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衡
摘 要:我們生活的社會是群體的社會,不僅成年人要處理好人際關系。兒童也是需要正確地面對同伴關系的。這種關系有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同樣也是兒童通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這種關系對兒童的成長、身心的發(fā)展都是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就是從兒童的社會性展開探討,分析現狀,提出解決方法,同家庭和校園一同建立一個適合幼兒的良好環(huán)境,告訴幼兒如何更好地與同伴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更好的認識和發(fā)揮這種社會性。
關鍵詞:交際能力 同伴 交流 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208-01
1 幼兒同伴關系的意義
孤木不成林,生活中總會需要相互協助,共同完成的活動。兒童的同伴關系也是如此,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共同合作互幫互助。同伴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受早期親子交往的經驗、兒童自身的特征和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等因素的影響。幼兒與他人交往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關系:垂直關系和水平關系。前者為幼兒提供安全與保護,使幼兒學習知識和技能;后者為幼兒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1]
2 幼兒社會發(fā)展性會隨同伴關系而變化
幼兒在與成人交往時,通常情況下成人會引導幼兒、告知幼兒該如何做,這樣幼兒就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而幼兒在與年齡相仿興趣相投的小伙伴交往時,沒有了成人的干預與壓力,就能夠自由平等的交往,能夠更大膽地表現自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同伴關系在幼兒的交往技能和社會性方面的體現:
2.1 同伴關系在幼兒身心健康方面有積極作用
學前兒童同伴交往與其認知的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往往會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語言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幼兒通過握手、擁抱、親吻等,來加深他們的友誼,豐富他們的情感。[2]
2.2 同伴關系在認知力方面的影響。
幼兒從小會學習一些社會行為及社會規(guī)范,而認知力的提高無疑是有利于幼兒學好這些規(guī)范的,所以作為社會性發(fā)展的重因素,認知力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孩子們憑借著其不同的認知力,將會在活動中展現出不同的一面,這樣一來就能夠為幼兒提供學習與模仿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豐富生活經驗。
2.3 同伴交往為其將來社會角色扮演作好積極準備
幼兒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就相當于在他們的小社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須明確自己到底該做什么。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對什么都充滿了興趣,他們會模仿大人們的日產行為,同樣他們也會細心地觀察,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為自己以后成為角色打好基礎。[3]
3 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探討
有些幼兒不喜歡和他人交流,甚至不能和睦相處,為人處世都要聽他的,否則就會有脾氣,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
3.2 少數幼兒表現不合群
在幼兒園中,甚至是每個班級中,都會有一兩個幼兒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對集體游戲不感興趣,比較內向,經常自己一個人呆在角落,甚至有的幼兒對別人的話語極度敏感,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
3.3 有些幼兒在同伴交往中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
在幼兒園中時常會看到在區(qū)域活動中,爭搶玩具,搶不到打人;在排隊喝水時,人太多,不懂的相互謙讓,擁擠插隊等等。這些行為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就會對幼兒以后的身心發(fā)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就好似小樹只有從小修剪好才能茁壯成長。
3.4 多動傾向要提早發(fā)現
班級中同樣也有這么一群幼兒,他們上課搗亂,不聽課,同時還招惹其他的小朋友,弄得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4]
4 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1 家庭氛圍對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會有影響。
家長在家庭中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模仿性很強,而且他們與家長相處的時間更久,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有一定的影響。家長不應事事為幼兒做主,幼兒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與同伴的接觸中提高交往能力。對于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的幼兒,家長應多多鼓勵他們,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減少語言障礙,消除內心說話的不安與恐懼,增強自信心,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5]
4.2 校園及老師的影響
教師要鼓勵幼兒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引導幼兒多與同伴交往,在校園里主要從兩方面體現:一是與教師的交往;二是與同伴的交往。教師的行為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交往語言,用自己的行動來對幼兒進行教育,這將對幼兒的社會交往有極大的作用。
教師可以多多組織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增加幼兒交往機會。如,幼兒園可以利用法定的節(jié)日開展活動,可以將傳統的節(jié)目表演改成各種有趣的游戲,讓大、中、小班幼兒共同參與其中,擴大了交往范圍,又體驗了節(jié)日的樂趣。
為幼兒創(chuàng)造相互信任的環(huán)境、互相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助人為樂是中華傳統美德,要從幼兒時期培養(yǎng)這種美德,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提高同伴關系,有助于同伴關系的持續(xù)發(fā)展。[6]
5 結語
幼兒同伴交往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幼兒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希望。為了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成人,并且融入社會大家庭,我們不僅需要我們的家長、老師,我們還需要我們社會各界為我們的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校及社會環(huán)境。希望每一位幼兒都能輕松、快樂的成長。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用自己的耐心和愛信去澆灌這些可愛的花朵,讓花朵們在友善的交往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春燕,盧樂.自由活動中幼兒同伴交往的研究[J].教育導刊,2002年Z3期.
[2] 黃偉達,王霞玉.幼兒沖突與幼兒社會化[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Z1期.
[3] 展寧寧.幼兒的情緒認知能力和同伴關系的關系研究[D].
浙江大學,2006.
[4] 龍紅芝.幼兒同伴關系干預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5] 佘翠花.幼兒同伴問題解決策略的發(fā)展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
式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6] 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fā)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