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印度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在世界民族音樂中,印度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其音樂中螺旋式婉轉(zhuǎn)飄延的旋律、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鼓點富于各種節(jié)奏和力度的變幻、無窮多樣的即興表演以及音樂中始終烘托主要旋律的持續(xù)音,等等。無不顯示出風格獨特且色彩鮮明的藝術(shù)魅力。印度音樂的絢麗多姿與其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聯(lián),數(shù)千年漫長歲月中所積淀的傳統(tǒng)文明孕育了這種古老而又有生機的音樂藝術(shù)。印度音樂根深葉茂,其中既有源遠流長的古典音樂和輕古典音樂,也有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還有大眾喜愛的電影音樂等諸多門類。在印度音樂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充滿了當?shù)匚幕瘹庀⒌拿烂钍澜纭?/p>
一、印度音樂的文化根基
印度全稱為印度共和國,地處亞洲之南的南亞次大陸。其領(lǐng)土范圍東接孟加拉灣,西望阿拉伯海,南瀕印度洋,西北部與巴基斯坦相鄰,北部和中國、尼泊爾、不丹相接,東北部與緬甸、孟加拉國交界。
作為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印度人口中既有源于白色人種的雅利安人,也有來自亞黑色人種的達羅毗荼人,還有少量存在的黃色人種。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以及他們之間的混血人種占人口的大多數(shù)。主要的民族有印度斯坦、孟加拉、泰盧固、馬拉提、泰米爾、格那達、馬拉雅拉姆、阿薩姆、奧里雅、古吉拉提等。這些民族占印度人口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其中人口最多的為印度斯坦族。盡管印度憲法規(guī)定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但全國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種類依然眾多,除印地語和英語之外,主要還有孟加拉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馬拉提語等。
宗教色彩在印度全國極其濃郁,可以說印度幾乎是一個處處充滿了宗教氣氛的國度,全國廣大的居民多信奉印度教,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其它的如:耆那教、錫克教、佛教、以及基督教等,只有極少數(shù)者信奉,宗教形成了印度文化的核心,構(gòu)成了印度社會的主流意識,其精神深刻地影響著印度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印度人在長期的宗教思想熏陶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構(gòu)成了印度精神文化的色彩意韻。
音樂在印度與宗教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古代吠陀時期,出現(xiàn)的《吠陀》(Veda)詩集里擁有諸多的神話故事,人們的頌詩就表現(xiàn)出了音樂和宗教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印度古代史上著名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中,大量的敘事故事題材廣為人們歌唱吟誦。12世紀以后,伊斯蘭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浸潤在印度音樂之中,近而形成了南印度的卡納提克(Carnatic)音樂和北印度的印度斯坦(Hindstani)音樂兩大體系至今。由此可見,印度音樂與其自身古老的宗教文化密不可分,是其深厚的宗教哲學在音樂領(lǐng)域的折射和反映。
二、印度的古典音樂和輕古典音樂
(一)古典音樂
