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超
近幾年來,隨著日韓文化的不斷入侵,嚴重影響到我國男孩的審美標準與陽剛男性氣質的型塑,使我國男孩逐漸趨于中性化發(fā)展。這一社會現(xiàn)象也引起廣大人民群眾與學術界的熱議,已成為亟待認真思索并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就時下我國男孩趨于中性化發(fā)展的時下背景,運用社會學及心理學相關理論對男孩中性化現(xiàn)象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通過本文的研究,讓人們理性認識這一社會現(xiàn)象,并引起各界對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視,重塑男孩陽剛之氣。
當下,隨著日韓文化的入侵,我國正在成長的男孩青年群體受其影響尤為之深。與此同時,各大綜藝娛樂節(jié)目邀請的男性青年嘉賓更是盛妝出席,更有甚者油頭粉面、矯揉造作,言談舉止趨于女性化嚴重。由于這類綜藝節(jié)目的受眾多為正在成長的青年一代,男孩青年占近半數,這對正在成長的男孩審美觀和陽剛男性氣質的型塑產生極大的負面引導。這一場域之下,大量男孩群體紛紛效仿,于是形成媒體上眾人熱議的“娘炮鳳”現(xiàn)象。在2018年9月1日,CCTV1晚間8點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組邀請新F4演唱《開學第一課》,這一事件更是將男孩中性化這一現(xiàn)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眾多網友對這一現(xiàn)象持反對態(tài)度,有網友直言是一種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數日后,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對這一現(xiàn)象表達了包容態(tài)度,但新華社卻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這種社會風氣當休矣!但總體觀之,兩家媒體都在呼吁作為當代男性青年一代要具備勇于擔當,自立自強,剛健勇毅,敢闖敢拼等時代氣質。
可見,男孩中性化現(xiàn)象已然成為社會各界思索和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從學理角度來剖析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理性認識這一現(xiàn)象顯得極為必要。
2.1 幼師隊伍男女比例失衡
幼兒園教師男女比例失衡現(xiàn)象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據調查,部分幼兒園無一男教師,且許多幼兒園采取多園同租一男幼師的方式來彌合男幼師缺失現(xiàn)象。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這一段時期的男孩兒正處于幼兒期(3-6歲)。主要表現(xiàn)為主動對內疚的沖突,如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得到解決,便形成方向和目的美德;如危機不能成功解決,便形成自卑感。而對于男孩來說,這一時期男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男教師的行為舉止對這一階段的男孩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據統(tǒng)計,我國幼兒園教職工總人數在100萬人左右,其中男性6萬多人,真正從事教學工作的不到1萬人。男幼師缺失的原因主要由于多數幼兒園教師在編崗位稀缺,許多幼兒園都采取聘用制。而聘用教師工資待遇只是在編教師的半成左右,在社會保障方面也缺乏保證。而作為男性,在如此繁重的經濟重壓之下,沒錢沒編的工作加之社會對男幼師社會評價體系過低,以及幼兒園本身缺乏相應鼓勵機制等相關因素的交織,大量男幼師流失嚴重。因此,在幼師普遍女性化的幼兒園這一場域成長的男孩,其性格特質,言談舉止等不免會受這一場域文化氛圍的感染,從而缺乏陽剛之氣。
在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中指出:“個體自出生后在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過程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xiàn),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fā)生改變。而個體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是依靠自我圖式的不斷更新和填充的。”圖式是個體學習的基礎,個體通過圖式,不斷結合社會情景進行深入學習。對于自出生到幼兒園學習階段的男孩來說,此階段正處于感知運算和前運算階段,因男孩兒在家庭之中頻繁接觸母親,在幼兒園所接觸的教師多為女性,所以其認知圖式基本被女性特征所填充,當在問題情景中,其表現(xiàn)的思維方式和能力表現(xiàn)便自然傾向女性化。
