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摘要:當前,課堂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研究學校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拓展延伸,密切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核心素養(yǎng),推進課堂革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此,建構課堂教學的生活教育模式,成為課程改革校本實施的重要課題。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具有求真、活動、質樸、快樂的特征,其基本流程為:情境體驗導入,問題探究推進,實踐活動深入,鞏固遷移拓展,并呈現(xiàn)出從生活內容中歸納知識,由生活情境體驗感悟知識,從生活實踐習得中獲得知識技能,對生活問題探究生成知識這四種形態(tài)。
關鍵詞:生活教育;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4A-0014-04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整合課內外資源,建構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課堂教學,是當今課程改革校本化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走生活化的道路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與自然,認識和參與生活來獲得體驗、感悟與技能,這是以社會為學校的大課堂教學;二是在學校小課堂學習中引入生活情境,提出聯(lián)系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對這兩種形式的教育都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學校小課堂的學習是需要的,但他更主張以生活為中心,以社會為課堂,給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構建一所開放的大學校,教育學生:學會生存,有生活力;強身健體,有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他反對讀死書、讀書死,在“勞力上勞心”的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真”“活”“新”的知識。
在當前還是以學校小課堂為主要學習場所的教育條件下,研究學校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的拓展延伸,密切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和高質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核心素養(yǎng),推進課堂革命是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
一、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特征
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特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求真?!敖倘饲笳妗笔翘招兄壬鷮逃繕说囊粋€闡釋。據(jù)此,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應該以“真”為靈魂?!扒笳妗卑ㄋ膫€要義:真知、真能、真情、真效。真知,就是選擇學生生命成長真正需要的知識;真能,就是提升學生主動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真情,就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熱愛學習的情感;真效,就是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效率。
2.活動。生活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應該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和“行知行”的原則,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學習活動就是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活動的內容應該是人類過去經歷過的,或者是現(xiàn)在正面對的和將來或許會有的生活。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習課程知識,提高學科素養(yǎng)?;顒邮菍W生獲得“真”知識、“活”知識、“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習活動雖然大多是老師預設的,但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動的方式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當然,老師并不是活動的旁觀者,老師既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還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老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活動過程中的啟發(fā)、點撥和評價上,尤其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抓住有價值的東西生成新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3.質樸。陶行知先生親力親為的辦學實踐是其教育思想和道德人格的體現(xiàn)。雖然,當下已經不再是陶行知先生當年辦學的困難環(huán)境和條件,但是,反映生活的本質、體現(xiàn)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永遠是教育的內容和追求。因此,教育仍然應該像行知先生所做的那樣具有質樸的特質。質樸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不能摻雜任何虛假和偽裝的教育。所以,教育應該是生態(tài)的,自然的,簡潔的。
4.快樂。陶行知先生對學生傾注愛心,對犯錯誤的學生循循善誘,主張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反對毀滅學生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考試制度,等等。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初心和核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適應學生的天性,使教育不再是痛苦的、煩惱的。生活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營造快樂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生自覺努力、勤奮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把笑聲帶進課堂,把自信帶給學生,用方法引領學生,讓題海遠離學生。
二、生活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基本流程
每一種教育模式都有體現(xiàn)其教育理念的教學流程,生活教育理論指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其基本流程,包括:情境體驗導入,問題探究推進,實踐活動深入,鞏固遷移拓展。
1.情境體驗導入。情境,指的是有具體生活內容的情境,包括學生的、家庭的、社會的生活現(xiàn)象,是學生觀察到的,或者是親身體驗過的,或者雖未觀察到和親身參與過,但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由這些生活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和討論,引出學習的課題和內容。從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切入教學,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問題探究推進。導入教學,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習活動,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現(xiàn)象和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活動,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
3.實踐活動深入。實踐活動,指的是動口、動手、動腦,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做”。讓學生在“做”的實踐中去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入地把握所學知識的要點。這個層面的學習,常常是和“問題探究推進”同步的,交融在一起的。
4.鞏固遷移拓展。學生對所學知識當堂及時鞏固,是教學有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鞏固,可以用反思的方法,或者總結學習的收獲,提出還存在的疑惑;或者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梳理認知過程中哪里遇到了障礙甚至發(fā)生了錯誤,是怎么解決的,從而獲得學習經驗。鞏固,可以與遷移一起進行,教師提出其他生活現(xiàn)象或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加以解決。學生通過遷移來運用知識,解決新的生活問題,這樣的鞏固能使知識內化為能力。
三、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