印度的古典音樂在傳承過程中經(jīng)過了較多創(chuàng)作加工,它有獨特體系并發(fā)展到了很高水平的專業(yè)音樂。古典音樂中最令人傾心的體裁在北印度主要有克亞爾(Kheyal)體裁,它是近幾百年來印度古典音樂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音樂形式??藖啝栆辉~源自波斯語,為“想象”之意。克亞爾歌詞主要贊頌帝王及神的愛情。音樂中各種裝飾音的運用表現(xiàn)了細膩的情感。歌唱中聲音處理美妙完善,被稱為印度音樂中的“美聲”。另外,古典音樂中其它的音樂體裁還有北印度最古老的德魯帕特(Dhrupad),南印度著名的瓦納姆(Varnam),克里提(Kriti)等也為人們所崇尚。
印度古典音樂是通過“拉格”(Raga)展現(xiàn)的,作為古典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拉格種類很多,每種拉格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片段,并且表達某種特定的情緒。拉格表演中的即興部分很重要,杰出的音樂家表演的拉格中即興的成分達到一半以上。如果說拉格表現(xiàn)了印度音樂系統(tǒng)中的基本組織原則和旋律范例,那么,體現(xiàn)印度音樂節(jié)拍意義的則是塔拉(Tala)。塔拉所要表現(xiàn)的是印度音樂表演中的節(jié)奏節(jié)拍,其特殊的節(jié)拍計數(shù)方式是印度音樂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在印度古典音樂的表演中,至關(guān)重要的方面還表現(xiàn)在拉格與拉斯(Rasa)的關(guān)系上。拉斯的梵語是“味”的意思,印度古典音樂中的表演特別講究這種“味”的情感意境。拉斯中通常有浪漫、愉快、悲哀、憤怒、英雄氣概、厭惡、恐懼、驚奇興奮以及寧靜和平等9種情緒。不同的拉格在表演時正是根據(jù)自身的結(jié)構(gòu)特點從而表達出不同的拉斯的味道。另外,印度古典音樂在音律、音階、持續(xù)音、裝飾音、拉格的表演時間以及音樂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有其獨有的傳統(tǒng)。
(二)輕古典音樂
印度的輕古典音樂和古典音樂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內(nèi)容上突破了古典音樂中的宗教藩籬,音樂的氣質(zhì)向世俗化傾斜,形式更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輕古典音樂在印度主要有圖姆里(Thumri)、伯杰恩(Bhajan)、達德拉(Dadra)、格扎爾(Ghazal)、提拉納(Tillana)和賈伐里(Javali)等。在這些音樂體裁中,人們所鐘愛的有主要有伯杰恩和格扎爾音樂。
伯杰恩這種頌歌體,有著濃郁的宗教神秘色彩,歌曲的形式簡單,但音樂感情奔放開朗,以抒情見長,多在公共場合中演唱。格扎爾流行于北印度地區(qū),音樂具有波斯風格,歌詞多為表達男女愛情中的思戀之情。音樂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常以塔布拉鼓、坦布拉琴或薩朗基琴等伴奏演唱。
三、印度的民間音樂
當今印度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主要歸因于民族成分眾多,語言繁雜,宗教信仰各有所屬,民俗習慣各有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如南部地區(qū)為獨具特色的達羅毗荼人音樂,東部地區(qū)為孟加拉音樂風格,西部地區(qū)的音樂有葡萄牙音樂痕跡,北方克什米爾一帶的音樂具有中亞風格??傮w上來看,各地的民間音樂不盡相同。
印度的民間歌曲主要有出生歌、搖籃曲、婚禮歌、勞動歌、節(jié)慶歌等。其民間歌曲在演唱方式上通常是器樂配合歌唱并與舞蹈等相關(guān)聯(lián),如孟加拉邦的民間歌曲保烏爾(Bauls)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形式。保烏爾民歌曲調(diào)優(yōu)美,語言簡樸,風格上具有很強的抒情性。表演者手持艾克脫拉琴歌唱,歌舞結(jié)合,從而完美地體現(xiàn)了保烏爾民歌的藝術(shù)特色。
民間音樂中的器樂形式在印度的不同地區(qū)也是異彩紛呈。如曼尼普爾邦有擊鼓音樂,拉賈斯坦邦有伯帕(Bhopa)音樂等。其中的表演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民間音樂生活。
四、印度的電影音樂
