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憶,本名李陽陽。陜西佳縣人。內蒙古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草原》《延安文學》《西部散文選刊》等。著有詩集《漫步陜北》。
銅鑼突兀的清脆聲,在干旱的高原,持續(xù)敲響著。持鑼的陜北漢子,瘦骨嶙峋,凹進去的眼眶沒有一絲靈光,顯得有些雜沓。他一手拿著一根槐木棍,一手提著銅鑼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滾燙的地面,灼燒著赤腳裸上身的人們。跋扈的驕陽,已把他們粗紅的肌膚曬出一圈圈死皮。他們顧不得抓撓,不時還要在裂開縫子的唇間,隨著雨師摯誠地禱告,吼出黎民大眾的心聲:
救萬民啊,救萬民!
湛藍的天空,萬里晴空。蒼穹如同一把巨碩的大傘,緊緊地扣在大地的上空。這把上蒼打造的巨傘和大地嚴絲合縫,透不出任何游動的風。一切都是悶熱的,無聲的。黃土地上的莊稼,已被彪悍的溽熱折磨得萎靡不振,毫無生機。黃豆葉子,已經(jīng)發(fā)黃發(fā)干,用手一捏,就成碎片。溝壑里的那條小河,也在烈陽的威逼下,把身軀縮得越來越小,直到融入河床,露出黑灰色的河泥,而河泥,也會在很快的時間內,裂縫,起皮……
雨師是祈雨的靈魂人物。它作為龍王在人間的聲音,在莊戶人家看來,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言語,是分量極重的。祈雨的第一件事,便是卜卦。在陜北,八面的卦器通體發(fā)黑,中間粗,兩端細。將卦器置于卦盤之上,輕輕推之,哪一面卦辭朝上,即為神靈的旨意。通常有上上大吉、上下中平、三日雨節(jié)、五谷豐登、行人早回、口愿不明等卦辭。祈雨,不是何時就可以的。首先得請神問卦,看龍王是否同意,如若同意,就有后面繁瑣復雜的流程,如若不同意,就只能行人早回了。雨師虔誠地站在龍王廟的塑像前,深情凝重,龍王塑像前,已經(jīng)跪滿了前來索卦的人們。
雨師在敲完洪亮的銅鐘后,開始問卦:今年久旱不雨,黎民百姓受苦受難,莊稼不生根,牛羊不出圈,雞狗不出窩,大河曬成一條線,小河曬的不見面,可否請龍王鋪云,體恤黎民,下一場飽雨。如若同意,請給卦辭萬事大吉,如若不成,請給行人早回。
雨師示意村人磕頭。村人齊刷刷地在龍王廟前磕著頭,豆大的汗水已順著臉頰滴落地面。他們把頭重重地磕在地上,頓時,短暫的碰觸地面的咚咚聲便在廟宇的院落如窯檐滴落的雨滴般響了起來。村人們是多么渴望有一場飽雨呀。他們表情深沉,面露難色,將布于臉面的溝溝皺紋,縮得更深了。祈雨,成了村莊最后的希望。
雨師斜跪在神像前的香案前,在縷縷檀香的纏繞中,持卦器在香火之上繞一圈,然后舉過頭頂,輕輕地滾動卦器。所有人屏息凝氣,眼睛直直地看著雨師卦盤中卦器的走向。一聲沉悶的滾動聲后,卦器靜靜地停靠在了掛盤的下端。雨師雙手托起卦器,面顯悅色,神示為上上大吉。所有人見狀表情舒展,一聲聲悠長的呼氣此起彼伏,昭示了剛才內心的雜躁和不安。雨師又一次示意人們磕頭謝恩。磕畢,雨師和眾人走出狹窄的廟室,隨即囑咐眾人折柳枝為冠,上身赤裸,腳不帶鞋。然后選壯碩青年八人,分為兩隊,在一切準備就緒后抬神樓子求圣水。神樓子是一種類似于古時轎子的裝置,前后各有兩人肩扛。樓子為木質結構,仿廟宇外觀而剡,雕梁畫棟,邊檐欲飛。內置龍王牌位。在雨師的安排下,一切準備妥當后將擇吉時,正式祈雨。
良時已到,雨師在眾人幫助下把代表蓬勃生命力的柳樹條插在神樓之上,旋即叩請龍王出府坐于神樓子之上。四位壯漢扛起神樓。雨師手中逮了一束柳條,頓了頓身子,用粗獷的嗓音大聲唱了起來。這唱詞,便是祈雨詞。在陜北,人們謂之叫雨。你聽,那質樸無華的歌詞,在頓挫粗糲的聲調中,一句句順著喉嚨被吼了出來:
南海觀音早鋪云,
清風細雨救萬民,
平地上來一朵云,
觀音菩薩云上站,
雷聲響在當天上,
好雨灑在這四方。
