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玲
多年來,語文教材幾經(jīng)變換,語文教學者不停地探索著更適合職中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然而,時至今日,語文教學在職中教育中仍擺脫不了尷尬的地位。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語文,是千百年來學子們孜孜以求的文化源泉,如今,在我們職中生心目中卻“失寵”。語文課堂學習沉悶,學生興致闌珊。如何激活語文課堂,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當前一項迫在眉睫的課題。
職中的學生除了少數(shù)優(yōu)秀的學生之外,大部分的學生上課時對有趣的知識就聽一些,枯燥點的就神游太空,稍有點難度需要思索的就坐著發(fā)呆,需要討論發(fā)言的就一言不發(fā)……語文在學生心目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作業(yè)如果老師要求嚴點就完成好點,要求松點就完成差點或干脆不交,很多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與就業(yè)沒什么關系。
面對著這群語文基礎差,對學習缺乏熱情,對未來缺少計劃,對自己缺少要求的學生們,教師們在無奈之后還是積極面對現(xiàn)實,換教材,變教學方法——“生本教育”“小組合作學習”……變著法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語文仍然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田,沒能在職中教育中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到底,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
1.地位確定態(tài)度
職中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在學生的心目中,文化課是基礎課,是次要的,只有能及格,就不影響畢業(yè),所以絕大部分職中的學生都重專業(yè)課、輕文化課,對語文學習缺少熱情和主動性。在小學至初中的教育中,語文歷來是重點科目,但到了職中,語文卻只是文化課,是“次”課。地位的不同產(chǎn)生了態(tài)度的差異,職中學生們跨入職中校門后就放棄了語文學習。
2.與專業(yè)課脫節(jié)
職中語文的教材雖幾經(jīng)變換,但仍然沒完全沒有走出普高的模式,仍然在字、詞、文學欣賞、道德熏陶這些方面占很大的比例。誠然,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和人文學科,傳授文學知識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千百年來語文的職責所在。但在對于畢業(yè)后即將就業(yè)的學生來講,在就業(yè)日益激烈的今天,他們更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考取專業(yè)證書,學多一些“技術”,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在貌似和就業(yè)沒什么關系的語文課上。
3.教學內(nèi)容單一,形式單調(diào)
職中語文以學習字詞、欣賞文章、獲取情感體悟為主,對于基礎差又缺乏積極性的學生來講,很容易產(chǎn)生沉悶的感覺。教學仍以灌輸知識為主要方式,雖然大力提倡以學生為本的小組合作學習等模式,但由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懶于思考、懶于動手,結果也常常無疾而終。最終,課堂上還是老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
職中語文在學校的尷尬地位和語文與專業(yè)、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實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應有的熱情和積極性。如何改變現(xiàn)狀,激活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樂于在語文課堂上動腦筋、動手、動口呢?
