的,他以士大夫為主,依次層層推進。今天我們的國際文化交流,同樣也需要一個明確的受眾目標,這樣的文化的交流才有指向性和方向性。只有找準正確的受眾,形成有力的導向,才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三)科技吸引的交往路線

如何才能贏得知識分子和官員的好感?利瑪竇選擇利用西方先進科技來贏得士大夫們的好感和尊敬。16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專制國家?!耙南闹妗钡乃枷朐谥R分子的頭腦里揮之不去,而且深信自己比那些西來的“蠻夷”優(yōu)越。所以,利瑪竇希望通過這些西方的先進科技成果來改變中國人的態(tài)度,以便進一步的傳教活動?!袄敻]曾承認,他在中國文人中的名望,大部分應歸功于他的全輿圖及其傳授的科學(數(shù)學和天文學)知識?!崩敻]也正是通過這些“歐洲方物”走進了紫禁城,得到了留居北京的機會。利瑪竇利用科學技術激發(fā)起中國文人的興趣,也使得一部分中國士大夫從形式上到文化認同上接受了這些傳教士。因此,在對外的文化交流中,傳播者也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所有東西一股腦地拋給接受者,而是需要對其文化資源進行取舍,以及根據(jù)接受者的需求,打造文化精品。

(四)文化對接的思想路線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在外在形式上適應了中國風俗,并通過展示西方科學技術吸引了一批知識分子和官員,并與他們結下深厚的友誼。但是他們來華的任務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如何讓中國人接受天主教。為了減少阻力,利瑪竇采取的是文化適應政策即“利瑪竇的全部策略,實際上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格言與基督教教義之間的相似性”。利瑪竇把天主教解釋成一種近似儒家思想的道德倫理,以便于中國人接受。利瑪竇在他的《天主實義》中大量引用《中庸》、《詩經(jīng)》、《周易》、《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來證明天主教的“天主”和中國人的“上帝”“天”實質(zhì)上具有同一性,因為利瑪竇深知:“某個觀點只要能表明在古代就已經(jīng)有的,便具有了權威性”。利瑪竇等還借助中國歷史和學術傳統(tǒng)來證實合理性。因為中國古籍中沒有無所不能的上帝、天堂、地獄以及靈魂不滅的問題,所以耶穌會士就把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歸因于秦始皇焚書的大火。利瑪竇盡量使天主教的禮儀適應儒家傳統(tǒng),特別是在祭祖祭孔的問題上做出了讓步。這種相對寬容和明智的態(tài)度不僅迎合和中國人文化自負的心理,而且使耶穌會士在中國迅速站穩(wěn)腳跟,成為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能夠在中國順利傳教的基礎和前提。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求同”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理解,而“強買強賣”“生搬硬套”注定會失敗。當然,“求同”也需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因為“任何對異質(zhì)文化要素不加辨析的盲目等同,都會因簡單化而走向是真,并失落掉相當?shù)膬r值”。關于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問題,下一節(jié)會重點論述。

三、“利瑪竇規(guī)矩”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利瑪竇的文化適應政策使耶穌會士能夠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也為天主教在華傳播提供了可能。在上一節(jié),我們以現(xiàn)代的眼光分析“利瑪竇規(guī)矩”,歸納出了有利于文化交流的經(jīng)驗,諸如:對他者文化表示尊重,并表現(xiàn)出愿意了解他者文化的誠意;文化交流需要找準正確的受眾,形成有力的導向;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取舍,以及根據(jù)接受者的需求,打造文化精品;采取“求同”的態(tài)度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理解。利瑪竇的傳教策略都是從平等和尊重出發(fā),主張異質(zhì)文化是“和諧共生”,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中國古代儒家的“理一分殊,殊途同歸”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和利瑪竇的文化適應政策遙相呼應。在這一節(jié),筆者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為理論基礎,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來談論在國際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該采納的文化態(tài)度和傳播理念。

(一)文化態(tài)度:理一分殊,殊途同歸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一直致力于把“普世主義”推廣到全世界,“西方的普世主義信念斷定全世界的人民都應該信奉西方的價值觀、體制和文化,因為他們包含了人類最高級、最進步、最現(xiàn)代和最文明的思想”。西方的“普世主義”實際上否定了其他文化存在的理由,自然引起了非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霸谡麄€歷史上,文明為人們提供了最廣泛的認同。”所以當西方的“普世主義”進入其他文明,企圖破壞這種文明認同,自然而然地會引起反彈。同樣的道理,中國文化走出去同樣是以一種異質(zhì)文化的身份進入其他文明,免不了排斥反應。每一種文明其實都具有強烈的中心意識,或多或少帶有自負心理以及排斥主義的色彩。而這種文化自負心理自然為“中國威脅論”提供足夠多的受眾,使他們相信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侵略,是“普世主義”的翻版。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告訴世界中國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交流,不是文化侵略。而這種文化態(tài)度可以用中國儒家思想概括為:理一分殊,殊途同歸。

“殊途同歸”的思想出自于《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而“殊途同歸”可以說從先秦以來儒家知識分子對修身治國的認識。所謂“殊途”指的是可以允許儒、道、墨、法等不同學派的并存,“同歸”說的是他們思想主張不一樣,但其目的是一樣的即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袄硪环质狻笔撬蚊骼韺W談論天理和萬物關系的重要概念。朱熹把總天地萬物之理說成是“太極”,“太極”是最根本的理。所有的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理,分開看,每個事物又各自有一個理,雖然不同事物的理千差萬別,但是它們都可以統(tǒng)一到“太極”之下。

