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立珍
【摘 要】 本文闡釋了宋教仁先生的《間島問題》一書。書中援引中、日、韓、俄四國93種文獻資料,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和國際法學知識,從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疆界條約等各個角度及國際法學理論證了“間島”歷來都是中國領(lǐng)土的觀點。該書為清政府對日交涉提供了理論與實據(jù),“清政府得之,間島交涉,得以不敗”。該書展現(xiàn)了宋教仁義無反顧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特別是在愛國問題上展示的一種理性態(tài)度;同時該書折射出了宋教仁治學嚴謹、外交謀劃周詳、進退有序的政治家風范。
【關(guān)鍵詞】 宋教仁;間島問題;述評
2017年3月30日,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會宋教仁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宋教仁常德研究會在常德市區(qū)芷園賓館舉行了紀念宋教仁先生誕辰135周年座談會,常德文史專家葉榮開先生在發(fā)言中激動地談到宋教仁先生“一筆奪回間島”,倡言宋先生理性愛國,深有同感。2018年是宋教仁先生遇刺105周年,為緬懷民主革命先驅(qū)、忠貞的愛國者宋教仁先生,廣泛宣傳和傳承宋教仁的愛國主義精神,下面就宋教仁所著《間島問題》一書做一簡單介紹并談幾點認識。
一、《間島問題》內(nèi)容概述
本文所述依據(jù)中華書局出版的陳旭麓主編《宋教仁集》收錄之《間島問題》?!端谓倘始吩谑珍浽撝鴷r批注:這是宋教仁的一本專著,錄自《地學雜志》第四十六至七十三號。文前有張峻案語云:“是書宋氏成書于前清光緒三十四年,韓頤隆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一年。脫稿時,滬上某書肆曾印行之,舛駁甚多。迄問題解決,宋氏擬加以更正,易名《中韓疆界考》,志未竟而身先殞,稿紙散逸余書篋中,幾至盈寸。追憶往事,多不幸言中之處,爰按遺文,略為序次,以資有志研究東北地理歷史者之一助?!痹撾s志未載“序”和“例言”,這里的“序”和“例言”均錄自一九О八年上海某書肆的單行本。
除“序”和“例言”外,全書共分七章。
第一章 間島問題之起原
首先指出間島問題的影響與實質(zhì),稱“近日極東外交界,忽有新發(fā)生之一問題,使我國人應付此問題,不幸而失當,則大之將起瓜分之漸,小之亦招失地之羞”;日本制造“間島問題”的實質(zhì)“以保護韓民為名,實欲據(jù)而有之”。次則陳述間島位置及清與韓之邊界劃分歷史,尤其指出清康熙五十一年,“清廷始烏拉總督穆克登審查邊界,會合朝鮮委員李善溥、李義復、趙臺相等,登白頭山,探得山頂水源,西為鴨綠,東為土門(即圖們江),兩國委員,乃合意勒碑紀標于分水嶺上?!薄敖裰g島,固劃歸中國領(lǐng)土矣?!痹俅畏治鲩g島問題演繹為中日之問題的原因?!耙灾?,間島問題,始則胎其源于清廷之放任,繼則導其流于韓民之北渡,而揚其波于俄人之南下,終則綜其匯于日本之越俎代庖,是其起原也。”
第二章 間島問題之爭議
關(guān)于間島歸屬爭議所持理由,書中分甲(日韓側(cè))乙(中國側(cè))雙方分別陳述。宋教仁收羅日韓雙方官方民間所有歷史地理文獻包括時評、報刊論文等,將甲方主張歸為五類:一以海蘭河為土門江,而指為國境者;一以紅土水為土門江,而指為國境者;一以松花江之一源為土門江,而指為國境者;一不明言何水為土門江,而泛指豆?jié)M、鴨綠二江以北及長白山一帶地域,為韓國領(lǐng)地者;一不明何水為土門江,而指為國境,而惟不認豆?jié)M江為國境者。中國側(cè)之主張,只有以豆?jié)M江為國境之一說,但其中亦有二小異點,即一則承認分水嶺界碑,而以豆?jié)M江上源之石乙水當碑文土門江之說,一則不為分水嶺界碑,而援引歷史證據(jù),及現(xiàn)實證據(jù),以豆?jié)M江為國界之說是也。作者認為辨別雙方主張是非曲直,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第三章 間島之國際法的觀察
