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穎 張璐璐
摘 要: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長期工作,關于學生資助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但是資助結果與立德樹人的資助目的時有背離,而志愿服務活動所培養(yǎng)的能力與學生資助工作所需要達到的目的相契合,對資助育人、立德樹人具有一定意義。因此對于學生資助體系與志愿服務融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志愿服務;融合
一、目前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已趨于完善,已經形成了“獎、貸、助、補、減”相結合的資助方式,同時設置勤工儉學崗位、校友捐助和社會基金等資助方式,保障了對困難學生經濟資助的落實。但是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經濟水平發(fā)展不同,但是資助政策又要覆蓋全面,所以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的角度來看,沒有絕對的貧困,只有相對的貧困,因此規(guī)定的評選困難學生的條件并不能成為評選貧困的絕對標準。加之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性,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部分資助結果與資助目的偏離的現(xiàn)象。
比如部分高校貧困生界定簡單,認定標準模糊,真正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自卑或者過強的自尊心等原因不愿參加困難生的認定,部分經濟富裕的學生利用關系便利獲取相關證明材料獲得認證;側重物質資助,忽視精神資助,使部分獲得經濟資助的困難生滋生出不勞而獲的心理,甚至一些受資助學生借此進行攀比,貪圖享受,沒有真正認識到資助的意義,缺乏社會責任意識。這些情況都是制度所不能控制的范圍,并與資助目的相違背。
二、志愿服務與學生資助融合的可行性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奉獻意識。志愿服務是指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經歷所做出的服務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和組織性等特征。
奉獻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過參與各類公益活動,高校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例如幫貧幫困、扶助弱勢群體)等,不僅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同時也能夠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
志愿服務相對于勤工助學,在時間上靈活性較強,實踐種類多,范圍廣,不受具體條件的限制,集體性強,能夠照顧到一些性格較為孤僻、內向的貧困學生,并益于提高社會實踐能力,融入社會的代入感較強。
三、學生資助與志愿服務相融合的意義
每一個學生都是國家的未來,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條件成為更加優(yōu)秀和完整的人,更是一個國家之幸。對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經濟資助歸根結底的目的還是育人。因此,無論有多少種資助種類、通過怎樣的資助方式,最終的落腳點都要回歸學生本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終歸要自己成長,對于學生的成長學生真正需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人格。
由于志愿服務獨有的奉獻性服務性質,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學生“不受無功之祿”的自尊心和“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增加真正困難學生的受資助率,引導學生樹立對“資助”與“被資助”的正確認識。
在學生時期,由于家庭的經濟條件困難而接受國家的資助政策無可厚非,但是難免會有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生性敏感、在意他人目光和看法,寧愿自己忍耐,也不愿提出資助申請。即使是通過自己勞動獲得報酬的勤工助學崗位,也會有部分學生由于自卑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敢或不愿申請。雖然可能有這種情況的學生只在少數(shù),但是越是有這種心理的學生越需要及時被關注,需要及時引導他們正視自己,給予他們確認自身存在價值的機會。
如果將學生資助與幾乎等同于無償奉獻的志愿服務相結合,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給予學生付出勞動、回報所得的機會。在參與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自然而然的就能不斷的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繼而才能不斷地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健全,在提升自身的同時也達到了資助的目的。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在需要外界幫助時都會主動爭取,但這并不意味著由于敏感和自卑的學生就不需要被關注,一些無聲的需求并不是不存在。作為引導學生的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校,不能夠被動的等待學生提出需求時再想辦法解決,而要主動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生可能會需要什么,將工作做得完善。亡羊補牢雖難得,但未雨綢繆更可貴、更有意義。
根據(jù)每年的工作經歷來看,在不少受到資助的困難學生中,都會有“我困難,我應得”、“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心理,甚至一些困難學生將這筆“額外之財”當作與其他經濟條件富裕同學攀比的資本。作為高校學生,確實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階段,很多學生心理上自然不成熟。但是一旦這種心理成為常態(tài),不加以正確引導,難免不會生成“我貧困、我光榮”的心態(tài),將自己的“苦難”當作是自己的“優(yōu)越感”。國家的資助政策雖然是無償?shù)?,但是將經濟資助作為學生資助的終點也有悖于資助育人的目的,對學生整個成長所需要的資金也只是杯水車薪,只能緩一時之急。若將資助政策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將志愿服務時長作為評定困難學生的參考標準之一,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調動有此心態(tài)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在實踐中、在奉獻中使其正確認識到被資助的意義。
四、學生資助與志愿服務融合的現(xiàn)狀與策略
目前將學生資助與志愿服務相融合的觀點已經出現(xiàn),但是真正將這兩部分相結合成熟運用到實踐當中的案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少。因此,應該注重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也只有如此,才能在不斷的實踐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高校在根據(jù)認定困難生的基礎上,可以將本人的志愿服務時長作為參考標準之一。首先,各班級班主任和輔導員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不是走形式、走過場去刻意執(zhí)行評定標準,而是多與學生、班委進行溝通交流,多實際考察,切實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困難學生的評定。然后學院和學校在經過公示等環(huán)節(jié)后將確定的名單記錄在檔,分別與校、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相連結,在共享信息的同時要注意困難學生隱私的維護。當有志愿活動時,在困難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優(yōu)先考慮困難學生,給予他們證明自己、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機會。
由于個人情況的多樣性,雖不能將此作為決定性的條件,但是在遇到同等評定條件的情況下,志愿服務時長多者可優(yōu)先考慮。在此過程中要避免有益的舉措因為刻意執(zhí)行而適得其反。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進一步加強學生工作》中提出要切實發(fā)揮學生資助育人功效。他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任務。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如何能夠使資助款項落實到位,如何更好實現(xiàn)資助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
資助途徑千萬條,立德樹人第一條。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重視經濟資助的同時應注重精神培養(yǎng),在資助體系中融入社會志愿服務提高資助育人功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各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融合策略加快高校學生資助與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由于各種家庭情況的復雜性,對于每個學生的困難程度認定有一定的難度,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始終都不能夠達到絕對的公平。但是不能夠達到絕對的公平并不意味著要任由不公平的肆意存在,而是要根據(jù)出現(xiàn)的問題結合已有的情況不斷地完善資助體系。資助這只“大鵬”的骨架已經建成,但是如何讓這只“大鵬”承載更多的困難學生展翅高飛,就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使其骨架羽翼豐滿。每一個方式都有其相對應的結果,結果好壞一切都未可知,但是如果不去付諸行動,就永遠停滯不前。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N].人民日報,2018-3-1(13).
[2] 管春峰,黃園,杜宗棠.淺析資助工作與志愿服務融合發(fā)展的意義及策略[J].科學中國人,2016.
[3] 馬浩.社會志愿服務對受資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影響的實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7.
[4] 毛聰聰,郎瑯.高校志愿活動與貧困生教育融合模式實踐——以某高校貧困學子“心公益”服務隊建設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
[5] 孟亞平,志愿服務視域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研究[J].機械職業(yè)教育,2016.
基金項目:海南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項目“高校學生資助與志愿服務融合研究”(項目編號:Hdfdy201835)。
作者簡介:黃良穎(1981.06- ),男,海南文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張璐璐(1995.05-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