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命門、元神腦神、識神心神關系再探討(三)識神心神

2019-05-14 09:23:32
關鍵詞:心主神明血脈

賈 耿

(內(nèi)蒙古包頭市青山區(qū)振華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30)

(上接第8期)

神有元神、識神、腦神、心神之分,腦髓有腦芯、大腦之分。大腦調(diào)控著軀體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體現(xiàn)著識神的主宰作用,稱之為神明之心,這個“心”只是大腦的代稱。心主血脈而舍神,所以神明之心隸屬于血脈之心,兩心息息相通,體陰用陽,藏象一體,總稱為心,但這個心只是醫(yī)學與哲學的產(chǎn)物。位于腦髓中心的腦芯才是本原本義本體的心,是人體的“真心”“真主”,故曰“心主”,與血脈之心和神明之心相比,故曰“小心”。

1 心

心,主要有三個基本釋義,一是指心臟,《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是醫(yī)學上一個解剖器官的名稱,稱之為血脈之心;二是指具有思維意識的器官,《孟子·告子》:“心之官則思”,是大腦的代稱,是哲學上的名詞,稱之為神明之心;三是指物體的中央、中間、中心部位,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蔽矬w的中心部分稱之為心,這卻是心的本義,非醫(yī)學非哲學,是本來的心,稱之為“本心”。

《周易·復卦》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薄疤斓刂摹睉侵柑斓氐闹行暮秃诵?,及或主宰天地萬物化生的根源就是心。

道法自然。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和核心,在太陽系中,太陽一陽獨大并是太陽系的根,根就是一,所以太陽可稱之為太一。太一周圍的九大行星在其引力的主導作用下呈同心圓圍繞其旋轉(zhuǎn)循環(huán)運動,而太一則是這個同心圓的中心和核心,是太陽系同心圓運轉(zhuǎn)的動源和主宰,是太陽系最本底的存在,所以太一就是太陽系這個天地本體的“心”,可稱之為“天地之心”或“天心”(見圖1)。天人一理,所以心應具有中心、核心和根本的含義及主宰的本能,這應是心最基本的概念。

圖1 太陽=太一=天地之心=天心=同心圓的心=中心=核心=根本=主宰=心

心臟的基本中樞是在延髓,顯然,血脈之心不是人體的根本和核心,就不是人體的“本心”;神明之心大腦受腦芯元神的潛在制約,所以神明之心也不是人體的核心和本心;機體內(nèi)外所有的感覺信息都要集中反饋到腦心腦芯,經(jīng)過腦芯腦心的整合分析后才能夠引發(fā)出全身的指揮控制信息,所以腦芯才是人體最根本、最核心的指揮控制中心,它是腦中之腦、腦中之核心,具有樞紐和心主的功能,是本來的心、真正的心、真正的主,是“本心”“真心”“真主”,故曰“心主”,與血脈之心和神明之心相比,故又曰“小心”(最后專述)。

芯,物體的中心部分稱之為芯,丘腦位于腦髓的中心,是為腦心,是狹義的芯。芯,本義是草木的中間部分稱之為芯,如燈心草莖中間的髓稱之為芯,所以位于腦髓中間的丘腦及其屬下的腦干(中腦、橋腦、延髓)可合稱為腦芯,是廣義的芯(見圖2),這個芯無疑是人體的最高中樞。

圖2 腦心腦芯

圖3 心的內(nèi)涵

2 神明之心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毙闹詾椤熬髦佟笔且驗槠洹吧衩鞒鲅伞?,但“神明出焉”應為聰明智慧出焉,“明”是外顯外露的意思,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如《淮南子·精神訓》:“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藏于內(nèi)者為神機,顯于外者為神明”[3],所以這個心只是個主宰軀體外象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的君主之官?!盾髯印そ獗巍吩唬骸靶恼撸沃?,而神明之主也?!毖砸员沃?,這個心只是一個形體視聽言行智慧神明出焉的君主之官,是神明之心。劉永明指出:神明,在《黃庭經(jīng)》中均是精神之意,乃后天之神[4],這是大腦“任物”和“處物”的功能,謂之“心”。

