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坤
摘 要: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晚晴巴渝地區(qū)著名書法家徐昌緒行書八言對聯(lián),墨色光亮流暢,筆法瀟灑圓勁。該對聯(lián)經過專家反復觀察對比及科學儀器檢測分析,其書寫紙張被認定為大紅色描銀蠟箋紙。這種紙張表面光滑細潤、質地細膩、做工精美。2018年該對聯(lián)經過專業(yè)人員的保護、修復,已恢復其完整原貌,為研究清代晚期的書法、紙張制作工藝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信息。
關鍵詞:徐昌緒;晚清;蠟箋紙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一副行書八言對聯(lián),筆法遒勁,結構俊美,為晚清書法家徐昌緒書寫。其內容為“筆有奇鋒談有勝理,參以酒德間以琴心”(圖1)。其中上聯(lián)內容取自北齊魏收所著《枕中篇》,下聯(lián)內容取自《昭明文選》中收錄的南齊名臣王儉為褚淵所撰的《褚淵碑》。對聯(lián)之意表現(xiàn)了儒家士大夫高潔雅致的精神追求,也體現(xiàn)了徐昌緒淵深的經史學成就以及他對先賢的仰慕之情。落款“亮甫二兄大人雅屬”,鈐篆書白文印“昌緒世寧之印”(圖2),篆書朱文印“丙辰翰林晉秩學士”(圖3)。印章事先蓋印在白色宣紙上,經裁切后粘貼于對聯(lián)落款下方。
對聯(lián)的作者徐昌緒(1824—1892),豐都縣雙龍鄉(xiāng)人,字琴舫,號遁溪。自小就至情至性,與庶母、諸弟相處謙讓、和善。咸豐二年(1852)舉人,咸豐六年(1856)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此年正值丙辰年,與對聯(lián)上的朱文印章內容一致。可見此對聯(lián)的書寫時間應在1856年之后。徐昌緒曾官至編修、侍講學士,后因1861年辛酉政變案,受肅順牽連入獄,平反后辭官歸鄉(xiāng)養(yǎng)老。歸鄉(xiāng)后在重慶東川書院(現(xiàn)為重慶市第七中學)擔任主講,并受豐都知縣田秀栗邀請,編修《豐都縣志》。甲申年(1884)豐都城起大火,百姓損失慘重,徐昌緒募渝商巨金救濟大眾,深得鄉(xiāng)民敬重[1]。徐昌緒書法如其人,筆力蒼勁,字方中有圓、剛柔相濟,深得二王精髓,時人多以之為楷模而臨習。
對聯(lián)的畫心(圖4)長172厘米,寬36.6厘米。其紙張表面光滑細潤,質地細膩,具有較強的反光性。采用柯尼卡單角度光澤度儀(光澤測量角度為60度)對其進行分析測試,光澤度為4.6~10.8。采用便攜式熒光光譜儀無損分析紅色部分,可發(fā)現(xiàn)其主要成分為鉛。這與文獻記載蠟箋紙是采用以鉛的氧化物為主的土粉子進行填充的記載相一致[2]。早在魏晉時期,人們就在紙張表面涂抹石膏、石灰、云母等天然礦物以改善紙的白度、平滑度等,增強紙張的結構緊密性和吸墨性。運用這種天然鈣系礦物涂抹的紙,即為粉箋紙。而土粉子與此類天然的鈣系礦物不同,為鉛氧化物,具有顏色豐富、顆粒度細膩、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特性。將鉛系氧化物與有機紅色染料結合,可以獲得理想顏色,加重紙張的質感,降低成本。因此該對聯(lián)的畫心用土粉子作為填充物,嚴格來說并不能算粉箋紙。而唐代,人們發(fā)現(xiàn)了蠟與紙相結合可以改善紙張性能。將蠟加熱后均勻涂抹在紙張表面,使其呈半透明狀態(tài)以便于摹寫、書畫。同時,還可以起到防水、防蟲的作用。在明清時期,蠟箋紙便優(yōu)化為冷蠟涂布工藝,采用豬鬃或人發(fā)等工具將蠟擦蹭于紙上,得到的紙為不透明狀。而該對聯(lián)的紙張表面并不透光,反光性能良好,符合明清時期蠟箋紙的特點。綜上所述,此對聯(lián)的制作工藝與粉箋紙和蠟箋紙結合而成的粉蠟箋紙制作工藝相似,僅制作材料略有不同。粉蠟箋紙兼有粉箋紙吸水性好和蠟箋紙防水性好的優(yōu)點,既平滑細密又富有光澤,深受歷代文人士大夫青睞。它采用優(yōu)質宣紙,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砑光、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加工而成。