抬神樓的漢子仿若是神靈附了身,腳步已經(jīng)脫離了自身的指揮,左搖右擺起舞開來。提銅鑼的漢子,不時敲著。跟隨在身邊的雨師,他那高亢激揚的嗓子,把黎民大眾的祈愿全都摻和進悲愴的歌子中。烈焰般的陽光炙烤著地面,赤腳踩上去很快便灼起了水泡來。漢子們全然不顧這些,跟著龍王的坐轎,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場精神慰藉的洪流中。所到之處,路上不見一人。依照古人留下的說法,婦女和兒童最好不能見此情景,以免脫口而出的戲語玷污了對神靈的摯誠。這一天,除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呆在家里。孩子們三五一群坐在院落的陰涼處玩定老虎、抓羊骨子等游戲,婦女們則盤腿坐在炕上,用麻繩搓成的細線納著鞋底。在陜北,納鞋底做布鞋是所有的婦女必須會的一項技能。一厘米厚的鞋底上,密密匝匝地顯現(xiàn)著針線爬過的印記。那鞋底,是把破舊的衣服涂上面糊一層一層粘起來的,不僅穿著舒適,而且耐穿。如果換作工廠里加工出來的鞋子,它們是經(jīng)不住高原黃土的摩擦的。
抬神樓的隊伍從龍王廟出來,一路沿著蜿蜒的小道,拜謁村子周圍所有的神靈,以期能得到眾神的護佑,早日降雨。水神娘娘是最后需要拜謁的。黃土高原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水神娘娘。水神娘娘廟一般修建在河流的源頭。水,是困擾黃土高原千百年來最大的問題,生活在高原的人們,對于水的渴盼和呵護,古就有之。而散落在高原最多的廟宇,就是龍王廟和水神廟。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表述了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已馳騁了數(shù)個小時的隊伍,像被烈陽灼曬的苗子,耷拉著腦袋,一片死寂。而只有那跟隨雨師響徹溝谷山間的祈雨調,卻依舊顯得十分硬朗,絲毫沒有因為身體的倦態(tài)而打折扣。這些瘦弱的漢子們,肌膚被烈陽曬得彤紅,嘴唇也悄然曬起了裂痕。雨師一邊走,一邊用亙古不變的曲調唱著:
西天古佛要顯靈,
十分海雨救萬民,
龍王出府下海雨,
早下海雨早顯靈。
雨師唱罷,隊伍里所有的人齊聲接著,救萬民——
那聲聲從內心嘶吼出來的“救萬民”,夾雜了多少之于貧瘠的憤懣。也只有在這樣的場合,人們才能夠將深深駐扎在內心的不甘和恓惶化作干癟的調子,用盡全身的力氣撕裂出來。那聲聲“救萬民”不止是唱給神靈的,更是向自我的傾訴。或許,在莽蒼的黃土高原上,被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年年欺壓下的百姓,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簡單地慰藉內心的雜陳。
一聲銅鑼敲響,那清脆的聲音,就掠過萎蔫的莊稼地,朝著逼仄的山崖撞去。數(shù)十米高的山崖之上,高原人一?頭一?頭開墾出畦畦良田,在春風溫潤的輕撫之下,芽苗破土生根,卻終究耐不住夏日的苦旱。崖畔上的圪針林,不論莊稼收成如何,卻日夜守衛(wèi),像極了這方水土養(yǎng)育的恓惶老百姓。
隊伍在水神娘娘廟停了下來。水神娘娘廟修建在一個高臺上,空間狹小,容不下隊伍中所有的人。雨師一個人走進廟內,隊伍的其他人除卻抬神樓的全都跪在高臺下。雨師燒紙香點香,敲響銅鐘。跪在臺下的漢子們雙手高高地舉過頭頂,又重重地磕在地面。
雨師清了清嗓子,朝廟外唾了口痰,高聲唱起來。他的嗓子,已經(jīng)沒有了出發(fā)時的渾厚,變得沙啞起來:
水神娘娘水門開,
十分的海雨救萬民。
水神娘娘水門開,
帶海的神雨取出來。
水神娘娘你把水門開,
真情的圣水舉起來。
水神娘娘你把水門開,
龍王老爺取水來。