《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倍?、意識、思維與聰明智慧一樣只能主宰形體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它是主宰不了五臟生理活動的,如心主血脈、肝主疏泄、肺主氣、脾主運化、腎主水的生理功能都不可能為精神意識和聰明智慧所主宰,實際上心也沒有主宰五臟生理功能的作用。《靈樞·口問》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币矁H僅是指悲哀憂愁等精神情緒之心理活動對五臟生理的不良影響而已。張景岳《類經(jīng)·疾病類》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也還僅僅是憂、思、怒、恐等心理情緒對五臟的影響而已。即此三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都并非是五臟自主生理功能的主導者,所以“精神之所舍”不能成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依據(jù)。而且這個“精神”也不可能是元精與元神的合稱,應是現(xiàn)代詞匯的精神、意識、思維之單一詞義,應與《難經(jīng)》的“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也”區(qū)別之,也可見《難經(jīng)》的“諸精神之所舍也”與《內(nèi)經(jīng)》“精神之所舍也”一字之別的意義。所以,《內(nèi)經(jīng)》的心很明確,它就是一個精神意識思維狹義之神主宰軀體視聽言行廣義之神的“君主之官”,即所謂的狹義和廣義之心理活動均為心神所主[5],這個心也僅僅是個大腦的代名詞,非血脈之心?!峨y經(jīng)》的命門也很明確,它就是一個“諸”元精、元氣、元神三元合一的先天之臟器,是主宰五臟六腑生理活動的“十二官之主”。

道教典籍《太乙金華宗旨》云:“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明確元神在上居于兩目兩眉之間腦髓中央腦芯所住的方寸丹田泥丸宮,是為腦神;而大腦的情緒行為、精神欲念、思維意識之識神則下歸于血脈之心,這是因為二者有直接的關系,一則是“心藏脈,脈舍神”,脈為神之居,“血脈和利,精神乃居”,心血是識神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和先決條件;二則是“聞驚而跳”,精神恍惚則血脈不利,精神活動對血脈之心有直接的影響,是基于脈為神之居的原因。血脈之心和神明之心兩心相融,藏象一體,總稱為“心”。而且心神異常的主要表現(xiàn)為癲狂、癡、癇、郁證、驚悸、健忘、不寐之識神等證候,這是大腦本身的病變。至于心神異常還可引起臟腑的功能紊亂,也只是心動(大腦)則五臟六腑皆搖的不良反應。

醫(yī)道同源。道教經(jīng)典《內(nèi)觀經(jīng)》對神明的定義是:“神托心存……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泵鞔_神明是依托心而存在的。神明是視聽言行知覺感悟之思維意識的心理活動,如此“由神以明”的過程也是對《內(nèi)經(jīng)》“心者……神明出焉”最好的詮釋?!秲?nèi)觀經(jīng)》接下說:“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心源也……照諸百節(jié),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笨偙娚裾撸褚?。太一(元精)帝君(元氣)為眾神之主,符合“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的陰陽變化之道。在泥丸元神的照映下產(chǎn)生了心識神和周身百神,使機體各器官、各組織具有生命機能。由于心神為眾神之一,又出于泥丸元神君照映所生,所以劉永明[6]認為心神地位當在腦神泥丸君之下,二者并存不悖。

《內(nèi)觀經(jīng)》接下又說:“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神明即識神,識神調(diào)控著視聽言行之形體運動的固安住止,由于“神托心存”“關其心也”,所以五官形體運動的固安住止是由心所控制的。心,《內(nèi)觀經(jīng)》接下說:“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苯褐苿印⒅茖б玻葱哪軌蚩刂莆骞傩误w的活動而不使其邪斜也,故而為一身形體之主。然而心神制導的是隨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的形體運動固安住止的心理活動,它無規(guī)律可言,所以“變化不測,故無定形”?!秲?nèi)觀經(jīng)》很明確,這個心具有主宰著視聽言行五官形體運動住止的功能,是“神托心存”心神一體的心。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精明,聰明智慧神明也;精神,意識思維神志也。頭傾偏側(cè)目深陷,精神將奪神明息。所以“精明之府”就是“神明之府”,頭就是大腦神明居住的地方。頭、腦內(nèi)外有別,“頭者精明之府”與“腦為元神之府”有別,精明與元神有別,腦府是深居于腦髓中央的泥丸宮,是腦芯元神君居住的府邸,為內(nèi)宮而主宰著內(nèi)臟的生理活動;頭府是位于頭顱之內(nèi)中央泥丸宮之外的四方四隅之宮,是大腦神明君居住的官邸,為外宮以“神明出焉”主宰軀體視聽言行之心理活動。