本章是宋教仁用國際法之研究方法解決間島歸屬的重點。首先陳述國際法關(guān)于版圖取得之方法、境界劃分之種類,并指出:國與國之間,因領(lǐng)土主權(quán)行使之故而發(fā)生爭議,“茍非一國欲倚強力為解決者,無論如何,皆不可不考究其領(lǐng)土主權(quán)之孰先取得,自然地勢之孰為便利,境界條約之如何協(xié)定,以為解決之條件也。”然后重點從間島主權(quán)之歷史、間島自然之地勢、間島境界之條約三個方面以大量無可辯駁實事論證了所謂“間島”,歷來都是中國的領(lǐng)土。
第四章 間島問題學理的評釋
本章亦是宋教仁解決間島問題的重點。對于第二章所陳甲方(日韓一側(cè))五類主張,宋教仁搜羅、查閱中俄日韓四國93種文獻,辯駁日韓一側(cè)的偽證,為日后日間島問題地解決提供了大量詳實的書證。為了論證土門江即豆?jié)M江,宋更是舉地理學、言語學上之真正證據(jù),并加入歷史學上之證據(jù),為證實土門江即豆?jié)M江提供確鑿證據(jù)。對于乙方中國側(cè)主張,宋認為“確有根據(jù),惟稍欠詳實”。宋考證中朝史志文獻,從八個方面詳證“界埤所載之土門,實為今日之豆?jié)M江,豆?jié)M 江北之間島,當為中國之領(lǐng)土,無論從何方以言,皆已成為固定不搖之鐵案?!?/p>
第五章 間島地志附錄韓邊外志略
本章從間島歷史沿革、面積人口、地勢山川、地質(zhì)、氣候、政治、軍備、交通、產(chǎn)業(yè)、社會(人種、語言、宗教、民俗)等十個方面作了周詳介紹。此外,鑒于間島土地未辟、人口稀疏,地方市鎮(zhèn)村落可稱者甚少之故,作者根據(jù)自己的調(diào)查,將所知者對間島地方志做了相關(guān)記錄。
第六章 間島與東亞政局之關(guān)系
間島在東亞政局中地位突出,正如書中所說:“間島者,介于中日俄勢力圈之間,于東亞政局之關(guān)系,甚為深切重要”,故日本不遺余力想竊為己有。十九世紀中后期,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即制定了對外擴張征服亞洲之“大陸政策”,旋即侵占我硫球和臺灣,特別是日俄戰(zhàn)爭,日本又攫取中國東北之南滿和朝鮮為其勢力范圍,然而為實現(xiàn)其占領(lǐng)滿蒙進而占領(lǐng)整個中國的野心,日本必先占領(lǐng)北滿,而占領(lǐng)北滿必先占有間島。原因何在?首先,從經(jīng)濟上來看,南滿洲“土地較磽、物產(chǎn)較乏”,而北滿“沃野千里、粟資十年”;其次,從地理上,“茍非再于東朝鮮北滿洲之中間,求一形援相濟指臂相倚之域以為絡繹南北傳接交通機關(guān)之樞紐,則北滿之貨物不能流通,東朝鮮沿岸之商務不能發(fā)達。”“夫欲于北滿和東朝鮮之中間,求一形援相濟指臂相倚之域,則舍所謂較四國稍大較九州稍小之間島,豈再有二焉者耶?”此外,作者對日本占有并經(jīng)營間島之目的,從交通、產(chǎn)業(yè)、殖民、軍事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揭露日本企圖侵占整個東北的野心,并指出其危害:將“改圖變色”“使?jié)M洲全土而悉入于日本”,各國將紛紛效尤,“張牙舞爪,紛至沓來,以共逐中原之鹿”。
第七章 間島問題之解決
作者援引國際法通例對于解決中國領(lǐng)土爭端進行周詳分析和考慮。從國際法角度,國家之間,如果因為領(lǐng)土主權(quán)行使范圍之故而發(fā)生爭議,“除一國欲強力解決外,無論如何,皆不可不依據(jù)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事實,以為解決之標準者也?!闭\如第三章分析,間島之歷史、地理之勢、境界之條約已確切不移地證明其為中國領(lǐng)土。然而,國際問題的處理,外交上周旋不可不慎。首先對調(diào)停主張之局外中立和共同協(xié)治制之論進行批駁,從其實施條件分析“皆絕對不能施行于間島”。其次對我能采用之外交手段進行分析。按國際通例,當今解決國際爭議的手段無外強硬、和平兩種。強硬手段對于當時之中國不敢企及,不作為選項。唯“平和手段,以法理為甲胄,以事實為干櫓,固由吾力所能行之者也?!薄捌胶偷氖侄斡腥?,一曰居中調(diào)停,聽第三國周旋或和解也;一曰國際審查,兩國以合意設置審查委員會,使審查問題之真是非,以豫備解決也;一曰仲裁裁判,兩國以其事件付與仲裁裁判,而聽其處決也?!弊髡咧赋?,此三者,對于間島問題之解決首選國際審查,次之以仲裁裁判。為防日本死磕糾纏,作奸?;拔嵋馄浯笠敳煌舛拢阂辉灰箝g島韓民之保護權(quán);一曰要求間島、吉林之鐵路敷設權(quán)?!薄岸咧Y(jié)果,皆與攫得間島之領(lǐng)土權(quán),無所軒輊”,當以正當理由拒絕其要求。在策略上,“領(lǐng)土權(quán)只要得到保全”,可在具體操作細節(jié)上稍作讓步。最后警告清政府外交當局應力保國家領(lǐng)土,“勿再貽白山黑水之羞,而使鄂多里城邊之鬼,不安于地下也”。
