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珊珊 張錫學
摘? 要 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優(yōu)勢、中職語文課程特點、學生情況以及教學現狀,以《琵琶行》為例,通過課堂教學研究,分析學生的接受效果和接受效率,發(fā)現信息化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接受資源率、活動參與率、課堂參與度及教學效率,同時對信息化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信息化教學;中職語文;教學資源;微課;云班課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9)23-0120-02
1 引言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1]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里這樣寫道。很顯然,現在就是最美好的時代、最睿智的年月、信心百倍的時期。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帶來“4A”革命,即工廠自動化(FA)、辦公室自動化(OA)、實驗室自動化(LA)和家庭自動化(HA),同時帶來教育教學的巨大變革,教學活動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照本宣科,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信息化教學模式正在或者已經走進課堂,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主體,信息化輔助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
隨著科技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極大的變革,正在成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與教學模式變革的最有力的手段,使教育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熬W絡學習空間、翻轉課堂、智慧教育這些新興的教學理念使語文課堂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化,教學策略由單一走向多元化?!盵2]學校正在變成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意的學習場所,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給學生的思維插上靈活發(fā)散的翅膀,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積極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
基于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和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釋放學生的天性,使得學生的靈感積極迸發(fā),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真正做到解放課堂、解放學生,實現高效課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目的是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3]?!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以及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動網絡與教育技術的深入融合,應運而生了諸多學習應用的客戶端。本文以現代信息化技術在中職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3]《琵琶行》一課教學中的應用為例,探討現代信息化技術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堂上的具體運用,期望現代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達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 資源的厚積與薄發(fā)
資源庫的積累與運用:篩選精準的教育教學資源?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積累足夠的教育教學資源,廣泛涉獵與《琵琶行》一文相關的文化知識,如《琵琶行》一文的“行”這種文體,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唐朝歷史沿革,新樂府運動興起與發(fā)展,元稹的文學成就,詩歌的藝術手法、結構、語言以及后人的評價,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qū)別與如何區(qū)分,甚至包括琵琶樂曲的鑒賞等?,F有網絡學習平臺上的資源已十分豐富,為教師備課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網絡下載圖片、音頻、視頻,創(chuàng)建資源庫,同時上傳到班級QQ群或云班課,供學生課前觀看,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目的。
資源的積累過程比較簡單,重要的是教師要對資源進行合理篩選,定位到精準的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自己制作相關的學習資源,如在運用“品讀”節(jié)目對《琵琶行》的解讀時,可以用格式工廠軟件對其中多余的片頭、片尾進行剪輯,只保留講解內容,帶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同時,教師要把握好資源的廣度與深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觸到更精準的學習資源。
課前預留問題,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 信息化時代,學生接受的信息是零散的,且不易記住,看過一張圖片或者一段視頻,很快就忘記內容?!案咚俣取薄斑^目即忘”成為信息化時代的顯著特點,給教師與學生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怎樣才能讓學生瀏覽過資源后能夠記住其中的內容,并且活學活用有所創(chuàng)新呢?
給學生預留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思維的高速運轉會帶來頭腦風暴,讓學生通過思考獲得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把問題上傳到學校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學習平臺上用文字編輯答案,達到預想的課堂效果。只有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才能學會學習,方可使語文學習永葆生機活力。當然,教師預留的問題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從大量的網絡學習資源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通過思考過程,讓學生學會自主篩選優(yōu)質資源,以此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學生思維迸發(fā)、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如在《琵琶行》一文的學習中預留問題,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眼中的白居易是什么樣的人?”“你背過哪些白居易的詩文?”“說一說你看過的唐朝歷史及人物。”等等。學生帶著問題去篩選、觀看學習視頻,在課堂上能夠游刃有余地回答問題,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學與文化素養(yǎng),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生通過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快速學到相關的知識,同時提高了整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 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實踐
多元化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讓課堂學習真正“活”起來? 新課導入部分可充分利用視頻,如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中“飛花令”的片段,讓學生感悟詩詞的魅力,并且能感受到詩詞儲備量多的用處。這種導入模式突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陳舊導入方式,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教師示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是普遍的讀書方式。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加入,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樂趣。例如,學生在課下分小組把《琵琶行》的朗誦用手機錄下來,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自主配上音樂;在課堂上直接展示小組朗誦成果,視頻里不僅有配音,還有動作演示,學生對詩歌理解更為透徹,教學效果較好。也可以運用現場錄播的功能,學生分小組直接在課堂上朗誦、表演,教師給學生錄播,成為課堂的服務者。錄播結束后重放學生的表現,直觀展現學生風采,學生將對詩文有更好的理解與重構。這種模式不僅展現了學生的個性化風采,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真正活躍起來。
在講解常識性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自己錄制的微課。如講解詩歌的沿革與分類,用動畫、視頻等直觀的形式讓學生區(qū)分古體詩與近體詩并分別掌握二者的特點,明確白居易與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內容,并結合《琵琶行》這首詩歌的特點進行探究,學習效果會更加顯著。在朗讀《琵琶行》時可以突破文本的限制,讓歷史人物與現實生活巧妙相遇,活靈活現地展示詩詞內容。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風采? 教師可通過校園網平臺、云班課為學生設置討論區(qū)、試題庫、限時作業(yè)等,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劣勢,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如可以出五道練習題,其中四道選擇題,內容都是考點檢測;剩余一道為開放性題目,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化風采。教師在后臺直接批閱作業(yè),發(fā)現出錯率較高的題目,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解,實現因材施教,既展現了學生的個性化風采,又幫助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同時,學生做開放性的題目時能夠增強與小組同學的團結協作,達到主動、合作、探究的效果,實現資源共享,也綻放出思維之花。
4 對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反思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拓展思維。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能力為本”,注重對學生職業(yè)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信息化技術運用于教學能夠極大調動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教師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和不足帶來極大便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整體素質有所欠缺,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與鼓勵。中職學生自制力較差,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只看熱鬧,沒學到更深層次的內容,更有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這都需要教師進行控制和引導。信息化教學更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只做到看起來很好看,而要為教學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與進展。
5結語
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究,學習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完善知識儲備,才能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腳步;要堅持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狄更斯.雙城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2]黃建軍.信息化視域里的語文個性化學習[J].文教資料,2019(8):49-50.
[3]史利平.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機制創(chuàng)新解析[J].教育研究,2018(10):147-153.
[4]山東省職業(yè)教育教材編寫組.中等職業(yè)教育規(guī)劃教材:語文(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季珊珊、張錫學,淄博市工業(yè)學校(2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