《靈樞·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幕為之慮,因慮而處物為之智?!比挝铮簱巍⒔邮苁挛锏囊馑?;處物:支配、處理事物的意思。即心接受軀體視聽言行外界感覺信息的反饋后(任物),顯然是經(jīng)過大腦“意、志、思、慮、智”的綜合分析后而支配處理(處物)一切外界事物的[7]。“處物為之智”是神志活動的最終結(jié)果,而大腦的識神活動是由心來表述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這個心只是大腦的代名詞。

潘毅[8]指出:元神無思無慮與生俱來是先天之神,主宰著五臟的生理活動,其調(diào)控心自主運動的功能正常,才能有“心藏脈,脈舍神”的活動,心才能有從“任物”到“處物”的精神意識思維之識神活動,所以元神調(diào)控五臟自主運動功能的正常才能有“心藏脈”“肺藏氣”“肝藏血”“脾藏營”“腎藏精”的生理活動,五臟神由之而產(chǎn)生,并在元神的統(tǒng)領下而各司其職,若元神失落就會六神無主。而識神有思有慮是后天之神,借助于元神之靈知以為用,為后天對客觀事物有所知、有所識,表現(xiàn)為由“任物”到“處物”的意識思維感應認知過程。我們觀點雷同。

識神主外而聰明智慧出焉,視聽言行杳然可見無規(guī)律可言,神明是也,心神也;元神主內(nèi)至幽至微,五臟生理活動杳然不可見有其固有的內(nèi)在機制和生物程序,神機是也,腦神也。如果心因“神明出焉”而為“君主之官”,也只能認為這個心只是一個具有主宰形體視聽言行的“形之君也”,是一個次高級主宰。

《孟子·告子》曰:“心之官則思”,這個心是指具有思維意識功能的大腦,是大腦的代名詞。所以“心想事成”不能說成是“腦想事成”“心理學”不能說成是“腦理學”“心情”不能說成是“腦情”,以及“費盡心思”“心平氣和”“心有靈犀”“獨具匠心”“驚心動魄”“心馳神往”“心情舒暢”,等等,皆說明這個心只是大腦的代稱,稱之為“神明之心”。

用心來代言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之活動,不僅見于中醫(yī)藏象學說,而且泛見于古代哲學、文學、藝術、文字、習俗等方面,都已將大腦的思維意識功能與“心”之符號相系,所以把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之活動稱之為“心理學”,沒有稱之為“腦理學”,由心理原因?qū)е碌能|體和精神癥狀則稱之為“心因性疾病”,沒有稱之為“腦因性疾病”,最終形成了以心代腦的實際局面[8]。可見,醫(yī)學與哲學、現(xiàn)代與古代的融合與共識。

3 血脈之心

《靈樞·本神》曰:“心藏脈,脈舍神?!崩顤|恒曰:“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笨梢姟靶牟厣瘛笔怯捎谛闹餮}而藏神,這個神顯然是后來之神?!鹅`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敝挥行闹餮}生理功能的正常,才能有后來之神的安居樂業(yè)。《荀子·解蔽》也曰:“心者,神之居也,而神明之主也。”先有心之舍,后有神來居,顯然心主血脈而為神明之主。

“心藏脈,脈舍神”與“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氣,氣舍魄”“脾藏營,營舍意”“腎藏精,精舍志”是同一個層次上的概念,所以“心藏神”之神與魄、魂、意、志一樣,只是五神志之一,它不能統(tǒng)領五臟。何況心與五臟是五行生克的關系,五行無常勝,且心血尚需腎精的滋養(yǎng),腎精虧則心血虛,且心火又被腎水所克,所以心主不了五臟六腑內(nèi)臟的事。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吧尽辈钜?,心血心火皆不能化生五臟六腑何以言生命之本?“神之變也”也只是指精神意識思維之識神的無規(guī)律變化而已,它與“神明出焉”是一個道理。元神有其固有規(guī)律和內(nèi)在機制而不存在變數(shù)。再參合《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生之本也”,而先天之精藏于命門所以命門為“生之本”,即此“生之本”可以推翻彼“生之本”。機體不可能有兩個“生之本”,命門元精化生的元氣元神對生命的作用是心血心氣無法比擬的。