二、《間島問題》述評
1、《間島問題》一書創(chuàng)作的前前后后
1912年秋,宋教仁自京南下回鄉(xiāng)省親,次年1月,故邑桃源鄉(xiāng)友設宴于縣城,并在東岳宮旅臺(道觀中戲臺)觀看當?shù)貍鹘y(tǒng)漢劇《盜旗馬》。席間回答昔日漳江書院學友文駿是否將過去讀書作文的本錢丟失時,宋教仁很自謙地說:“寫有一些議論文,多數(shù)載于《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民立報》各報刊雜志,《間島問題》已梓行。此外,尚寫了幾冊日記,自署《我之歷史》,前年回國時,存放在陳猶龍長崎寓所?!庇纱丝梢?,《間島問題》一書是宋教仁頗為看重的得意之作。
其實,宋教仁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著述頗豐,后人輯錄之傳承于世的《宋教仁文集》等著述近百萬字,而《間島問題》一書可謂宋教仁嘔心力血之作,其創(chuàng)作過程最為感人,也最能展現(xiàn)宋教仁義無反顧的救國精神和犧牲精神。
所謂“間島”,在我國東北圖門江以北,今吉林省延吉市一帶。東西400里,南北470里,地域相當于臺灣大小。自古以來為中國領(lǐng)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朝兩國曾勘定邊界,勒石為碑。這一帶原為滿族聚居地,是清朝的發(fā)祥地,清入關(guān)后,把這一帶列為封禁要地,不準百姓開墾。后來禁令漸弛,韓民越境開墾,越聚越多,因此有“墾土”(Kentu)之稱,后來訛轉(zhuǎn)為“間島”(Kantao)。
最初雙方無所謂邊界之爭,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不僅攫取我南滿,吞并了朝鮮,而且意欲侵吞北滿乃至整個東北,漸至問題復雜化,并將原屬延邊一帶的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都稱為“間島”。
1906年5月5日,宋教仁在日本東京同文堂購得《商業(yè)界雜志》一本,其中有一篇題為《鴨綠江源之獨立國》的文章,記述了中韓邊界處的鴨綠江、土門(圖門)江、松花江發(fā)源處,形成了一個叫“間島”的“獨立國”,其首領(lǐng)叫“韓登舉,山東人,十余年間占據(jù)此地,清兵時來攻之,不克,遂定約每年納款二十萬金于清盛京官吏。其地富于礦產(chǎn)、林產(chǎn)、人參”。這是宋教仁首次聽聞“間島”之事。遂謀劃聯(lián)絡韓登山及東北其他“馬賊”“南北交攻,共圖大舉”。
1907年4月,宋教仁赴東北從事反清革命活動,這次東北之行的最大成果是在東北奉天(今沈陽)創(chuàng)立了同盟會遼東支部。在東北吉林各地活動期間,為逃避清政府通緝搜捕,宋教仁一度化名桃源宗介,假扮日本人,并掛出“木植公司”的牌子,秘密策劃“馬賊”起義。在與韓登舉接觸中,他獲悉了日本企圖侵占間島的陰謀,為了阻止日本的侵略陰謀,宋教仁決定暫停發(fā)動武裝起義。
1907年8月19日,日本駐韓統(tǒng)監(jiān)府“遣陸軍大佐齋滕季治郎率僚屬憲兵往其地,設統(tǒng)監(jiān)府間島派出所,以保護韓民為名,實欲據(jù)而有之?!?,當天,日本即照會中國政府,宣稱間島的所屬問題“久未解決”正式挑起邊界糾紛。面對日本蓄謀已久及其浪人組織“長白山會”陰謀活動數(shù)年所制造的種種偽證,清政府束手無策而又無力辯駁。為了挫敗日本的陰謀,宋教仁在日本友人片山潛的幫助下,假份日本浪人,改名貞村,潛入“長白山會”,偵獲日人偽證并拍成照片。此后又返回日本東京,在帝國大學、上野等幾家大圖書館查閱相關(guān)文獻資料。一次,他偶然發(fā)現(xiàn)朝鮮人古山子著的《大東輿地圖》,地圖非常確切記載中朝邊界,給他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宋教仁根據(jù)所收集的資料,援引中、日、韓、俄四國93種文獻資料運用國際法理論,費數(shù)月之功,于1908年寫成《間島問題》一書。該書運用歷史學、地理學和國際法學知識,從歷史沿革、自然地理、境界條約等各個角度及國際法學理無可辯駁地論證了所謂“間島”,歷來都是中國領(lǐng)土。
