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教學設計的起點,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科學依據,此外,教學背景分析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背景分析主要基于學生、課程標準、教材進行深入探究,筆者將介紹教學背景分析的內容,并依據“電場強度”這一節(jié)課展開教學背景分析。
關鍵詞: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前必要的步驟,決定著教學結果和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學設計這個大流程是由很多小的環(huán)節(jié)結合而成,其中,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和基礎,是聯系學生、教師和學習內容的橋梁。教師只有對教學背景進行了準確的分析,并選取正確的教學策略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水平,最終達到學生與教師共同進步的結果。
一、 教學背景分析的組成
(一) 課程標準分析
課程標準注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凝練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對應不同的層面學生應達到的一系列的目標水平,是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通過分析課標,可以了解學生應該達到的標準,進而確定可測量的教學目標。
(二) 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分析主要分析教材的設置、內容呈現的順序及本節(jié)課的內容在某個范圍內的地位和價值。學習內容決定了教師應該教什么和學生應該學什么,是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了解重點的難點,合理地安排針對性教學。
(三)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針對學生個體的分析,其中包括對學生已有水平的分析、學生學習特點的分析和學生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即學習需要的分析。通過學情分析,我們可以大體上得到學生的平均水平和相似的特點,基于學生自身的情況,制定可觀測可實現的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向目標方向發(fā)展。
二、 教學背景分析
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標準凝練了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將初中物理課標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擴展凝練為: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新課標基于學生理解的層次,逐步讓學生具備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的觀念。
(一)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版)分析
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對電場強度的要求是:
1. 知道電場是一種物質;
2. 了解電場強度,體會用物理量之比定義新物理量的方法;
3. 會用電場線描述電場。
(二) 教材分析
所用教科書為2004年5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選修31,共有三章,分別為“靜電場”“恒定電流”和“磁場”。
1. 本節(jié)內容在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電場強度”為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一章“靜電場”的第二節(jié),是對已經學習的庫侖定律的延伸,同時也為今后與電勢有關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教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此外,電學是物理學科中的重要組成之一,學習有關電學的知識對以后的學習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2.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由電場、電場強度、點電荷的電場、電場強度的疊加、電場線和勻強電場,教材內容的組成和呈現順序如圖1。
圖1 教學內容的組成和呈現順序
(三) 學情分析
1. 素養(yǎng)水平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庫侖定律的定義式,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通過建構簡單的物理模型分析、解決簡單的有關電荷受力的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建立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體系。
(1)學生已有水平:
①知識:知道電荷的定義及庫侖定律的表達式,了解矢量疊加原理;
②能力:可以建構簡單的運動模型,有描述物理現象,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樂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具有關心社會發(fā)展的意識。
(2)高中課標要求
①知識:了解電場的實質,知道矢量疊加的計算方法;
②能力:建構電場線的模型,能用電場線描述電場,能用矢量疊加方法計算電場強度;
③情感:樂于探究生活中的電現象,認識電場的本質,體會比值定義法的方法。
(3)學習需要
①知識:一般的運動的概念、特點→平拋運動的概念、特點;
②能力:建構簡單的模型、分析簡單問題→建構電場線的模型,會計算空間一點的電場強度;
③情感:由樂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探究電荷受力情況,體會科學方法的應用。
2. 學習障礙分析
由學習進階的分析可以知道,學生還沒有了解電荷間相互作用及庫侖定律的本質以及有關矢量疊加的計算方法,抽象思維發(fā)展的不夠全面,而本節(jié)課的內容多數建立在模型的分析之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學生不能準確計算多種情況下的電場強度的問題,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幾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方法,并能通過建構模型的方法解決較復雜的物理問題。
3. 學習風格分析
高中學生更容易通過歸納法、演示實驗、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歸納法講解知識點,并注意知識的拓展,通過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讓小組進行交流探討,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學。
三、 總結
教學背景分析主要是對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其重點是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要做到理解、透徹、細化;對學生的分析要做到全面、深入、具體;對課標的分析要做到清晰、凝練。
通過教學背景分析,教師可以大概掌握教學的總體布局,有利于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教學的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效率,更快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健智,蔣國.《電場強度的描述》教學設計[J].湖南中學物理,2018:65-70.
[2]華彬昌.驗證機械能守恒的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參考,2017:51-52.
[3]趙志成.培養(yǎng)高中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研究[J].揚州大學,2018:113.
作者簡介:
王欣羽,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