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嘉
談?wù)撊松臅古3錀?,喟嘆命運(yùn)的格言琳瑯滿目,將多舛人生的根源歸咎于不可捉摸難以抗拒的外力環(huán)境,委之于命運(yùn)(所謂“時也命也”),乃是從古迄今廣為流行而又無法自圓其說的主流說辭?!皩帪樘饺粸殡x亂人”的格言,即是從戰(zhàn)亂頻仍中一路走來的睿智之士浸淌著血淚的人生認(rèn)知。一般地說,這種觀點確實體現(xiàn)了無法選擇治亂、無法選擇君主的蕓蕓眾生的最大的主觀訴求。
“寧為”“不為”的說法過于絕對化,大凡過于絕對化的說法注定經(jīng)不起嚴(yán)謹(jǐn)?shù)睦硇酝魄?。離亂時代固然苦不堪言,升平治世就一定會百事順?biāo)煨腋C罎M嗎?未必然。王勃在其有名的《滕王閣序》中已經(jīng)雄辯的道出了這一點:“嗟乎!時運(yùn)不濟(jì),命運(yùn)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dá)人知命?!?/p>
這里所要探究的悲劇主人公李適之,出生于王室,貴為皇族,生活在唐朝開元之治時期,趕上了玄宗李隆基這位曠世明主。李適之有膽有識,寬和厚道,正直敢言,知進(jìn)知退,曾經(jīng)在仕途上一路遷升至左丞相,但同樣被命運(yùn)無情戲弄,被權(quán)臣李林甫玩弄于股掌之上,晚景凄慘。最后在極度驚恐憂懼中服毒自盡。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適之用自己的人生悲劇為王勃的觀點作了生動的注腳。
一
李適之(694-747),原名昌,祖籍隴西成紀(jì),唐朝宗室,唐太宗李世民曾孫,恒山王李承乾之孫。因為皇族宗室的特殊背景,李適之進(jìn)入仕途后年紀(jì)輕輕就被任命為左衛(wèi)郎將。開元中,遷升為通州刺史,后“擢秦州都督,徙陜州刺史、河南尹”。開元二十四年(736),黃河支流谷水和洛水泛濫,朝廷屢次派人治水,收效甚微。于是下詔令李適之擔(dān)任治水要職。李適之修筑了上陽、積翠、月陂三處堤壩,成功治理了谷水、洛水的水患。因李適之治水有功,唐玄宗下令立碑紀(jì)念,由永王李璘撰寫碑文,太子李瑛題寫碑額。同時,朝廷又將李適之擢升為御史大夫。《新唐書·李適之列傳》記載:
李適之,恒山愍王孫也,始名昌。神龍初,擢左衛(wèi)郎將。開元中,遷累通州刺史,以辦治聞。按察使韓朝宗言諸朝,擢秦州都督。徙陜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細(xì),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歲暴耗徭力,詔適之以禁錢作三大防,曰上陽、積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淌?,詔永王璘書,皇太子瑛署額。進(jìn)御史大夫。
《舊唐書·李適之列傳》所載與《新唐書》略同,特別提及李適之在通州刺史任上“以強(qiáng)干見稱”,故按察使韓朝宗特表推薦,擢拜秦州都督。俄轉(zhuǎn)陜州刺史,入為河南尹。這些文字表明,李適之在仕途上一路升遷,并不是完全依靠其優(yōu)越的皇族宗室背景,而是依靠自己的才干和世人公認(rèn)的政績。客觀地說,是宗室背景加才干政績促成了李適之在仕途上的一路升遷。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記載了李適之為祖父李承乾請命之事:
開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jié)度事。適之以祖得罪見廢,父又遭則天所黜,葬禮有闕,上疏請歸葬昭陵之闕內(nèi)。于是下詔追贈承乾為恒山愍王,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厥及亡兄?jǐn)?shù)人并有褒贈。數(shù)喪同至京師,葬禮甚盛,仍刊石于墳所。俄拜刑部尚書。(《舊唐書·李適之列傳》)
二十七年,兼幽州長史,知節(jié)度事。適之以祖被廢,而父象見逐武后時,葬有闕,至是丐陪瘞昭陵闕中,詔可。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遷刑部尚書。(《新唐書·李適之列傳》)
御史大夫李適之,承乾之孫也,以才干得幸于上,數(shù)為承乾論辯;甲戌,追贈承乾恒山愍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以下兩點:一是李適之耿介敢言,不顧忌諱,因為祖父李承乾謀反被廢,其父親李象又被女皇武則天所黜,葬禮有闕,于是斗膽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nèi),《資治通鑒》還記載李適之“數(shù)為承乾論辯”,這是亟需非凡膽氣的;二是此時李適之圣眷正隆,故而玄宗全部滿足了他的請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并追贈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贈”。如此順利地解決了其祖父、父親死后未能歸葬昭陵的難題,隨后又被擢升為刑部尚書,足以說明當(dāng)時李適之在玄宗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二
在刑部尚書任上,李適之展示了自己的才華風(fēng)格。新舊《唐書》皆對之津津樂道:
“適之雅好賓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wù),庭無留事?!保ā杜f唐書·李適之列傳》)
“適之喜賓客,飲酒至斗余不亂。夜宴娛,晝決事,案無留辭?!保ā缎绿茣だ钸m之列傳》)
如此好酒而不耽誤公事實難覓求,盡管有刻意夸大的成分,但也說明李適之的確天生海量和處理公務(wù)干脆利落能力很強(qiáng)。于是,在被同事們交口稱譽(yù)的同時,李適之也越來越吸引著玄宗的眼球。
早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后,由“目不識書”的牛仙客頂替了張九齡的空缺,做了左丞相。牛仙客在位時唯首相李林甫之命是從,頗受非議。天寶元年(742),牛仙客去世。牛仙客一死,玄宗便將敢作敢為的刑部尚書李適之視為接替人選,很快便任命李適之為左丞相。史稱:李適之于“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相,累封清和縣公”。
面對浩蕩皇恩,李適之唯有竭盡忠誠以求報效國家,以期青史留名。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淳樸的心愿卻難以實現(xiàn),因為他在左丞相這個平臺上遇到了平生沒有遇到過的厲害對手——右丞相李林甫。
這一時期,朝中領(lǐng)袖群臣的是右丞相李林甫。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的曾孫,和李適之一樣,都具有皇族宗室的背景。李林甫歷任千牛直長、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yè)、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依次遷升而逐漸接近國家權(quán)力核心。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右丞相,后進(jìn)封晉國公。
放眼大唐王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李林甫都稱得上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極難對付的官場政客,不僅在玄宗時代即被稱之為“口有蜜,腹有劍”的極端陰險的老狐貍,而且其“口蜜腹劍”的功夫不輸有史以來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