電影作為大眾的娛樂形式之一,在印度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音樂在印度電影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印度放映電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而印度電影音樂開端應(yīng)該始于20世紀30年代。第一部印度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中的歌曲贏得了印度人的芳心,從此電影音樂逐漸深入人心。印度的電影音樂特色非常鮮明,它沒有照搬印度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也不是西方音樂的翻版,其表現(xiàn)形式擁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風格。
幾十年來,眾多的印度電影不斷出品問世,如1943年的《坦森》、1979年的《奴里》、2002年的《寶萊塢生死戀》、2009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電影中的音樂一脈相承地沿襲了印度傳統(tǒng)音樂的風格,同時又恰當?shù)厝谌肓宋鞣浆F(xiàn)代流行音樂因素,一些迪斯科音樂、爵士樂和電子音樂常出現(xiàn)在電影音樂之中。令人感到新奇的是,這種風格的電影音樂常配合各種優(yōu)美的舞蹈場景從而喚起人們耳目一新的鮮亮感,因此,電影音樂在印度也就格外引人關(guān)注。
五、印度音樂中使用的樂器
印度音樂中使用的樂器較多,它們可用于獨奏或合奏,也可為聲樂演唱和舞蹈表演進行伴奏。
在弦鳴樂器中,北印度主要有西塔爾、桑圖爾(Santor)、北維納(Vina)、薩朗基(Sarangi)和薩若德(Saroda)等。這些樂器常用于獨奏,有時也用于合奏之中。南印度主要有南維納。此外,弦鳴樂器整個印度還有坦布拉(Tambura)和小提琴等。坦布拉是演奏低音的樂器。小提琴源自歐洲,但從演奏方式到音樂內(nèi)涵等方面都已演化為具有印度風格的樂器。
膜鳴樂器中鼓類最為重要。鼓在印度音樂中主要是把握節(jié)奏和速度的主要樂器。印度鼓最獨特之處就是在鼓膜的中心位置有一個黑色“鼓眼”,鼓眼不僅可以優(yōu)化鼓的音色,而且還能對鼓的音高起微調(diào)作用。印度鼓的主要種類在北印度有塔布拉鼓(Tabla),在南印度常用的有木丹加鼓(Mudanga)和康吉拉鼓(Kanjira)。
印度的體鳴樂器最為突出的主要是格塔姆(Ghatam)。這是一種特制的陶罐樂器。罐身中部鼓出,以方便敲擊。演奏者在表演時敲擊陶罐的中部、頸部和底部等不同部位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響。為了獲得更多的音色,演奏者雙手的敲擊手法也是多種多樣,可用手腕、手指及指甲等手的不同部位來進行演奏。格塔姆陶罐是南印度常用的敲擊樂器。
氣鳴樂器在印度主要有笛、嗩吶。笛子為吹奏旋律的樂器,印度音樂中的笛子為橫笛,笛身所開音孔因不同地區(qū)而不同。流行在北印度的笛子多為7音孔結(jié)構(gòu),而南印度的笛子則多為8音孔構(gòu)造。另外,印度還有一種笛子名為朋吉(Pungi)的蛇笛,笛身安裝在葫蘆下方位置,上有6至7個音孔,用以演奏旋律,笛身旁邊有另一附加音管,主要作用是產(chǎn)生持續(xù)音。蛇笛音色溫和,曲調(diào)悅耳動聽。嗩吶是另一種旋律性樂器,在印度南北方都有流行。北印度的嗩吶樂器長約35厘米左右,音管開有9孔,該樂器演奏技巧很高,已發(fā)展成為獨奏樂器。南印度的嗩吶稱為納格斯伐拉姆(Nagasvram),與北印度嗩吶相比顯長,樂器管身音孔更多,在印度的一些世俗音樂活動中人們可以看到這種樂器的演奏。
印度歷史上多次不斷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各種文化之間的混合交融極其頻繁,使得印度的人種、民族和宗教等非常復(fù)雜。但作為世界上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之一,印度的文化藝術(shù)傳統(tǒng)極為深厚,因此,印度的音樂文化一方面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風格特征,而另一方面,印度音樂根深蒂固地始終保持自己的根基傳統(tǒng),進而體現(xiàn)了文化品位意義上的印度氣質(zhì)。
參考文獻
[1]陳自明:《世界民族音樂地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