“救萬民——”,所有的人齊聲唱道。他們頭頂編織的柳葉帽,已在驕陽的無情炙烤下變得干枯。雨師拿起黑色的瓷質圣水瓶,在水神娘娘廟前的出水口,滿滿接了一瓶清水。透過飄曳的樹影閃爍著耀眼光斑的水源瀅澈清亮,濺起朵朵水花。雨師雙手將瓷瓶緊緊擁在懷里,在神樓的前引下,前往龍王廟。
烈日當空。腳下的高原,卻匍匐著身體,似乎已經(jīng)茍延殘喘,盡顯老態(tài)。
所有的人再一次跪在龍王廟前,他們的身體面貌已經(jīng)早不如前,烈陽的摧殘已讓每個人身上溢滿疲倦。尤其是扛神樓子的八個漢子,肩膀上已被一道道滲血的口子覆蓋著,黑青色的紅腫,像是滴在宣紙上的墨汁,朝著四面洇了開來。
雨師拿起圣水,走在神樓前,虔誠問道:龍王老人家,圣水已經(jīng)取回來,如果現(xiàn)在灑圣水,請靠前一步。
神樓子果真朝前晃了一下。雨師旋即拿起黑瓷瓶,朝著廟宇內灑了起來。那清冽的水滴,像一串串珍珠,在空氣中緩緩滴落。香案上,已經(jīng)擺滿了豐盛的貢品,油炸的整雞,馥郁的醉棗,還有新鮮的瓜果。雨師在香案前灑了一圈圣水。又用相同的曲調唱了起來:
曬壞了,曬壞了,
五谷苗子曬干了,
龍王老人家呦,救萬民。
楊柳梢,水上漂,
清風細雨灑青苗,
龍王老人家呦,救萬民。
水神娘娘水門開,
眾位神靈放水來,
眾位仙人呦,救萬民。
正值晌午,烈日炎炎。熱浪正襲擊著高原的一切。也正是這個時候,隊伍們又朝著村子里最高的山峁,前行了。滾燙的地面上一雙雙赤著的腳丫子,是如此沉穩(wěn)。他們絲毫沒有因為滾燙而全然忘形。他們的意志,如鋼鐵般堅硬。上山的路窄狹,崎嶇。人們排成一列,背著柴草,貢品,香案,艱難地前行。路過的莊稼地,呈萎靡狀,一片蕭條。漢子們看在眼里,焦急在心里。陡然間,便有淚滴穿過干涸的瞳孔,劃過臉頰。在高原,辛勤的勞作并不一定和收成成正比,收成很大程度取決于老天的慷慨或吝嗇。這個季節(jié),莊稼地本該一片葳蕤,蓬勃生長的。照此下去,種進去的籽粒都有收不回來的可能。又恐是一個饑荒年了。高原上的人們一家的口糧,全憑幾畝瘠薄的土地,無其他副業(yè)。質樸敦厚的漢子們,此刻正弓著身子,在柴草的窸窸窣窣聲中,悄然上山。一切都是如此安靜。高遠的蒼穹下,這幅艱苦困惑的畫卷,正徐徐展開。臨近梯田,漢子們被汗水浸潤的軀體,愈發(fā)油亮。他們一邊拉著背繩,一邊扶著梯田,不愿休息,繼續(xù)前進。大約半小時后,隊伍終于抵達山的頂端。山頂是一片橢圓的塬地。似乎山勢越高,太陽越毒辣。塬地上的莊稼,東一棵西一棵,幾乎全軍覆沒。漢子們踩著在春日被翻得沃實虛空的土地,將一壟壟玉米秸稈垛在一起,瞬間就形成了一座高聳的烽燧。
雨師在柴垛數(shù)米遠的地方擺好香案,將貢品小心翼翼地碼放其上,點上檀香,燒了黃紙,噗通一聲跪下,手背朝天,手心面地,橫置于眉宇間朝著天空望了望,表情素然,深沉。那無垠的天際,哪里能看得見一片烏云。瓦藍接著瓦藍,一直蔓延到山峁與天的接壤之處。
雨師用粗糲的右手將淌在眉宇間的汗水搓掉,然后趕緊從褲兜里掏出手絹,將手擦拭干凈。跪在柴垛前的雨師,多像烽火燧前執(zhí)戈守衛(wèi)的兵卒,忠心耿耿。無論風櫛陽曬,總是波瀾不驚,有條不紊。
雨師清了清嗓子,用那如遠風般蒼涼的嗓音,唱了開來:
洋芋曬的不會結蛋蛋,
南瓜曬的不會長蔓蔓,
龍王老家喲,救萬民。
攔羊娃娃曬的上不了山,
受苦漢漢曬的下不了川,
龍王老家喲,救萬民。
毛腦女子餓死了,
寡婦老婆后走了,
龍王老家喲,救萬民。
佛的雨簿,玉皇的令,
觀音老母的圣水瓶,
龍王老家喲,救萬民。
那聲音凄涼,哭腔般的曲調,令人潸然淚下。凄苦的漢子們,在聽了這直抵內心柔軟之處的歌子后,無不淚眼婆娑,他們呈跪姿將雙手緊緊地貼在黃土上,聲聲泣吟已從地下傳來。雨師已淚涕同下,哭成淚人。他古銅色的臉上漾動著的悲楚,是那樣的不甘。像侍奉父母一樣勤勞哺育著的土地,卻緣何讓老天降下干旱,寸草不生。他們不能理解,他們心有不服。歌聲落地,柴垛在雨師的示意下,被點燃,而后迅速熊熊燃燒起來。隔著柴垛三四米的地方,漢子們紋絲不動。炎炎烈日之下,那蝕骨的燥熱,輪番侵襲著汗如雨下的人們。干柴,在烈焰中發(fā)出格滋滋的脆響。那沖天的大火,就在人們頭頂直溜溜地竄向天際。