探知宋教仁《間島問題》脫稿信息的日本人,深恐該書落入清廷之手于己不利,便對宋教仁軟硬相逼,先是許以重金購買版權(quán),繼而又威脅若不合作就將其遣返,宋教仁均置之不理。面對日本侵占我領(lǐng)土的陰謀,作為革命黨人的宋教仁,雖以推翻滿清政府為宏志,但守土之責人人有之,絕不可袖手旁觀,也有違自己寫作《間島問題》一書之初衷。于是,他打算將書稿呈送給清政府,“以為政府外交援手”,但又擔心徑直將此稿奉獻會遭清政府拒絕“而無益于事”,最終“委屈設計”,費盡周折將書稿無償?shù)亟唤o了清政府駐日公使李家駒。
《間島問題》一書在清政府與日本交涉中所起作用是不可忽視。該書為清政府與日本交涉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特別是對日方制造的所謂“理由”,宋教仁在書中一一加以駁斥,因此,外務部“即以各種證據(jù)反駁日使,日政府至今尚不能決答”,宋教仁發(fā)表公開信時也已經(jīng)知道“外部得此,果大有所資于談判,而獲斥退日人之口實”。宋教仁好友于右任回憶說“后間島交涉,因獲此書為輔佐,得未失敗?!毙煅獌核帯端螡O父》一書也說宋“曾著《間島問題》一書,清政府得之,間島交涉,得以不敗”。近有學者將1909年3月清政府外務駁復日本謬論之文本與《間島問題》一書內(nèi)容做比照,認為其在不少方面的論證與該書“如出一轍,顯然在起草時是把它作為基本的參考資料之一”。
1909年9月4日,中日簽訂了《圖門江中韓界務條款》。日本承認圖門江為中韓國界,間島是中國領(lǐng)土。中國雖在開商埠、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和修鐵路等方面作出讓步,此讓步亦在宋教仁談判策略預想范圍之內(nèi),但終歸爭回了間島主權(quán),此為滿清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國兩百多年數(shù)十次領(lǐng)土爭端談判唯一全勝,保住了廷吉四縣國土。宋教仁著《間島間題》一書的貢獻是不可埋沒的。
2、宋教仁《間島問題》一書的幾點啟示
(1)《間島問題》一書突顯了宋教仁義無反顧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從宋教仁寫《間島問題》一書到間島問題成功解決,不能不說宋教仁居功至偉,正因如此,有人稱頌宋教仁“著書惠民救國”,“一筆奪回間島”。不管怎么評說,為了了解間島問題真相,宋教仁不顧個人安危,潛入日本“長白山會”,甚至不顧清廷的追捕去做這一有利于國家民族的事情,宋教仁這種義無反顧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十一世紀中葉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將近代先輩奮斗的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必須大力繼承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宋教仁愛國革命成長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漁父精神為我們樹立了一面愛國主義的旗幟。無論是他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呈現(xiàn)的愛國精神,還是敢創(chuàng)一流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無論是他勤學求知精神和自強誠信的修德精神,或是堅拒金錢美女高官賄誘的廉潔奉公精神,還是民主共和、平民政治的憲政法治精神和興辦學堂、大學的重教精神,都是一座永恒的歷史豐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富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