儒家的“理一分殊,殊途同歸”思想不但給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也是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持的文化態(tài)度。世界上存在多種文明,多樣的文化,它們形態(tài)各異,但是存在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為了促進人類的發(fā)展。每一種文化有各自的“理”,“理”雖不同,但是它們都統(tǒng)一到人類和諧發(fā)展共生這個“太極”之下。所以,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應該告訴世界,我們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侵略取代其他文化,而是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和諧共生進行平等交流。

(二)傳播理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我們今天對利瑪竇在華傳教事業(yè)高度評價,因為他身體力行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是,我們要知道利瑪竇來華是為了傳教不是為了文化交流的。對此,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利瑪竇的文化適應政策并沒有把真正的天主教傳播到中國。在《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一書中,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2018)認為任何到中國來的外來宗教最終都將會被儒家化和中國化。而且他把傳教士方德望(Etienne Faber,1598-1659)死后變成“方土地”一事作為基督教和中國環(huán)境相同化的一個例證。美國學者孟德衛(wèi)(D.E.Mungello,1943-)則以利瑪竇為例為謝和耐的觀點提供了佐證。孟德衛(wèi)認為:“要證明利瑪竇確實被晚明的文化生活所同化,最有力的證據(jù)并不是消極地看他否定了什么,而是看他積極地創(chuàng)造了什么。利瑪竇創(chuàng)造了一種儒學與基督教結合的學說,這完全符合晚明融合眾說的思想”。在孟德衛(wèi)看來,利瑪竇的傳教策略正是對晚明思想的一個呼應。

其實,在利瑪竇之后的很多傳教士都對利瑪竇的文化適應政策表示不滿,因為利瑪竇在教義上過于遷就中國人,從而引發(fā)了“禮儀之爭”。但是我們今天的文化交流不是傳教,不是要“歸化”他國文化,不是讓對方放棄自己的文化立場。因此,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傳播理念。如果我們一味“求異”,自說自話,不僅無法對話而且可能引發(fā)沖突?!安煌焙汀按娈悺笔菍Υ呶幕е鹬貞B(tài)度,即我可以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是我愿意聽聽對方的看法,這就避免了隔膜和沖突的可能。而“求同”則是促進雙方對話的可能性?!扒笸笔强吹诫p方文化中相同或者是相似因子,而雙方從相同之處出發(fā),看到各自的特性,進而促進不同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對話?;凇扒笸钡奈幕涣鳎梢跃徑庖蛭幕载搸淼臎_突和排斥主義帶來的“老死不相往來”的隔膜。

“不同文明發(fā)生于不同的土壤,由于生長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不同,它們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yōu)點?!彼砸粋€文明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的特殊性,而不在于普遍性。在文化交流中,“求同”是對話的開始,而通過比較不同文明的特殊性,文明互鑒,才是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但是,因為對文化特殊性的看重,一部分學者認為文化的交流傳播必須保證所謂的文化純度。例如:劉小楓主張構建“漢語基督教神學”,主張采取語言翻譯的方式,把基督教思想原汁原味地介紹到中國。他主張脫離中國語境看基督教,所以基督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不僅不可能融合,也不必要。而學者蔣慶則站在中國文化本體的角度,認為基督教和中國文化體現(xiàn)了獨特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在本質(zhì)上是矛盾的。因此二者只能是相互尊重而不能融合貫通。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劉小楓還是蔣慶,他們都是站在“排斥主義”視角看待文化交流。每一種文化都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都是不斷吸收新的因子促進本身的完善和發(fā)展。從這個角度說,就沒有所謂的“純文化”。在文明交流中,我們不是用自己的文明模式替換他者的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也不是把世界“中國化”,而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平等對話,在此基礎上彼此吸收對方合理成分促進其自身發(fā)展。

四、結語

今天,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早已經(jīng)拉近了文明之間的距離,封閉和保守早已經(jīng)成為過去。400多年前,利瑪竇平等交流的文化態(tài)度促進了中西文明的對話。今天,中國要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打破文化傳播的困境,要向世界明確“和”的文化理念:“理一分殊,殊途同歸”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該講尊重,講平等,講對話,而不是講融合。文化的融合在某種程度上就抹殺了他者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這是每一位看重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的人所不能接受的。我們應該秉持“理一分殊,殊途同歸”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積極推動亞洲各國的文化互動,尊重彼此的文化地位,以文明互鑒促進亞洲共同體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小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和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美)孟德衛(wèi)著,陳怡譯.奇異的國度:耶穌會的適應政策及漢學的起源[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4](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潘吉海.論“文明沖突論”視角下的文明和諧交流[J].科教導刊.2018(25).

[6]吳玫,朱文博.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M].經(jīng)濟導刊.2017(11).

[7]張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4).

猜你喜歡
利瑪竇
利瑪竇對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作用管窺
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瑪竇研究(1978—2018)*
利瑪竇倫理哲學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證
利瑪竇、德里格與錢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樂家
《1600年利瑪竇神父進京報告》
——利瑪竇一篇軼文之考證與研究
Matteo Ricci: 利瑪竇
從利瑪竇與“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從南華寺到光孝寺——劉承范《利瑪竇傳》讀后(三)
你知道“幾何”的由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