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宇,李博,閆新慧,李夏黎,高永舉*,樊銳太
1.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河南鄭州 450003;2.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河南鄭州 450003;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治療科,河南鄭州 450003;*通訊作者 高永舉 gyongju@163.com;樊銳太 fanruitai@hotmail.com
遠處轉移是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主要致死因素,但大部分患者疾病進展相對緩慢,長期生存率較高,其疾病特異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可達23.0%~37.5%,需要長期隨訪觀察[1]。隨訪觀察過程中疾病進展大多提示預后不良。本研究回顧性分析 115例 DTC 遠處轉移患者131I 治療后的臨床資料及隨診結果,通過分析隨診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篩選影響疾病進展的因素,為盡早選擇最優(yōu)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 2008年8月—2016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行131I 治療的DTC 術后遠處轉移患者。納入標準:①131I 治療后全身顯像(131I post-treatment whole body scan,Rx-WBS)或斷層顯像(SPECT/CT)提示DTC 遠處轉移;②病理證實的DTC 遠處轉移病灶;③其他影像學檢查(X 線、CT、MRI、PET/CT)考慮轉移性病變,伴甲狀腺球蛋白異常增高。符合上述1 項即診斷為遠處轉移?;颊呶措S診及資料不全者予以排除。最終納入115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79例;年齡18~89 歲,平均(50.92±19.68)歲;單純肺轉移63例,單純骨轉移18例,單純肝轉移 2例,合并 2個及以上器官轉移32例。
1.2 治療方法
1.2.1131I 治療 按照131I 治療操作規(guī)范進行,口服131I 5.55~9.25 GBq/次,131I 療程間評估為治愈或疾病進展患者及清灶治療后Rx-WBS 顯像病灶不攝取131I患者不再繼續(xù)治療。本組中98例轉移灶給予2 次及以上131I 治療,累積劑量9.25~49.95 GBq,平均劑量(23.13±8.45)GBq。131I 治療間期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療(TSH<0.1 μIU/ml);17例轉移灶不攝取131I(經(jīng) 1~2 次131I 治療)患者行TSH 抑制治療。
1.2.2 Rx-WBS 及 SPECT/CT 顯像 患者治療后第 5 天行131I 全身及SPECT/CT(感興趣區(qū))斷層+CT 顯像。采用雙探頭掃描儀(GE infniavc hawkey4 或Discovery NM/CT670)。
1.2.3 實驗室檢查 治療后6個月及每次131I 治療前1 d 分別檢測患者血清甲狀腺球蛋白(Tg)與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嚴格按說明書操作,試劑由羅氏公司提供,儀器采用Cobas E602 型全自動電化學分析儀,血清Tg 正常參考值范圍 3.5~77 ng/ml。TgAb 測定采用貝克曼 UniCelDxI 800 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TgAb 正常參考值范圍0~4 IU/ml。分析比較均為同等條件下進行。
1.3 疾病進展評價標準 Rx-SPECT/CT 顯像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以轉移灶治療后最大病灶最長直徑和為基礎。轉移灶最長直徑和增大≥20%,或出現(xiàn)新發(fā)病灶,或血清抑制狀態(tài)Tg 水平上升(增高≥25%)判定為疾病進展[2]。骨轉移灶通過測量轉移灶的軟組織腫塊大小獲得;合并多處轉移病灶大小以最大轉移灶直徑為標準;轉移灶攝取與不攝取131I 同時存在時,歸為不攝取131I。