明·趙獻可曰:“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庇捎谀X芯元神既潛在制約著大腦識神的心理活動,又調(diào)控著血脈之心的生理活動,所以心尚需命門腦芯元神的支持才能夠聰明智慧出焉。

否定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我們試以心主識神的觀點來看待心:胎兒降生后,大腦才開始有對外界感應認知的識神活動。識神有思有慮是大腦的后天認知活動,本屬大腦卻歸于心,這是由于心主血脈是大腦識神活動最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和先決條件,因為心血的盈虛量變能夠即刻影響到大腦的神明活動,如心血停運1~3 s即可影響到識神活動(眩暈),停運 5~10 s即可造成識神活動的喪失(暈厥),停運5~8 min即可造成大腦皮層的永久性損害(植物狀態(tài)),這是“心藏脈,脈舍神”的直接證據(jù),病根在心。而大腦中動脈破裂出血影響到其皮層支動脈下部分支血供缺如即可造成失語、失讀、失寫、失用、失認及體像障礙等識神活動的喪失(植物狀態(tài)),這是“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血脈不和,脈不舍神的直接證據(jù),病在脈上。心跳驟停搶救過來的植物人就是因大腦短暫的缺血對外界感應認知的識神活動完全喪失,而腦芯調(diào)控五臟生理活動的元神功能仍然存在,心血如此短暫的停運并沒有造成其它器官的明顯變化,而凸顯了“心藏脈,脈舍神”與大腦神明一體化的藏象關系,所以因缺血導致大腦局部壞死而識神活動喪失的植物狀態(tài)恰恰說明了“心藏脈,脈舍神”的功用。

耿世釗[9]認為“心主神明”之“主”是主持、操控的意思,不是執(zhí)行的意思,血脈之心操控著大腦的生命線,心脈稍有供血不足,就會使大腦功能紊亂,說明心脈是大腦的命脈,優(yōu)先保障大腦的血供,即“脈舍神”是心脈最突出的作用。所以馮前進[10]指出:良好的“心腦耦合”關系對于良好的思維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陳靜等[11]綜述近代中西醫(yī)對“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認識的爭論,認為心主血脈是大腦功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和先決條件,由此主張“心主神明”論。周美啟等[12]指出:心-腦-神志系統(tǒng)是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心主血脈是大腦神志最基本的物質(zhì)基礎,而大腦神志的病變又往往從心論治,只要是腦的問題,治心沒錯。周逸平[13]則依據(jù)其心主神明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提出了“心腦同病”“心腦同治”的論點。樸順天[14]提出了“心神為體,腦神為用”的觀點,認為“神明之體藏于心,神明之用發(fā)于腦”,體陰用陽,心主血脈是大腦神明活動的根本,二者是藏與象的關系。

4 血脈之心與神明之心合二為一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同為后天的心通過血脈與大腦識神息息相關,須臾不可分離,如此緊密的關系使血脈之心和大腦構成了一個心腦血管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由于心主血脈是大腦識神活動最重要最敏感的物質(zhì)基礎和先決條件,所以大腦的神明活動隸屬于血脈之心。

《說文》曰:“思,睿也。從心從囟”。囟是指大腦,即思維意識與心和大腦密切相關,是大腦的本能,但需心血的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故從心從囟,“心囟”并稱,心腦耦合體陰用陽藏象一體,先從心后從腦,心為本,腦為標,以心代腦,故心主神明也。

現(xiàn)代醫(yī)學把心和心理活動稱之為“雙心”,心臟病和心理情緒病常常相互影響、相互伴發(fā)、相互加重稱之為“雙心病”。心血的盈虛量變和心自主節(jié)律的異常變化可即刻影響到大腦的神明活動,所以心血虛的患者容易并發(fā)抑郁和焦慮等心理疾病。而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又可直接導致心脈的紊亂,如精神緊張(神明之心)則心跳加快(血脈之心)、脈率加快(心在體合脈)、血容量改變(心其充在血脈)、面色改變(心其華在面)、出汗(心在液為汗)、中風舌塞語澀(心開竅于舌)??梢娦睦碛绊懮恚膭樱ù竽X)對血脈之心的影響是最直接最突出的。但是生理決定心理,神明之心是以血脈之心為基礎的,脈為神之居,如此兩心相融、契合無間,心心相印形成了一個藏象整體,所以“心”有兩層含義,用以概括血脈之心和神明之心的生理病理[15]。這個“心”是醫(yī)學與哲學的產(chǎn)物。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肺主皮毛,心主脈。所以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只要是皮毛的問題,治肺沒錯;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這是臨床驗證的經(jīng)典。但是,“脈舍神”“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血、脈、神三位一體,所以只要是血脈的問題,如心血不足、脈不自律,也就必然要表現(xiàn)出大腦神志的問題,所以只要是腦的問題,治心沒錯。“心腦同病”“心腦同治”,這也是臨床驗證的經(jīng)典。