而班杜拉在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基礎之上延伸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中指出:人類的學習行為并非是行為主義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個體的學習行為是先天生理機制和后天環(huán)境經驗相互交織的結果,當個體認知水平逐漸提高后,學習的結果表現(xiàn)些許遲緩,但在這一過程中卻表明其行為特征帶有其價值判斷。個體的學習機制主要是聯(lián)結、強化、觀察等等。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于正處于幼兒期的男孩來說,學習更加具有主動性,但這一時期其認知水平所能達到的價值判斷并非完全正確,外加這一時期男孩與男性接觸過少,導致這一時期其主動快速習得的圖式還是關乎女性化特征,從而加劇男孩女性化自我圖式的填充。
2.2 父職教育缺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角色不可或缺。父親這一角色對于男孩來說更是重中之重,父親往往給男孩以榜樣的力量,男孩學習父親如何做一具有男子氣概,有責任擔當的男人。此外也能加強男孩的角色認同,避免性別角色的混亂。這些特質的習得大概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即6到18歲,這一時期,男性特質的學習是不可逆的。但父親職位的缺失卻極其嚴重,并非父親不愿和兒子相互成長,而是父親要承擔繁重的經濟壓力而外奔波。此外,作為男性的天性,父親總希冀于在自己身強力壯之時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于是將時間與精力多傾向于事業(yè)。再者,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才是主流正統(tǒng),常圍孩子和家庭的男子往往受到眾人的負向評價。以上因素相互交織出男孩和父親相處甚少。
據參照群體理論:人的社會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極大受其從屬的或追求群體參照力的影響。此群體指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并在評價、態(tài)度、行為上和在規(guī)范與價值觀形成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紐科姆、謝里夫梅頓及凱利等人。這一理論闡釋正處于12-18歲的男孩的行為模式極為貼切。該時期因父親職位的持續(xù)缺失,缺乏父親榜樣作用,如何成長為有責任與擔當,有血性與剛毅的男子漢,其自我圖式是比較缺乏與模糊的。而大眾傳媒與新媒體對于日流和韓流男性中性審美的過渡宣傳,使正值青少年期的男孩紛紛效仿,并成為一種潮流。其群體不覺默認了這一男性審美標準,視此群體為自我參照群體,從而從行為、談吐、價值觀等方面都在不斷接收與效仿,并以此群體來規(guī)范個體行為,對比甚至評價自己和他人。
2.3 日韓文化的入侵及大眾傳媒的誤導性宣傳
談及日韓文化的入侵問題,筆者就不得不談及文化自信。自從清王朝覆滅之后,中國人就缺乏自信力了,自信喪失在文化方面則顯得尤為突出。普羅大眾開始從洋媚外,形成一陣出國流,且影響至今。在這一背景下,日韓文化的入侵,將其帶有濃厚的男性陰柔化文化特征帶入我國。許多從日韓回國發(fā)展的男性青年明星畫著濃厚妝容,行為舉止矯揉造作,穿衣打扮趨于中性化,很難分辨其性別。而如今的社會似乎成了顏值消費時代,各種小鮮肉和流量明星憑借自己顏值進行消費,有的男性青年演員非科班出身,毫無演技卻拿著天價片酬。這些社會現(xiàn)象都在助長男孩中性化發(fā)展趨勢。
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日韓文化的入侵及媒體的誤導性宣傳所導致的男性中性化的社會現(xiàn)象就是一個場域,個體的每一行動均被其場域影響,許多男孩學會化濃妝,留著燙染的長發(fā),言談舉止開始變得矯揉做作起來,而市場也在迎合著這一社會現(xiàn)象,這一場域就不知不覺得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被持有這一價值觀的人群建構著。青年一代由于認知水平和價值判斷有限,久而久之,便習得這一場域的慣習,男孩中性化便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
對于男孩中性化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出現(xiàn)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教育體制、社會發(fā)展狀況等密切相關,在正視這一現(xiàn)象的基礎之上,應理性認識到男性中性化這一事實于我國發(fā)展不利。就個體層面:男孩有了男性的堅毅、陽剛、擔當等氣質,方能在組建的家庭中的成為頂梁柱,做合格的丈夫和父親,并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接班人做榜樣。就社會層面:在男性群體中,只有陽剛、勇敢、堅毅的氣質盛于陰柔、軟弱、優(yōu)柔等,社會的發(fā)展方能更有活力與動力,推動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國家層面:我國擁有幅員遼闊的國土,蜿蜒綿長的海岸和邊界線,浩瀚遼闊的領空,這些區(qū)域都需要有血性與陽剛之氣的男性去駐守和捍衛(wèi)。因此,現(xiàn)實要求我國男性,尤其青年男性必須具備陽剛和血性的男子氣質,這樣的氣質才有利于家庭的和諧延續(xù);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有利于國家的繁榮富強。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