1.4 疾病進展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因素包括患者年齡(≥45 歲及<45 歲),病理學類型(乳頭狀癌、濾泡癌),是否合并淋巴結轉移,轉移灶部位(單純肺、其他),轉移灶大?。ā? cm 及<1 cm),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應用Kaplan-Meier 繪制疾病無進展生存曲線,對疾病進展影響的單因素分析應用log-rank檢驗;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 Cox 比例風險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隨訪結果 本組患者平均隨訪(4.5±3.8)年,中位隨訪時間為 3.5年。隨訪期間疾病進展 37例(32.17%)。其中死亡11例,7例死亡與甲狀腺癌有關。7例死亡患者中,4例因肺轉移腫塊增大致呼吸衰竭,2例因腦轉移灶進展,1例因骨轉移致病理骨折并發(fā)感染。見圖1、2。
2.2 影響疾病無進展生存率單因素分析結果 患者年齡、轉移灶部位、轉移灶大小及轉移是否攝取131I在進展與無進展患者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3。
2.3 影響DTC 遠處轉移灶進展因素分析 將患者年齡、轉移灶部位、轉移灶大小及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等 4 項因素納入 Cox 多因素風險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者轉移灶部位及131I 攝取情況與DTC患者遠處轉移疾病進展有關。合并肺外轉移及轉移灶不攝取131I患者疾病進展比例更高。見表2。
圖1 男,51 歲,甲狀腺兩葉濾泡癌術后,先后服用131I 治療4 次,分別為5.55 GBq、5.55 GBq、5.55 GBq、7.40 GBq,累積劑量24.05 GBq,箭示肺轉移病灶。A:第1 次Rx-WBS圖像:①殘留甲狀腺顯影,②雙肺攝取131I 增高灶,考慮肺轉移;B、C:第2、3 次Rx-WBS圖像:①殘留甲狀腺清除完全,②雙肺攝取131I 增高灶,對比好轉(131I 濃集程度減低);D:第4 次Rx-WBS圖像:雙肺攝取131I 增高灶,對比進展(病灶增多,131I 濃集程度增高);E:右下肺前基底段(近斜裂)結節(jié)影;F:右下肺結節(jié)明顯縮??;G: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影,對比增大、增多
圖2 女,56 歲,甲狀腺兩葉乳頭狀癌131I 治療2 次,分別為5.55 GBq 和5.55 GBq;累積劑量11.1 GBq,箭示轉移病灶。A、C:第1 次131I 治療后,Rx-WBS+肺部SPECT/CT圖像:①殘留甲狀腺顯影,②雙肺結節(jié)影,未見明顯131I 攝取,考慮PTC 肺轉移(血清Tg 228.4 ng/ml);B、D:第2 次Rx-WBS+腦部SPECT/CT圖像:①殘留甲狀腺清除完全,②右側頂葉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伴水腫,攝取131I 增高灶,考慮PTC 腦轉移(對比新發(fā)改變,131I 濃集);E、F:MRI 平掃,右側頂葉占位,呈長T1、稍長T2 信號,周邊見短T1 長T2 信號
圖3 各影響因素對疾病無進展生存率曲線比較。A:轉移灶大??;B:轉移灶部位;C:年齡;D:轉移是否攝取131I
表1 115例DTC 伴遠處轉移患者不同進展情況單因素分析(例)
表2 Cox 模型篩選危險因素及參數(shù)估計
131I 治療 DTC 轉移灶的療效及影響因素有較多報道。研究顯示,療效與病灶攝取131I 程度、131I 在病灶中的滯留時間直接相關;病灶大小、轉移部位及患者年齡也是影響療效的因素[3]。DTC 遠處轉移患者需要接受長期 TSH 抑制治療并定期隨診。隨診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疾病進展,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本研究以轉移灶治療后最小值為觀察起點,疾病進展作為終點事件,即觀察疾病無進展生存期,探討疾病進展的影響因素。
本組患者平均隨訪(4.5±3.8)年,中位隨訪時間為3.5年。隨訪期間疾病進展37例(32.17%)。98例轉移灶攝取131I患者接受131I 治療+左甲狀腺素鈉片抑制治療,25例隨診過程中發(fā)現(xiàn)疾病進展;17例轉移灶不攝取131I患者行左甲狀腺素鈉片抑制治療,隨診觀察期間12例疾病進展。37例進展患者中,10例患者131I 治療過程中評估好轉(包括1例治愈患者),隨診觀察期間證實病灶進展,提示高?;颊呒词怪委熀筇崾竞棉D也應注意隨診監(jiān)控。隨診觀察37例疾病進展患者中,7例病灶增大,但血清 Tg 水平未見明顯改變,其中5例合并TgAb 增高,考慮TgAb 對Tg 測量的干擾;另外2例考慮可能Tg 構象改變或Tg釋放到血液機制障礙有關[4];4例患者Tg 水平明顯升高,病灶大小變化不明顯(其中1例骨轉移影像學未見明顯病灶,攝取131I 增高),考慮Tg 水平變化與腫瘤大小變化并不完全一致[5]。本研究疾病進展比例較既往研究結果偏低,可能與本研究隨訪觀察時間較短,或與病理類型為低分化甲狀腺癌患者納入較少有關[6-7]。
