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莉
摘要:《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是對古書文例的專門研究和整理,為訓詁研究留下了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結合《春秋左傳注》、《四書章句集注》等古籍對其文例進行舉例研究和闡述。
關鍵詞:訓詁學;《古書疑義舉例五種》;舉例研究
在閱讀古籍時常有遇到用現(xiàn)代漢語讀不通的情況,或者研讀時我們習以為然地以現(xiàn)代的語言規(guī)則套用于古文之上,這往往造成對古文的誤讀,甚至我們依據(jù)現(xiàn)在的理解去擅自更改古文。須知古文有其一定文例,它們對我們現(xiàn)用的語言而言可能是一些特殊用例,但它們在古代其實多是常用文例。清代的《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便是對古代文例的專門研究和整理。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一書包括五部分,主要是以清代訓詁學大師俞樾遍覽古籍后所整理出來的訓詁筆記——《古書疑義舉例》為基礎,其余四種皆是由此延伸開來的增補和校錄,故本文主要研究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部分。俞氏于書中共列舉了八十八種文例,內容包括文法、修辭等,本文就其中部分文例結合《春秋左傳注》、《四書章句集注》等古籍進行舉例研究和闡述。
一、上下文異字同義例
“古書有上下文異字而同義者”[1],這是俞書所舉的第一種文例,據(jù)俞氏所舉例子,可發(fā)現(xiàn)該文例同義的“異字”也有其一定的適用條件,大體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雖異字而形相近者。如書中的“士”與“仕”一例,二字除形似外,還有假借關系,故二字同義。另有“觀”與“驩”亦是如此。此外,二字在形近的基礎上還有古今字、異形同字等關系,如“道”與“首”、“位”與“立”等。二、雖異字而音同者。如“厚”與“后”、“洽”與“給”之例,如俞氏所言“古字同聲而通用也”[2]。
根據(jù)俞氏所言和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并非所有具有上下文中兩個字不同但同義的情況便可直接歸屬入此種文例,如《說文解字弟十五上》:“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中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3]該句中,“飾”與“偽”同義,“別”與“異”同義,但這兩組字與字之間除義之外并無關系,因此筆者認為它們不能列入俞氏所謂的“上下文異字同義例”,而僅是同義連用關系。
二、倒序例
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提出了“倒序例”和“倒句例”兩種非常相似的文例,但筆者經(jīng)研讀后發(fā)現(xiàn)兩者雖相似但亦有不同之處,依據(jù)俞氏所舉例子可看出,“倒句例”如其名是發(fā)生在主要以句子為結構單位的語言現(xiàn)象,發(fā)生次序顛倒問題的是兩個句子或分句,而“倒序例”則主要是應用于句內的字詞單位的文辭條例。
《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母唯其疾之憂?!盵4]此例之“唯其疾之憂”句中的“其疾”與“憂”兩者語序顛倒,現(xiàn)若順讀之以現(xiàn)代漢語翻譯則文意不通,若將其語序還原為“父母唯憂其疾”,則此句文意如朱熹所言“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盵5]。故該例屬于俞氏所謂的“倒序例”。但同時我們應明確一點,所謂的“倒序”是在現(xiàn)今讀者看來為倒,而在古人的文法里其實是一種語言運用的自然現(xiàn)象。另如《詩經(jīng)·齊風·南山》的“娶妻如之何”[6]一句亦屬于此文例。這樣的句子放在我們現(xiàn)代來說屬于特殊句式,但于古人卻是常態(tài),因此我們閱讀古籍時不能隨意以今律古。
三、參互見義例
“參互見義例”指古人之文中有文辭相對,而語意相稱的條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句中的“煙”和“月”。另,若用于行文中,則如《左傳·桓公十三年》:(傳)“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騷之役,將自用也,必小羅?!盵7]此處鄧曼對莫敖為人進行評價,認為其人“將自用”但并無具體說明,而后文中對莫敖的描寫則與此呼應,“莫敖使徇于師曰,諫者有刑!”[8]一處以莫敖在軍隊中下令拒諫一事體現(xiàn)其為人剛愎自用,以證鄧言,前后兩處參互以見義。
四、錯綜成文例
“古人之文,有錯綜其辭以見文法之變者”[9],可見該文例是為使文辭豐富多彩,避免行文單調,“通常,上下文在形式上是互文見義,在含義上互相補充,而實質上是在形式上對構成互文的文字進行了錯綜?!盵10]《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11]“以‘親言‘既睦,‘平章言‘昭明,‘協(xié)和言‘時雍”,“睦”為“親”之變文,“明”為“章”之變文,“和”為“章”之變文,辭語皆各相對,各句在內容上亦均表協(xié)和之義,文意相通。
五、兩義傳疑而并存例
此文例主要指在一篇古文中對同一事件保存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或事實。這主要是出于某些因素的不確定性而保留其已知要素?!蹲髠鳌せ腹辍罚骸拔迥甏赫拢仔?,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盵12]此句對陳侯的確切死期保留了兩種日期:“甲戌”、“己丑”,而且兩日期之間相距十六日,因對兩種日期存疑故并存而書。“《公羊傳》云:‘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尸)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豆攘簜鳌吩疲骸洞呵铩分x,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13]
六、上下文變換虛字例