1.從生活內容中歸納知識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主體就是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從中歸納學科知識,達成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能真實地認識生活的本質和知識產生的奧秘。語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的教學都可以構建這樣的課堂形態(tài)。
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徐國榮老師在全國生活作文研討會上執(zhí)教《熱新聞·微評論》寫作指導課,充分展現(xiàn)了這種課堂形態(tài)的特點。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對兩條“微新聞”的討論:一條是“女研究生擺攤賣烤腦花,你怎么看?”另一條是“春游時,三年級學生為女班主任老師打傘遮陽。”課前,教師把第一條新聞發(fā)到了執(zhí)教班級學生的微信群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老師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取舍,并確定微新聞評論寫作要點,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上課開始,學生們先討論第一條,對“女研究生應該不應該擺攤賣烤腦花”展開激烈的辯論。老師針對學生的表達,適時肯定,加以商榷、糾正、引導,逐條呈現(xiàn)微新聞的寫作要點:觀點鮮明、理據(jù)充分、表達清楚。這節(jié)課的第二部分是學生在三個寫作要素指導下當堂對“學生為班主任老師打傘遮陽”的網(wǎng)絡新聞的進行微評論寫作,教師通過巡視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組織討論,生成第四個微評論寫作要素:文明理智。
從語文學科寫作教學的角度看,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寫作服務于生活、寫作就是生活的理念。葉圣陶先生指出“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边@節(jié)課將學生眼中的生活作為寫作的對象和內容,體現(xiàn)了生活作文的題材選擇以“我”為中心的原則,即“我手寫我事”“我手寫我情”“我手寫我思”。從生活作文模式的課堂形態(tài)看,教師選擇了網(wǎng)絡上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兩個熱點話題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評論,學生不受任何約束地暢談自己真誠的思考和真實的觀點。同時,學生也從這兩個學習活動中十分自然地領悟了寫作的知識和方法。
2.由生活情境體驗感悟知識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教學活動可從生活情境導入,在生活情景中展開,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數(shù)學、品生(社)、英語、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模式適宜采用這樣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小學陳小英老師在吳江區(qū)“生活數(shù)學”教學研討會上,執(zhí)教五年級數(shù)學課《數(shù)列》。老師先設置了一個現(xiàn)實場景引導學生理解“數(shù)列”:五(1)班的同學們正在上課,他們的座位排得整整齊齊。這里坐著一位同學,他叫“小軍”。他的座位可以怎么說呢?這個情景首先是引出“行”與“列”兩個概念,為下面進一步明確“數(shù)對”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做鋪墊。在理解和掌握“數(shù)對”及其表示方法之后,教師又設置了一個生活情景:家里廚房墻壁瓷磚的排列,要求運用“數(shù)對”的方法表示4塊裝飾用的瓷磚的位置。
這節(jié)課通過兩個生活情境組織教學活動,一個是學生學習的場境,一個是學生家庭生活的場境,討論的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兩個生活情境的作用為:第一個起導入和引出學習內容以及為下面的深入學習鋪墊的作用;第二個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起鞏固和遷移的作用。
3.從生活實踐習得中獲得知識技能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這是一種在“做”中學,在“做”中教,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中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情,先學后教,選擇教與不教,詳教與略教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幾乎所有的學科教學都可以采用。
例如,一位老師教小學四年級的《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用帶有長度刻度的紅、黃、綠三根小棒,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體驗感悟,深入認識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整堂課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這三根小棒的操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給一位學生三根小棒,要求圍成一個三角形。因為沒有圍成,老師建議學生:改動其中一根小棒的長度,看能否圍成。結果圍成了,學生得出結論: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小棒的長短有關。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每人手里有紅、黃、綠三根小棒(有長度刻度,其中紅色都是6厘米,黃色都是3厘米,綠色長度不一)。老師要求將三根小棒圍成三角形,看能否圍成。學生討論三根小棒的長度變化:三根小棒中,綠色小棒的長度有變化,而紅、黃兩棒的長度沒有變,因而可推斷紅、黃兩棒長度之和也沒有變。進一步討論:為什么綠色小棒的長度小于或等于9厘米時,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得出結論:紅、黃兩棒的長度之和比綠色小棒大時,可以圍成三角形。于是,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的一個規(guī)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再請學生操作能夠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讓學生領悟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的最快捷、方便的方法——只要計算三角形兩條短邊之和是不是大于長邊。
這節(jié)課的教學形態(tài)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的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驗證、自主探索、自主歸納,是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老師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實施啟發(fā)指導,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和“行知行”的理念。
4.對生活問題探究并生成知識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的。對生活現(xiàn)象和生活問題的探究是各科教學的重點,也是保持學生好奇心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基本策略。
例如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小學科學課教師張萍穎,善于從教材中發(fā)掘生活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努力構建求真探究式課堂教學。她在教《我們先看到了根》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樹的根系并思考:為什么一棵樹有這么多的大大小小的根?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樹長高、長粗不會倒下來靠的就是根牢牢地抓住了土壤,所以,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研究,拿出兩塊土,一塊有草皮,一塊沒有,然后用水沖,讓學生觀察土塊被沖洗的過程和結果。最后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塊土被水沖走了,另一塊有草皮的土沒有全部沖掉?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明白了根能牢牢抓住土壤的另一個作用:保護土壤,避免土壤流失。學生由此知道保護自然、保護地球,就應該大力提倡綠化、保護綠化的道理。
當今我國的基礎教育,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的小課堂里進行的,這種教室授課的形式,客觀上給教育以社會為學校、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帶來一定的限制。因此,學校教育更要探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要研究生活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的理論,探索生活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操作規(guī)律,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與張力,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科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