本研究針對 DTC 遠處轉移患者年齡、病理學類型、131I Rx-WBS 顯像是否合并淋巴結轉移、轉移灶部位、轉移灶大小、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 等6 項可能影響疾病無進展生存期的臨床特征進行單因素分析,log-rank檢驗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年齡、轉移灶部位、轉移灶大小及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 的無進展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DTC 伴遠處轉移患者年齡越小、單純肺轉移、轉移灶越小及轉移灶攝取131I 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長,預后較好。
針對上述 4 項因素進行 Cox 多因素風險回歸分析,排除了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患者年齡及轉移灶大小因素,提示轉移灶部位及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 是DTC患者遠處轉移的疾病進展獨立影響因素。既往有研究表明患者年齡及腫瘤大小是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患者年齡大、轉移灶體積大,則患者預后差[6,8]。既往研究多以患者死亡作為終點事件,本研究以疾病進展作為終點事件,故造成結論的差異。
單純肺轉移是影響疾病進展的獨立因素。本研究大部分遠處轉移患者發(fā)生肺轉移(82.61%),其中單純肺轉移63例。Cox 多因素風險回歸提示相對于單純肺轉移患者,DTC 伴肺外轉移降低了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期,增加了疾病進展相對危險度。既往研究表明,DTC 肺轉移患者較其他部位轉移患者治療效果好,主要考慮肺部轉移灶對131I 的輻射敏感性較其他部位(如骨骼)轉移灶更高[9]。肺轉移攝取131I患者進行多次131I 治療可以獲得疾病緩解及無進展生存。盡管肺轉移灶攝取131I 比例(83.16%)低于骨轉移灶(95.56%),但單純肺轉移患者可以獲得更長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進一步提示轉移部位是影響疾病進展的重要因素。
轉移灶是否攝取131I 是影響疾病無進展生存率的獨立因素。本研究17例患者轉移灶未見明顯131I 攝取,接受 TSH 抑制治療,隨診觀察該組 12例患者(70.58%)發(fā)現(xiàn)疾病進展;98例轉移灶攝取131I,按照診療規(guī)范行131I 多次治療。25例(25.51%)隨診過程中發(fā)現(xiàn)疾病進展。Cox 多因素風險回歸分析提示DTC 遠處轉移灶攝取131I 可以增加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降低疾病進展相對危險度,提示轉移灶攝取131I 的患者預后較好,但較Haq 等[10]報道的遠處轉移灶不攝碘是患者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HR=10.44)值偏低,可能原因是該研究主要分析DTC 遠處轉移的生存率,而本研究分析疾病無進展生存率。轉移灶攝取131I 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特性之一,轉移灶不攝取131I 大多提示腫瘤失分化或分化較差,疾病惡性程度較高,疾病進展較快。
本組患者隨診觀察中死亡 11例,4例與甲狀腺疾病無關,其中2例(均接受多次131I 治療)死于其他腫瘤(胰腺癌、肺癌各1例),2例死于其他原因。既往研究提示131I 治療可能增加繼發(fā)腫瘤的風險,且與131I 應用劑量有關[11]。本研究納入患者繼發(fā)腫瘤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相對較短,131I 治療與繼發(fā)腫瘤是否有關尚需進一步研究。
總之,DTC 伴遠處轉移患者經(jīng)過規(guī)范的治療,多數(shù)可獲得較長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期,但應堅持隨訪監(jiān)控;DTC 伴遠處轉移患者轉移灶部位及轉移攝取131I情況是影響患者疾病進展的獨立因素。隨著對分化型甲狀腺癌分子病理學研究(如 BRAFV600E 突變、RET/PTC 重排)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治療靶點被發(fā)現(xiàn),與之對應的分子靶向藥物開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從而為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