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做數學”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蘇教版數學教材注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思考、探索中獲取知識,把握數學本質,體會思想方法。教師要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的情境,讓學生去感悟新概念、體會新方法、領會新思想,從而使數學學習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教師還要讓學生通過“做數學”探索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獲得情感體驗。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活動中主動發(fā)現、主動體驗數學,才能由學習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創(chuàng)造者,體會成功的喜悅。
一、感受數學化過程,體會創(chuàng)造熱情
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探究、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而不是直接灌輸現成的知識。
如在教學蘇科版七上“有理數的乘法”時,教師讓學生解答蝸牛爬行的問題,然后將問題數學化,探究有理數乘法法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創(chuàng)造”出法則,通過學習獲得成就感,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另外,教師選取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學內容要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從而積極地融入數學課堂,使他們對數學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經歷數學化過程,培養(yǎng)數學化能力
在數學學習中,如果沒有相關的材料,學生就難以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而實際問題被數學化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蘇科版七上“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經歷抽象的過程,形成數學化的能力。教師可以先播放2010年南非世界杯宣傳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①巴西隊勝了2場,平了1場,負0場,該隊的積分是多少?②如果巴西隊共參加了18場比賽,只負了2場,一共得分34分,那么巴西隊勝了幾場?”教師通過問題讓學生列方程解決問題,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有效的模型。
三、經歷數學化過程,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fā)展
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現實情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合理的情境,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讓學生順利進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同時,教師要細化教學目標,為學生提出分層次的任務,讓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主動投入活動中。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讓他們的思考循序漸進,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折報紙,然后再對折,猜猜報紙大概有多少層,并將折的次數、層數羅列下來。同時,教師讓學生在折紙時感受層數發(fā)生的變化,并試著用算式表示折出報紙的層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相應的發(fā)展。學困生通過對折,可以發(fā)現對折5次有32層,對折6次有64層;學優(yōu)生通過對折n次,可以發(fā)現層數是2n。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的好奇心會轉化為探究的興趣,從而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四、經歷數學化過程,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師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認知背景的情境,為學生提供的不是高深莫測的知識,而是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的“果實”,為學生提供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環(huán)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去研究、思考、分析、發(fā)現,經歷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獲得發(fā)現數學知識的成功感。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法”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板上,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一半,當剪完第4次時,剩余部分的面積是多少?當剪完100次后,剩余部分面積是多少?”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不難解決第一個問題,經過分析、推理、歸納,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第二個問題。在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中,學生能領悟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猜測、驗證、探究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八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