對聯(lián)的兩層方框用泥銀描繪,長度分別為164.2厘米、155.8厘米,寬度分別為33.9厘米、26.1厘米,以突出紙張的立體效果。銀泥描繪的祥云、寶卷、蝙蝠、棋盤等物裝飾美化了整體布局。經過便攜式熒光光譜儀無損分析,對聯(lián)方框的泥銀成分主要為銀和鉛,其中的鉛可能為泥銀的雜質,也可能為紙張的表面成分。銀經過十幾道特殊工藝后錘成厚度不超過0.1微米的薄片,用手指加膠研細成泥,筆蘸即可使用。若用量大,則用銀箔與水銀、食鹽混合碾細,然后加酒點燃,燒去水銀,漂去食鹽即成。對聯(lián)上書寫文字的部位則用圓形云龍紋(尺寸見圖4)描繪。云龍紋形態(tài)較為一致,龍頭的朝向略有不同,在圖像處理軟件中處理之后可見。例如,“以”字龍頭偏上,龍角對右,雙眼直視左上方(圖5);“酒”字龍頭位于中央,龍角對左上方,雙眼直視右方(圖6)。
對聯(lián)在入館之后因一直未得到保護、修復,天地桿缺失,局部有殘缺、斷裂、折痕、墨跡脫落等病害。2018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保部書畫裝裱組將此對聯(lián)提取,拍照記錄,編制保護修復方案。在通過相關上級部門批示后,開展保護修復工作。首先將表面浮塵小心輕掃去除,避免觸及墨跡部位。畫心墨跡有多處堆積開裂病害,因此采用濃度為2%的明膠溶液對墨跡進行加固。放置約5天后,待畫心穩(wěn)定,用70攝氏度左右的去離子水,使用排筆空淋畫心,不直接接觸畫心的方法清洗,用毛巾吸除黃水。用pH定性試紙檢測清洗水,呈中性后即停止。濕毛巾覆蓋、悶潤畫心24小時,揭取原覆褙紙及命紙。用顏色接近文物的天然礦物顏料蠟箋紙進一步染色,使其顏色與畫心基本一致。晾干掙平后,表面鋪墊一層宣紙進行反復砑磨,使其光澤與文物本體基本一致。之后調制稀糨糊水,用補紙把殘缺部位補齊,再上紅星單宣(2015年生產)作軟局、命紙。用刀片仔細修整命紙與補紙相交部位,棕刷刷平之后攤在桌面晾干。用單宣裁3厘米左右直條,在拷貝箱上將畫心斷裂、折痕部位加固。卷起約5天后,打開檢查。如有新折痕縫隙,繼續(xù)貼直條加固。對于緊挨的縫隙,兩條直條可以稍有重疊,以免產生新縫隙。待直條加固結束、畫心基本穩(wěn)定,則噴水濕潤畫心,棕刷排平整之后,用排筆將畫心四周上糨糊水上墻掙平。下墻方裁畫心、鑲嵌為對聯(lián)品式之后上紅星單宣(2015年生產)覆褙紙上墻掙平。大約經過7個月時間,待紙張在墻上充分陰干后,用竹啟子將其小心揭下墻,背面均勻打上川蠟,砑磨數(shù)遍,剔邊,安裝天地桿。經過保護修復之后,對聯(lián)恢復了本來面貌,在正視的條件下肉眼觀察修補部位與原畫心的光澤和顏色基本統(tǒng)一,用光澤度儀和色差儀檢測的結果也基本統(tǒng)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肉眼與直射光呈一定角度進行側向觀察時,修補部位與原畫心的反光效果略有不同。究其原因,應該為現(xiàn)代蠟箋紙工藝與古代蠟箋紙工藝的差異性,導致蠟顆粒在紙面上分布情況不同,產生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效果不同?,F(xiàn)代的蠟箋紙多數(shù)為化學法涂蠟,顆粒在紙上分布較薄且稀疏,對于入射光產生的漫反射效果較強。而古代的蠟箋紙為人工反復施蠟,顆粒分布較厚且密實,對于入射光產生的鏡面反射效果較強。保護修復文物后,在欣喜于再現(xiàn)清代晚期的書法以及為紙張制作工藝提供豐富實物信息的同時,也應看到現(xiàn)行手工藝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期待在今后不斷實踐中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為更好地保護修復文物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四川省豐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豐都縣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8]郭文林,張小巍,張旭光.清宮蠟箋紙的研究與復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