此文例一般是于句子間為了避免語言用字單一而以同義的虛字取代之。《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盵14]該文中“乃命羲和”、“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四個句子的句式一致,賓語俱是人物,“乃命”、“分命”和“申命”三者為同義關系,其中“分”、“申”兩虛字為虛字“乃”的變文。
七、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文沒于前而見于后例
古人記事時詳略有當,有時并不完全按事件順序記錄,因此出現(xiàn)了前后文內容信息的不對等,但正因其不對等而顯得前后文意響應,從形式結構上來說亦顯得言簡意賅又五臟俱全?!蹲髠鳌せ腹辍罚海▊鳎笆?,春,楚屈瑕代羅,斗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遂見楚子曰:‘必濟師!,楚子辭焉,入告夫人鄧曼?!盵15]該文段中,前文具體描述了斗伯比跟身邊士兵講述其對莫敖此人的看法,而下文描寫斗伯比進言楚子時卻僅一言,此處應是略去了斗伯比給楚武王建言的原因,即他對于莫敖的觀察及其看法。因前文已有詳細闡述在前,因此后文雖略去部分內容不講,但讀者憑上下文語境即可理解文意,此即“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與之相反的則是“文沒于前而見于后例”,如《左傳·桓公五年》:(傳)“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盵16]單看上文“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币痪?,初讀至“陳侯鮑卒”時卻不知為何后面接著來一句“再赴也”,文意跳躍。而下文則恰好是對“再赴”的具體事例進行解釋,因此上文之“再赴也”雖僅寥寥數(shù)詞即語止,但又于下文再見其確切意,故全文便語意明了。
八、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
此二文例與“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文沒于前而見于后例”大同小異,分別之處在此二者主要是在于具體字詞或某個句法成分、句子結構成分的省略上?!蹲髠鳌る[公元年》:(傳)“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邾子克也?!盵17]克是邾子的名字,“邾子克也”為省略句,楊伯峻注云“全句應作‘儀父,邾子克也,儀父為主語”[18]。因上文已提及“邾儀父”這一稱謂,故下文直接省略,故為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即是與此文例相反,限于篇幅便不再多加舉例言說。
九、美惡同辭例
古文中存在一詞兼有美惡兩種詞義的語言現(xiàn)象,最早指出該種現(xiàn)象的是東晉郭璞,而俞氏則在《古書疑義舉例》中為其專列文例。雖有學者指出俞氏在美惡同辭例中所舉例子有問題,認為“‘委蛇、‘豈弟之類都是中性詞,本身無所謂美、惡”[19],但這并不影響美惡同辭作為一種文例的存在,因此本文暫不討論俞氏舉例之是非,而繼續(xù)探討該文例。美惡不嫌同辭者,如“逆”:“逆,迎受王命者?!吨芏Y·天官·宰夫》‘萬民之逆,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云。”[20]“逆命,拒違君命也?!秶Z·晉語二》‘是以遂于逆命,韋昭注。”[21]可見,“逆”一詞具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義,屬于美惡同辭例。
十、語詞復用例
據(jù)《古書疑義舉例》中“尚猶”、“則斯”等所舉之例,可見“語詞復用例”是指同義的助語詞的復用,而不存在于實詞的同義連用現(xiàn)象中。如《荊軻刺秦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于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盵22]該文段中,“乃遂”即是語詞復用,“乃”即是“遂”,兩者均為助詞。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集前代賢人之智,所歸納之古文文例遠不止于此,本文對其的探究只是略談偶得。但閱讀古籍時我們只有熟悉其文例,才不致讀而仍昧或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2][9]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5]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王秀梅譯注.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6.
[7][8][15]楊伯峻編著.左秋左傳注(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136-137.
[10]廖榮娟.《古書疑義舉例》文例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6.
[11][14]王世舜,王翠葉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2][13][16]楊伯峻編著.左秋左傳注(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104.
[17][18]楊伯峻編著.左秋左傳注(一).北京:中華書局,1981:9.
[19]葉斌.《古書疑義舉例》的現(xiàn)代語言學解讀舉例 [A].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 ni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世界漢語修辭學會The Chinese Rhetoric Society of the World(CRSW).2011年北京大學國際語言傳播學前沿論壇論文集[C].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世界漢語修辭學會The Chinese Rhetoric Society of the World (CRSW):全球修辭學會,2011.
[20][21]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2]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注.戰(zhàn)國策:燕策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