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首次編排了習作單元。針對這一全新的單元設(shè)置,教師要在施教前深入鉆研教材,牢牢把握該單元的獨特體例,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視角:圍繞習作主題,依托閱讀教學,滲透觀察事物的要訣;布置觀察任務(wù),指導(dǎo)學生積累習作素材;融合例文與習作,發(fā)揮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學科知識,巧設(shè)習作訓(xùn)練,突出重點,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關(guān)鍵詞】習作單元;觀察;習作指導(dǎo);學科整合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首次編排了習作單元。針對這一全新的單元設(shè)置,教師要在施教前深入鉆研教材,以教材為本,牢牢把握該單元的獨特體例,并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視角,從整體上把握習作要求,指導(dǎo)積累素材,整合例文與習作,突出重點,實施精準教學,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觀察”,旨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引導(dǎo)學生體會細致觀察帶來的收獲,學習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一目標是符合年段特點的。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觀察是習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如何將觀察的收獲有序地記錄下來,這是教師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要落實的重點。
一、依托閱讀教學,滲透觀察要訣
習作單元的重點,一是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二是體會細致觀察帶來的收獲。教師要整體把握本單元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的教學重點,讓學生“一課一得”。
習作單元與普通單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從習作的角度去展開教學。相對于其他指向閱讀的課文教學,該單元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和借鑒習作的方法,以供獨立習作時模仿。
以《搭船的鳥》為例。課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教學重點,翠鳥的外形和它捕魚的動作都是作者通過眼睛觀察到的,觀察和看的區(qū)別就在于觀察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而且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比如翠鳥的外形,作者主要觀察了它的羽毛和嘴,通過細致觀察,突出了翠鳥羽毛的顏色美麗。寫翠鳥的紅色長嘴,是因為接下來要描寫翠鳥捕魚的場景。在這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引導(dǎo)學生圈畫出表示翠鳥捕魚動作的詞“沖、飛、銜、站、吞”,通過品讀這一系列動詞了解作者觀察的細致、刻畫的精準。
二、布置觀察任務(wù),積累習作素材
觀察必須在實踐中進行。根據(jù)本單元習作要求,教師要指導(dǎo)學生進行有意觀察,積累習作素材。不管是在課前還是課后,教師布置觀察任務(wù)時必須提醒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也可以觀察事物的多個方面。以《金色的草地》為例,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作者的觀察發(fā)現(xiàn)完成觀察記錄表。
有個學生觀察并記錄了含羞草的變化過程。在單元習作中,他就選取含羞草為習作對象。其中一段他是這樣描寫的:“含羞草是十分有趣的植物。它的葉子細細的,窄窄的,一片大葉子分裂成好多對稱的小葉子,像一片片羽毛。我好奇地去摸摸它的葉子,當我的手一碰上它的葉子,它就像嚇壞的孩子一樣收攏了葉子,那些‘小羽毛都閉得緊緊的,不一會兒,連它的莖都耷拉下來了,垂頭喪氣的?!毙∽髡叩拿鑼懡柚擞涗泦危辛思氈碌挠^察才有了習作的素材,沒東西可寫和不知從何下筆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例文教學,發(fā)揮范文作用
習作例文首次出現(xiàn)在教材中,其教學重點放在指導(dǎo)學生從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教師無須在內(nèi)容理解和情感體會上多花時間。教學中,教師不用在字詞方面做過多的講解,也要避免把習作例文當作略讀課文來教,要結(jié)合習作目標指導(dǎo)學生自讀、自學,借助課后題了解作者的觀察所得。如學習《我家的小狗》時,圍繞小狗的淘氣可愛交流作者的觀察所得,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時,通過填寫課后的表格,梳理作者的觀察方式,在閱讀交流中進一步了解可以運用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不同方面。
許多教師習慣在教學習作例文之后再集中指導(dǎo)習作,這樣容易讓學生對習作產(chǎn)生畏難情緒。習作指導(dǎo)應(yīng)與習作例文教學同步穿插。習作例文既可以是習作的范文,也可以是評改的范例,不僅是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的范本,還是學習表達的“扶手”。比如描寫楊梅的大小,作者采用了作比較的方式,讓人備感真實。在描寫味道時,作者是這樣說的:“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樣細膩而柔軟。”“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對這樣的描述進行細致觀察,再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習作就會變得十分生動。
四、整合學科知識,巧設(shè)習作訓(xùn)練
在教學本單元內(nèi)容時,學生正在學習科學的“植物”“動物”單元??茖W課上,教師會教學生觀察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變化,尋訪小動物,認識蝸牛、螞蟻、金魚,這些內(nèi)容正好與本單元主題切合。學科教師之間應(yīng)共同備課,互相協(xié)助。學生在科學課上所做的觀察記錄也可成為習作課中所需的素材。比如觀察蝸牛的外形結(jié)構(gòu),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等。在多角度觀察和多種感官的參與體會下,學生寫起作文來駕輕就熟。如有的學生是這樣描寫蝸牛外形特點的:“下過一場小雨,我在學校的花壇里發(fā)現(xiàn)了一只蝸牛。我彎下腰仔細一看,它的殼是枯黃的,有一圈圈螺旋紋,殼上還有許多小小的斑點。蝸牛有兩對觸角,一對長在頭頂上,就像接收信號的天線,另一對長在嘴巴邊上,很像它的小胡須。我用手輕輕一碰它的觸角,它就敏捷地把腦袋縮進殼里去了,老半天也不探出頭來?!庇械膶W生是這樣描寫蝸牛的爬行特點的:“中午,我把蝸牛放出來散步。它慢慢悠悠地沿著桌角挪動,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它是在‘走呢!忽然,我發(fā)現(xiàn)蝸牛爬過的地方竟然留下了白色的黏液,摸上去黏糊糊的,有點兒像鼻涕,怪惡心的。這是蝸牛的口水還是大便呢?我問了科學老師才知道,原來這是由蝸牛的腹足分泌出來的液體,是為了避免腹足肌肉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受傷。哦,原來這惡心的黏液竟然是蝸牛腹足的保護液呀,這真是太有趣了!”
對于處于習作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來說,習作任務(wù)不能太空泛、太抽象。教師要在學生生活中尋求素材,在學科整合中提煉素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從而達到自主寫作、自由表達的目的。
(浙江省常山縣城東小學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