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華
摘 要: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易犯的通病,總認為一節(jié)好的課,必須要有課件,肢體表現(xiàn)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個體鼓勵等,樣樣俱全,從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關鍵詞:新教改;課堂教學;實踐探索;教學目標
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進行了許多教學的實踐探索。然而,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解和體悟的層面不同,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值得警惕的“流行病”,現(xiàn)分述如下:
一、課件應用不恰當
課件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適當運用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然而,在新課程下的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不用課件就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來:課題用課件播放,重要知識點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課件播放,教學過程用課件展示,作業(yè)、訓練題在課件中顯示,甚至訓練、推演的結果也在課件中演示,等等。一堂課中,學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課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讀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沖淡了,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被壓抑了,師生、生生對話消退了,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了。
二、表演頻繁
表演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審美與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識和經(jīng)驗儲備。而大量教學現(xiàn)實中,教師設計活動卻是為裝潢門面;或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為以新奇的形式取悅現(xiàn)場聽課的教師等,活動已經(jīng)脫離文本和正常的教學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形式。盡管師生、生生之間都積極參與活動,課堂氣氛熾熱,最終也是一出沒有任何意義的“鬧劇”,因為它偏離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三、分組討論效果欠佳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并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并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解決問題。而許多老師的教學實踐卻違背了這一精神:老師提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于是學生熱熱鬧鬧了一陣子后,各組記錄員開始分別表達意見;最后是教師統(tǒng)一大家的認識。這樣做的結果,許多時候都是小組討論代替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在一些教師的觀念中,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應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討論就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課改的理念。
四、滿堂發(fā)問
新課程的課堂中,滿堂問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以為多問就體現(xiàn)出了新的理念。學生被教師紛繁蕪雜的“問”搞得迷迷瞪瞪、暈頭轉向。我們并不反對教師提問,問題是“問”得是否適宜,是否科學、是否有重點和層次性,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皢枴钡枚嗌匐m不能以次數(shù)的多寡論,但總有一個適度問題。
五、鼓勵太多
賞識教育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獨立思考并形成個性化結論。然而,有些教師卻濫用賞識教育,一堂課中,常掛在教師嘴邊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不錯,新課程提倡學生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個性化的獨特體驗和發(fā)現(xiàn),然而,一些老師卻曲解了這一理念,對學生的所有認識和見解,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也完全持肯定的態(tài)度,并且大加贊譽。
六、教師臺下活動頻繁
在新課程下,教師都能主動走下講臺,在來回游動狀態(tài)中開展課堂教學,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的做法也值得關注:一堂課中,教師幾乎不登講臺,而在臺下不停地來回穿插游動,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還伴隨著大量的動作和表情,使學生的眼球不得不隨著老師,精力很難集中。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講臺,但是,講臺是學生學習最容易關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關鍵問題、難點問題,教師最好還是站在講臺上講效果更理想。
七、管理不到位
一部分老師的教學好像沒有成熟的教學設計,課程目標不清楚,課堂教學層次不清晰,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和對話、討論缺乏明確的話題,課堂時間沒有明確劃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也沒有進行科學有效地引導和控制,全由學生的興趣牽引。最后,又沒有對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總體歸納和評價,就在下課的鈴聲響后匆匆結束。一堂課到底完成了怎樣的教學目標不清楚,學生到底有哪些收獲不清楚,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不知道,教學變成放任自流。
八、過程呆板
新課改提倡的是教師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根據(jù)自身的特點、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的價值,科學地設計課程目標,藝術地準備教學預案。從預案出發(fā),又不死守預案,依據(jù)預案,又能靈活地運用預案。而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并非如此,上課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完全依據(jù)自己準備好的預案進行教學,對學生提出的真實的、有價值的問題置之不理,對學生的個人見解和有創(chuàng)意的認識隨意否定,使學生完全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這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不復存在,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動態(tài)過程消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多樣性和獨特性難以再現(xiàn),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維無法“閃現(xiàn)”,學生只有機械地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九、結果不佳
課堂教學如何追求單位時間內的最高價值?大量教學現(xiàn)實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確實非常突出:分析每一個教學時間單位,存在教學強度不夠,教師組織的一些教學活動,有些是無效勞動,幾乎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不大,對某些知識點的講解、引導,分配時間過多,耗費師生精力過大。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