“心藏脈,脈舍神”,心為本,脈為道,神為標。大腦神明之象通過脈道與心相感相應發(fā)生關聯(lián)效應而藏象一體。如果心脈虛(心功能低下、心血不足),脈不自律(心律失常),就會出現(xiàn)脈不舍神之神志恍惚等精神癥狀;如果脈道不利(腦動脈硬化癥)就會出現(xiàn)癡呆等癥狀;如果血脈不和(腦出血、腦血栓)就會出現(xiàn)意識障礙等癥狀。反之,如果焦慮、抑郁、驚恐等心理情緒則會引起心脈的紊亂。但是生理決定著心理,心主血脈而為根的生理活動決定著大腦神明之象的心理活動,而取象比類大腦神志的病變反映的則是心脈本質(zhì)的病變,二者是藏與象、本與標的關聯(lián)效應,心脈為本藏于內(nèi),神明為標象于外,這就是“心藏脈,脈舍神”而為神明之主的本質(zhì)所在及其與大腦的藏象關系?!把?,神氣也?!编囪F濤指出:中醫(yī)把血脈和神明結(jié)合起來,總稱為“心”,用“心”來表述藏于內(nèi)的血脈之心和顯于外的神明之象[16]。

心居五臟之首,也僅僅是因為心動(神明之心)則包括血脈之心在內(nèi)的五臟六腑皆搖,也只不過是心理活動對生理的影響而已,但它仍然脫離不了五行五臟的屬性和范疇。王新華指出:元神是生命活動的內(nèi)在機制和生命之本,識神是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和總體意識。元神是先天的根本,識神是后天的果實。元神支配識神,識神反饋元神,元神在識神的反饋作用下發(fā)生進化[17]。但是,當識神過用則會干擾元神對生

命活動的調(diào)控作用[18]。心神思慮憂傷過度的不良心理活動則會干擾腦神的正常生理活動,所以王立國等[19]指出:不符合生命內(nèi)在機制的“識神”活動可以干擾“元神”的正常活動,并是導致一系列疾病的重大因素?!饵S帝內(nèi)經(jīng)》“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就是心識神的過度過用對腦元神主導五臟六腑自主生理功能的搖動,心理對生理的干擾。姜勁峰[20]指出:腦主神明是心藏神的實質(zhì)內(nèi)容,五臟神是以五臟相關情志功能的形式替代腦主神明功能的部分功能,其實質(zhì)是腦主神明部分功能的替代,所以腦病則“五臟六腑皆搖”、百病乃生,是情志抑郁心理疾病影響的結(jié)果。馮前進[21]指出:腦功能并不僅僅只是在腦內(nèi),而更多的是生發(fā)于腦—臟的相互作用之中。

猜你喜歡
心主神明血脈
基于CiteSpace的“心主神明”相關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賡續(xù)紅色血脈,再創(chuàng)安仁輝煌
畫地為牢
血脈里的眷戀
血脈之戀
心聲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48
“心主血脈”理論淺析和臨床意義研究
嶺南那些與水相親的神明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 06:07:18
血脈
福利中國(2016年4期)2016-02-10 05:34:27
東京神明 花信精神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20:34
倘若,這世上有神明
故事林(2015年8期)2015-05-14 17:30:37
高雄市| 浠水县| 昌都县| 新源县| 广南县| 临沭县| 平泉县| 安塞县| 天全县| 石景山区| 五莲县| 横山县| 普洱| 延寿县| 奉新县| 海门市| 阜阳市| 平湖市| 青浦区| 梅河口市| 闵行区| 新绛县| 新宾| 綦江县| 濮阳县| 明光市| 承德县| 临桂县| 侯马市| 泉州市| 牟定县| 莲花县| 宜宾市| 潞城市| 泰来县| 兰西县| 金川县| 衡东县| 四平市| 通州区|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