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充分激發(fā)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巧妙融入生活化內(nèi)容,深化學生的語文認知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華特所提出的。語文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巧妙地將生活化內(nèi)容融入到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拓展語文課堂的空間,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學習《祝?!愤@篇課文之后,老師可向?qū)W生講解,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祥林嫂”——一位因發(fā)生車禍二失去兒子的年輕婦女。這位婦女也被稱之為是“新時代的祥林嫂”。這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提示紛紛展開了討論:1.教材中的祥林嫂如果沒有失去第一個丈夫,又將發(fā)生怎樣的結局?2.如果祥林嫂逃到一個非常遠的地方,婆家的人又找不到她,將出現(xiàn)怎樣的結局?3.如果祥林嫂沒有一個非常嚴厲的婆婆,是否能夠避免悲慘的命運呢?4.如果祥林嫂的第二個丈夫并沒有死在傷寒上,且兒子也沒有被狼吃掉,這樣祥林嫂是否就會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呢?5.如果那個打著“吃素,不殺生”的“善女人”柳媽不給她講“大道理”,她是否能夠避免餓死、窮死和凍死的命運呢?6.如果年輕婦女的兒子沒有因車禍死亡又將會過上怎么樣的生活。同時,在經(jīng)過了一番唇槍舌劍之后,師生之間共同形成了共同的認識。這樣一位年輕婦女的悲劇情況是現(xiàn)代社會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偶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祥林嫂的悲劇也是封建社會在發(fā)展中的必然的產(chǎn)物。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老師便可以指導學生深入研究“舊中國婦女形象的嬗變”。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便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發(fā)生碰撞,并在相互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這樣通過將語文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能夠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
在當前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其字、詞、句占據(jù)的比重偏低,教學目標更側重于學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關懷方面,這樣能夠讓學生真正從語文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避免受到社會中假惡丑的影響。然而,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這個教學目標,便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融入到濃厚的生活化教學氛圍中,準確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夠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例如,在戴望舒的經(jīng)典詩歌《雨巷》這篇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所描述的丁香姑娘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和隱喻色彩,所以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這首詩歌的過程中都難以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形象。因此,老師可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進行預習,先了解戴望舒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然后,老師再播放《雨巷》這首詩歌的經(jīng)典錄音,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情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時,老師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想象自己在雨天進入胡同及小巷時的感受。學生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有的莫名的感到哀傷,有的甚至感覺到黯然銷魂。這樣當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充分得到激發(fā)之后,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體會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丁香姑娘形象的認識。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中的知識點是調(diào)劑學生生活,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途徑。因此,老師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時,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設計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有效延伸語文課堂,引導學生的情感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構建生活化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角色扮演,將文本的內(nèi)容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以便學生在形象的表演過程中能夠?qū)ξ谋镜那楦挟a(chǎn)生共鳴。然后,老師再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廉頗,是否能夠在聽到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論之后,是否會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負荊請罪呢?假如因自己犯下了錯誤而傷害了親戚朋友之后,是否能夠鼓足勇氣去彌補呢?通過從這個角度分析,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廉頗、藺相如的思想與情感,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達到增強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總之,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時,老師需積極尋找生活與語文教材之間的結合點,讓語文課程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活水之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甘肅通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