(一)簡單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增強自信
1.精簡教學內(nèi)容,降低學習難度
我們總希望將我們所知道的全部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于是上課時滔滔不絕,旁征博引,多方引導,聲衰力竭,自認為將課文分析得很透徹,但最終卻發(fā)現(xiàn),當我們講得越多時,學生聽懂的卻越少,一節(jié)課下來累了老師,苦了學生。反過來,如果將一篇課文繁多的知識點濃縮為一兩個最重要的知識點,上課時著重分析這一兩個問題,學生能聽得懂,能回答,他們就更有興趣、更愿意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了。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將問題濃縮為“作者描繪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點?由此可看出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樣的”,舍棄對文章結構、修辭等方面的分析,學生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答案,又能抓住文章的主旨。
2.揣摩學生心理,問題簡單明了
上課之前,教師總會認真?zhèn)湔n,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但很多時候,在什么環(huán)節(jié)問什么問題,怎么問,卻常常是老師從自己“教”的角度,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提問,而忽視了去思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的文化水平和思維方式,他們會想到什么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不是不想回答老師的問題,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而選擇放棄。比如,在進行《春江花月夜》教學時,在學習了前面寫景的詩句后,問學生“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美景”,結果學生們一句也說不出來。換一種方式,問學生“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月亮”“江水”等景物,知道了“月亮正在升起、江水很平靜……”
3.多創(chuàng)設機會,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沒有人不喜歡被贊美,沒有誰不喜歡成功的。一次的成功,一次的贊美,能產(chǎn)生“光環(huán)效應”,增加對自身的肯定,激發(fā)行動的動力。職中的學生,很多人都是多年來遭受考試的挫折,對自己缺乏自信心,課堂上不敢開口,也懶于開口,怕說錯了反遭恥笑。“心病還需心藥治”,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學生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會”回答、都“能”回答;或多安排一些簡單的活動讓學生參與,比如,多請普通話好的學生朗讀課文 ,請字寫得好的學生上黑板板書,讓有表演天分的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會畫畫的學生上黑板畫出課文描繪的場景……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回答或活動中得到肯定和贊美,在成功的體驗中重塑自信,增加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將人們帶進了信息時代,培養(yǎng)學生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已成為時代的必然?,F(xiàn)代開放型語文教學則強調(diào)不僅要掌握語文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要可以借助相鄰學科來幫助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因此,充分利用綜合化的現(xiàn)代多媒體、微課,在教學過程引入音樂、美術等因素,輔助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學生鑒賞性能力較差,生活體驗貧乏,對詩歌鑒賞難度很大,很難想象出詩歌的“美”。利用多媒體展示與詩歌意境相符的春江月色圖,將蒼白的語言轉化成直觀、美麗的圖畫,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直接刺激他們的感官神經(jīng),學生一下子就能“看見”詩人眼里的美麗世界,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音樂和文學的意境是相通的,在鑒賞文學作品時還可以播放意境相同的音樂,由對旋律的感知引領對文學意境的感知。語文是感性而復雜的,介入直觀、客觀、鮮明的音樂、美術等形式,將深奧而復雜的知識轉化成簡單、直接的東西,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
(三)教學內(nèi)容多樣化
單純學習文化課,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職中語文課教學內(nèi)容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教材,而應具有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比如開設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或由老師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閱讀;還可以開設普通話培訓課、口才訓練課、中華傳統(tǒng)文化欣賞課等等,讓學生改變上語文課就是學習枯燥課文的想法,認識到原來語文課是可以豐富多彩的,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將生活的體驗、生活的場景引入課堂學習,會讓學生產(chǎn)生真實感,覺得語文原來和現(xiàn)實生活是有關系的,學習語文是有用處的。如《第六枚戒指》就是在于讓學生認識到交際的說話技巧的重要性。圍繞這篇課文,可設置以“說服”為主題的活動,由學生充當商場推銷員、餐廳服務員或導游等等,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去“說服”顧客購買產(chǎn)品、處理餐廳突發(fā)問題或解決游客意見分歧的問題。這樣的活動將生活內(nèi)容融入學習,既加深了對說話技巧的認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然學得開心。
(五)評價體系系統(tǒng)化
很長時間以來,學生每個學期的期末總評主要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方式固然沒有錯,但單單用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一個學期的表現(xiàn),卻不全面,也容易扼殺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職中學生文化基礎薄弱,這是實際存在的情況。職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課的任務是“為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勞動者服務”,“高素質(zhì)”應包括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應包括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xiàn),如及時完成作業(yè)、聽課認真,勤于思考、善于發(fā)言等行為習慣表現(xiàn)。將每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才能比較合理地評價學生一個學期的表現(xiàn)。例如借助“班級優(yōu)化大師”這類學習評價軟件,以游戲化的形式將學生一周、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和匯總,能更較好體現(xiàn)一定周期內(nèi)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總之,職中語文課堂沉悶已久,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田,讓語文學習成為中職學生學習各自專業(yè)的鋪路石,從而讓我們的中職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是我們當前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