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新課標提出了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之一就是“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模型作為學生學習化學十分重要的認知工具,合理高效地利用它將對教育教學工作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據此,本文以科粵版初三化學“元素”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為例,引入模型,以期對各位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所參考。
關鍵詞:模型認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018年年初,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五大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對化學學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與學科素養(yǎng),因此,如何幫助學生逐步適應與形成這一素養(yǎng),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瘜W中的模型多種多樣,該如何合理利用呢?
本文以粵科版初三化學第二章第四節(jié)《元素》為例,以一堂引入模型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引入模型方法授課。
一、 模型的分類
模型一般可以分為物質模型、符號模型和理論模型。物質模型即反映物質結構的模型,符號模型主要指代各種化學用語,而理論模型則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用一定的模型直觀呈現出來。在部分文獻中還會提到一類特殊的模型——認知模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俗稱的知識框圖、思維導圖等。可見各類模型各不相同,應如何將其有效地組織起來應用于教學中呢?
二、 引入模型的課堂教學
元素這一節(jié)課本身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借助模型,將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分子、原子、離子等知識聯系起來,將會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
據此你發(fā)現了什么?
原子可以講個數,元素不能講個數
將普通的比例模型用學生熟悉的磁鐵代替,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時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依據新知
引發(fā)思考
元素是對一類原子的總稱,依據什么來分類?(從原子內部來思考?)
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選哪一種微粒好?為什么排除中子、電子,選擇質子?
【能不能依據電子?】
以鈉原子為例
(1)什么會發(fā)生變化?
(2)得失電子還屬于一類原子?
【能不能依據中子?】(表格列出Na、Na+、C—12、C—13、C—14的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數)
鈉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會失去最外層電子形成Na+。
但它們還是屬于同一類,因此選擇電子不合適。
中子數會發(fā)生變化而質子數非常統一。
由此可以得出元素的定義(從質子數角度)。
核電荷數由質子數決定,二者相等
1. 具有相同 (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依據學生剛剛形成的元素概念,順著原子內部構成的角度,推測出元素的完整概念。
順著學生的思路,逐步揭示元素選擇質子作為分類依據的原因,進而自然地得出元素的概念。
元素符號前加數字,還能表示兩種含義嗎?應該表示什么含義?(3H)
1. 第一個含義不具備,因為元素只論種類不論個數
2. 三個氫原子
通過提問理清元素符號書寫時的規(guī)范和含義。通過多樣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元素符號在不同背景下的含義。
淺嘗輒止
1. 元素符號太分散,因而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2. 播放視頻(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小方格內提供了那些信息)
前20號元素任選一個介紹
元素周期表也是一種重要的理論模型,在初中要求不高,借助生動的視頻,能讓學生簡單了解并讀出元素周期表中的直接信息。
三、小結
本堂課在元素的概念、宏微聯系的認知模型,以及對元素周期表的簡單認識三個方面涉及模型化教學。將看不見的微粒用學生熟悉的磁鐵代替,既有趣又能加深理解;學生通過建構宏微聯系的認知模型,能在頭腦中理清宏微的區(qū)別與聯系,將主要知識點融匯貫通;對于元素周期表,在初中階段淺嘗輒止即可。借助模型,成功地將抽象的元素課變得形象而容易理解,可謂優(yōu)點良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靜.中學化學模型教學現狀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3]林建芬,錢揚義.基于認知模型探討高中生化學概念的進階學習——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9):33-36.
作者簡介:倪蘇毅,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