(2)《間島問題》一書還展現(xiàn)出了宋教仁理性愛國的一種態(tài)度。宋教仁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不僅展現(xiàn)出了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愛國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清朝末年,民族危機加劇,反動腐朽的清王朝大廈將傾,然而,在國家領(lǐng)土主權(quán)遭到日本侵犯之際,宋教仁毅然擱置起義之事而置個人生死不顧,打入“長白山會”搜集證據(jù),廣泛調(diào)查,深入研究,寫出《間島問題》,并將之呈送給清朝當局以佐清外交之爭,捍衛(wèi)了延吉四縣相當于臺灣大小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正如《宋教仁傳》一書作者所指出的:“宋教仁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身在事外,卻不置身事外,尤其是以一個流亡者的身份來幫助自己的政敵共同捍衛(wèi)國家的主權(quán),這些更加難能可貴”。事后,既拒清廷高官引誘,又拒清廷因宋教仁著述有功而給付的酬金,并謂“吾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也”。體現(xiàn)了宋教仁作為一名革命家,與清廷“道不同不相與謀”的革命志向。和平時代之中國,在中國和平崛起之今日,無論對內(nèi)諸如臺海關(guān)系、香港問題等,對外諸如韓國部署“薩德”引發(fā)的“薩德”危機、中日釣魚島之爭、南海問題等等,我們更需理性愛國,不能因民粹或民意撓亂中央部署,打亂祖國和平發(fā)展進程,致使國家錯過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
(3)從《間島問題》一書中折射出宋教仁治學嚴謹、外交謀劃周詳、進退有序的政治家風范 。宋教仁一生勤于求學,志業(yè)高遠,但他“雅不愿以文名世,局限于筆硯間”,不僅注重修身養(yǎng)性,更注重身體力行經(jīng)世之學。但《間島問題》作為一本宋教仁在世獨立刊發(fā)的一本史地專著,有人稱之為“一部關(guān)于間島問題的百科全書”,該書不僅系統(tǒng)、全面敘述了間島問題的來龍去脈,而且從歷史、地理、國際法各方面論證了間島是中國領(lǐng)土。特別是為論證“圖門”與“豆?jié)M”為一江之異名,他甚至運用語言學來辨析圖門與陀、豆、統(tǒng)、駝、滿等五字皆為滿語的不同譯音,并為史籍所證實。全書直接引用中、日、韓、俄歷史文獻達93種,為了解實情,宋教仁深入實地考察,甚至不顧生命危險潛入“長白山會”,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為我后輩學人樹立了榜樣。其他揭露西方列強侵華陰謀的史地力作如《二百年俄患篇》、《承化寺說》、《滇西禍源篇》等亦顯其史地知識豐富和學力深厚。《間島問題》一書最后一章“間島問題之解決”,宋教仁從外交上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日方可能采取的手段,我方外交進退方略都作了預判,彰顯了一位年青政治家在外交謀略方面思慮周詳,進退有序的風范。
【參考文獻】
[1] 陳旭麓主編.間島問題.宋教仁集(上)[M].中華書局.2011,9:57+59-60+62+73-74+102+126+130+133-135.
[2] 宋教仁日記[M].中華書局.2014.4.168.
[3] 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五卷)[M].107.
[4] 中興日報[N].1908.10.21.
[5] 楊天石.宋教仁佚文鉤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5.2.
[6] 徐血兒編.宋漁父[M].上海書店.1991.
[7] 李元燦,李育民,遲云飛.宋教仁傳[M].國際展望出版社.1992.115.
[8] 梁小進.宋教仁《間島問題》略論[J].武陵學刊.1996.2.48~50.
[9] 遲云飛.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