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莉
摘 要: “漢語熱”使?jié)h語國際教育迅速發(fā)展。隨著漢語及中國文化的推廣,人文審美教育有必要通過不同方式融入語言教學中。借鑒一些優(yōu)秀學校的經驗,對漢語國際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人文審美 必要性 可行性
隨著“漢語熱”的到來,國外對漢語文化及漢語知識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而孔子學院的建立大大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及普及。在國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除了開設漢語語言課程外,還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推動當地民眾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人文審美教育。
一、必要性
作為語言教學,是否需要進行審美教育?美國在2006年出版了《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第三版)》,提出了外語學習的五個標準:交流、文化、貫連、比較與社區(qū)。漢語作為語言教學,教的不僅是語言知識本身,還包括文化,而中國文化當然也包括美學、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傳統(tǒng)。“貫連”指的是語言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語言與其他學科結合獲得語言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即漢語教學可以結合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學習,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及所包含的人文學科知識,進而形成自己的多維度知識面?!氨容^”強調漢語與學習者母語的比較,東方與西方的美學審美角度與方法不盡相同,但可互取所長,亦可讓漢語學習者學會理解與欣賞中國美學,接受新的審美思維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發(fā)現(xiàn)美?!稓W洲語言教學與評估框架性共同標準》(以下簡稱《歐框》)則提出培養(yǎng)學習者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及語用能力的要求。較高層次漢語學習者除了能在常見交際情景中自由交流有關話題外,亦能理解及談論比較深層次的話題,包括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內容。
中國文化資源極為豐富,許多內容都可讓其他民族鑒賞。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部分外國人特別是非亞洲文化圈的人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有五:一來由于語言問題;二來由于雙向文化交流少;三來由于地緣隔閡;四來由于文化差異,中國對本土文化的推廣或傳播方式沒有被廣泛接受或獲得國際認可的作品較少;五來由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問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漢語熱”傳到世界各地,中國文化漸漸成為國外民眾及媒體經常談論的話題,但對中國文化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仍不夠。除莫言、成龍、李小龍及《孫子兵法》等名人或名著外,許多外國人都不了解其他名人、文學影視及藝術作品。近年出版業(yè)亦在大量翻譯中國的經典著作及流行作品,但翻譯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外國讀者反映看不懂中國的一些譯作,原因可能是文化差異,亦可能是翻譯水平有待提高。而孔院經過十多年發(fā)展亦讓更多人認識“孔子”,但多數人除了知道他為中國著名教育家外,對儒家思想的了解少之又少,亦沒有多少人真正閱讀過有關孔子思想的著作。網絡上流通的一些名言并非出自孔子或跟儒家思想并無關聯(lián),但亦被冠上孔子的頭銜。
正由于上述情況的存在,漢語國際教學任務重大,除了教授問候、數字等語言知識外,更要引導學生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帶引學生欣賞中國文化之美。
二、可行性
在實際教學情況中,不同的漢語教學機構亦考慮到語言教學中人文審美的重要性,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解讀中國文化。這一行為本身便可促進中國人對自身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及欣賞。
通過筆者實踐及觀察了解到,一些學生開始學習漢語的原因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漢語教學應抓住這一特點,激發(fā)并維持其學習興趣,畢竟語音及漢字學習對大部分外國人來說都是難點,剛學時難免有畏難情緒。因此,在漢語教學中大可貫穿各種學科知識,豐富教學材料與主題,讓學生愛上并學會欣賞中國文化,從而用心地繼續(xù)學習漢語,畢竟內在動機對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果的影響更為深刻。在當今漢語國際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主要在孔子學院或課堂及國際學校兩種機構學習漢語,兩者各有特色,教學方法亦不盡相同。
首先談論一下孔院的情況。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qū))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
不同孔院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目標。筆者曾在墨西哥一所孔院工作五年,因此以這所孔院為例探討孔院推行人美審美教育的一些可行性方式及內容。
在課堂活動中當地孔院的教師根據所學內容穿插一些中國文化的內容,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了解并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之美,下面列舉一些例子:
(一)詩詞導入。高建平、王柯平(2006)提出明代以后,中國美學中文人畫的出現(xiàn)使詩與畫的統(tǒng)一成為可能,詩人與畫家合而為一,在哲學意義上主客觀的和諧得以動態(tài)化的和諧統(tǒng)一。外國人學中國詩,鑒于文化背景差異及語言原因,很難用中文賞析詩詞,要通過譯文的方式進行注解,但是詩詞可作為學生訓練語音語調的練習,從原文中亦可了解到中國古詩的韻律規(guī)則。而兒童學詩時,亦可根據意境及詩意作畫表達自己對詩的理解,發(fā)揮每個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動性,實現(xiàn)“詩與畫的統(tǒng)一”。
(二)書法國畫課。聽著悠揚的民族音樂旋律,教師介紹中國書法和國畫,讓學生欣賞不同書法字體之美及不同類型的國畫,向學生介紹簡單筆畫的書寫方式及國畫基本知識,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書寫及作畫方式,激發(fā)他們對學漢字的興趣。
討論《愚公移山》等中國經典故事及文學作品的價值?!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學生對同一個藝術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中國傳說、成語故事及寓言都承載著不同的意義價值,但由于學生來自于不同的文化,可能對這些作品有不同的見解。在分析講述其傳統(tǒng)意義價值前,不妨讓學生討論一番,聽聽他們對這些作品的觀點,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獲。最后再跟學生闡述這些故事在中國所暗含的內在價值觀,讓學生從中國人的角度理解并思考,目的不是讓學生表示贊同或反對,而是一種文化的碰撞,了解多元文化,開闊視野。
除了課堂活動外,孔院亦舉辦多種課外活動,吸引學生及當地民眾參與其中,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渠道。
(三)文化講座。開設茶藝、中國音樂、龍文化等專項講座,吸引不同人群參與,在講座中接觸中國文化。如與心理學公選課的老師合作講授神話學,淺談中國龍文化、龍圖騰??自嚎膳c不同院校進行合作,定期推出多樣化的專題講座,邀請教師到課堂中講解或以講座形式講述,覆蓋更多層面的學生及群眾。
(四)舉辦文化展覽或書展??自嚎裳堃恍┲袊骷壹八囆g家到外國表演與展覽,讓中國藝術與文化與當地民眾近距離接觸。如筆者所在孔院曾邀請作家芳芳、蘭蘭參與當地大型的書展,簽售作品的本,與當地民眾就作品進行討論與分析。
(五)結業(yè)典禮。學生在結業(yè)典禮中表演中國的詩詞歌賦,在平時的排練中感受語言、舞蹈及其他表演形式所承載的藝術價值,亦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對中國藝術的詮釋。
無論課內外,無論學校還是社區(qū),孔院作為中國與各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均可在各國學生及民眾的審美教育中做出重要的影響,為他們打開東方文化審美之窗。
第二種機構是國際學校。該類學校大多會設立中文課程,學生可選修。一些學校采用IB課程的教授模式,該模式得到西方大學的普遍認可,因此在中學階段優(yōu)秀學生都會修讀IB課程作為大學的預科課程。闞維(2017)提到IB課程的一個明顯特點是沒有確定的教材,而這正是跨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該課程模式對中文教學中人文審美教育的建構有一定的啟示,IB課程強調跨學科的素質培養(yǎng),作為中文教學,亦需要改變思路,不局限于語言教學本身,通過文學賞析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中,筆者觀察到在小學課程中,一些課堂教師通過閱讀故事書、講故事并結合教學道具的方式教學,學生通過讀書、聽故事積累語言知識,教師雖然未對生詞一一進行解釋,但通過圖畫、動作、聲音等方式讓學生明白故事梗概,在沉浸式環(huán)境中學習漢語。在中學課堂中,高年級學生或華裔學生的漢語水平較高,他們通過按閱讀計劃閱讀答題—分組討論—演話劇—教師點評—寫讀書筆記及論文—教師評價的方式分析欣賞《雷雨》等經典文學作品。昌晶(2017)對IB文學課程翻譯文學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做出更詳盡的介紹,指出語言A課程大綱要求學生3年讀10到13本書,一學期的閱讀量達上百萬字,主要考查學生對作品和知識的理解、對問題的回應、對文學手法的鑒賞、組織與展開及語言五個方面。這種模式強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及對文學作品的個人見解,教師引導學生鑒賞外國文學,而學生亦需要對文化和背景進行深入探究以助理解作品。韶幸(2011)認為從人文知識到人文素養(yǎng)需要一個蛻變,而催化劑就是審美教育,培養(yǎng)人們對一切事物進行美丑判斷的能力。IB課程中的文學閱讀模式是對文學作品的不同方面進行評價及分析,這一過程無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有別于單純灌輸文學知識這一傳統(tǒng)課堂模式。
中文教學不應僅限于語言本身,有必要且能采取多種方式構建人文審美教育,讓學生陶醉于中華文化之中,感受東方文化精髓。
三、結語
漢語教學雖為語言教學,但不拘泥于語言本身,美國“5C”標準及《歐框》都認為外語教學應與其他學科貫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漢語國教學亦應加強跨學科教學意識,在教漢語的同時構建人文審美教育,體現(xiàn)漢語文化價值。在一些孔院和國際學校已有很好的范例,相關教育工作者可從中獲取靈感,找出短板并采取可行措施提高教師水平,豐富教學資源,根據學生培養(yǎng)目標選取合適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昌晶.外國長篇小說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嘗試——以IB文學課程的翻譯文學為例[J].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2017(05):7-9.
[2]高建平,王柯平.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闞維.教師跨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路徑和方法——以IB課程MYP項目中的教師發(fā)展為例[J].人民教育,2017(Z3):24-28.
[4]李宇明.孔子學院:架起語言文化互信互鑒互惠之橋[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20-22.
[5]韶幸.漫談人文素養(yǎng)與審美教育[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