年逾六十的拴柱老漢,此刻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扯開嗓子,凄楚地嘶吼了起來。那聲音,有著布匹扯碎的決絕,有著屈原赴死的凜然,又有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痛:
燒著了,燒著了,
黃土曬的起煙了。
燒著了,燒著了,
干柴曬的起火了。
燒著了,燒著了,
龍王老家求你了。
倏忽,所有的人都跟著拴柱老漢唱了起來。咧咧清風,也就在此時,悄然吹拂起來。人們見狀,哭唱得更甚。那聲音中,有熱血在翻騰;那聲音中,有剡骨般的迸裂;那聲音中,有生命中鼓蕩的熾烈;那聲音中,溢滿對生活的不屈。漢子們在這一刻,再也抑制不住情感的迸發(fā),將頭深埋在地下,哭喊起來。頓時,所有的腔調匯聚在一起。這本就是一場生活對于另一種存在的無奈哭訴。漢子們揪心的哭喊,哪個不是出于對自身的憐憫……嗆人的塵土就在此時騰升起來,像濃霧一樣,遮掩住所有祈雨的人們。
漢子們一次又一次在哭腔中將頭沉重地磕在地上,每個人跪著的前方,總有一個凹下去的地方,每個人的額頭,都沾滿塵土。他們在用最赤城的胸懷,以期能感動上蒼,讓自己的辛勞付出能得到應有的收獲。
雨師跪在供桌前,向諸神起誓:龍王老家呦,如果此次祈雨得成,眾信徒一定請來戲團,為您大唱三天,以報答您老家的神恩。我們將用整豬為您作貢,全村老少,叩謝您老家深似海的恩念。
漢子們在雨師的誓言講罷,連磕三頭。此時,碩大的柴垛已經(jīng)燒得一干二凈,只留下灰黑色的絲絲絮絮,在塵土間洋洋灑灑。
往往有時,或許是剛好趕上云層聚集,降下甘露,可高原的漢子們更愿意相信,那是上蒼對黎明大眾的恩賞。降雨后,人們還要實現(xiàn)諾言,邀請山西的戲班子,大戲三天。此間,還會把整豬當做謝品后平均分發(fā)給全村老少,謂之散牲。
而更多的時候,都是無功而返。黃土高原還是一如既往干旱,少雨,人們的生活在祈雨過后,一如從前。仿佛大風大浪后,一切又回歸平靜。
這樣的場景,我打記事起便不曾經(jīng)歷。隨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祈雨這種古老的人文遺產(chǎn)已經(jīng)漸漸遁去。新生的高原兒女,早就忘記了它們的存在?;蛟S也只有在影視片段中,才會將人們對于祈雨的懷念展現(xiàn)出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片頭曲,便是由民間歌手賀國豐演唱的祈雨調。那悲愴的祈雨調,著實讓人心旌蕩漾。
高原,這據(jù)說堆積了六七十米厚黃土的高原,在樹上山、糧下川、封山禁牧政策引領下,正長出它應有的姿色。茂密的林木,像綠色的海洋一樣,在夏日翻騰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濤。而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觀所對應的是年降水量連年增加。人們再也不用赤腳裸上身向老天求雨了。
前段時間回老家,老家早就不是記憶中的模樣。寬闊的水泥路,嶄新的窯洞,平整的廣場,鳥兒的啁啾,蔚藍的天空,一切像是世外桃源一般惹人向往。當我再一次向村人們提及祈雨的事情時,他們大多已經(jīng)記憶模糊,無法翔實地說出祈雨的前前后后。
時代在向前發(fā)展,不可忽視的是,某些曾深深影響了人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動,也隨之消逝。我們不提倡這些活動能夠持續(xù),但最起碼的,我們應該記住那段歷史,那是對我們祖先的尊敬,更是對黃天厚土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