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瑞士著名作家馬克思?弗里斯的小說主題探析

2019-06-14 08:14何昌邑陳燕
北方文學 2019年14期
關(guān)鍵詞:主題馬克思人生

何昌邑 陳燕

摘要:對瑞士著名作家馬克思·弗里斯的代表作的內(nèi)涵進行了探討,指出探索人類身份、存在的危機和意義是其主題,其小說中現(xiàn)實和幻影常常交錯,揭示了人生無法預(yù)料,困惑與尋求共存;但是人總得努力奮斗,無論成功與失敗,尋求是生命的底蘊。

關(guān)鍵詞:馬克思·弗里斯;主題;人生

馬克思·弗里斯(Max Frisch 1911-1991)是瑞士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他在世時的1976年就出版了12卷的《弗里斯全集》,隨后仍然筆耕不輟,其影響早已越過了國界。

一、馬克思·弗里斯早期作品簡析

《于爾格·賴因哈德》是弗里斯的處女作,于1934年出版。從表層上來看,賴因哈德是為婚姻問題而苦惱,住進了一家旅館后與三位女人發(fā)生的故事,但是從實質(zhì)上是弗里斯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是對小國家小人物心靈的揭示,也是其民族情結(jié)的最初嘗試。主人公賴因哈德的人生觀的變化彰顯在幫助其中一位病魔纏身的婦女擺脫痛苦歷程,這是一位年輕人的較為幼稚的“壯舉”,更是弗里施第一次面對死亡的沉思,還有一點“生不如死”的深層內(nèi)涵,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另一種表征?!队跔柛瘛べ囈蚬隆愤€有深層次的歷史映射。該書發(fā)表于1934年,這是西方大蕭條(1929-1933)剛結(jié)束后第一年,是弗里斯對前所未有的這段艱難時期的深刻反思。賴因哈德的婚姻問題映射了社會壓力反映在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上,因為經(jīng)濟衰退導致大量失業(yè),收入減少影響婚姻穩(wěn)定,家庭矛盾導致了冷漠、沮喪、逃避、退縮,賴因哈德住進小旅館就是逃避責任。賴因哈德與三位女人的關(guān)系也映射了他苦悶的尋求,即苦難可能無休無止,唯一的擺脫是結(jié)束生命。

1944年發(fā)表的《圣·克魯茲》是弗里施的第一部劇本,發(fā)表在1944年,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還未結(jié)束,其后遺癥是災(zāi)難性的,因為傳統(tǒng)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jīng)完全崩潰,身體的創(chuàng)傷還可能治愈,但是心理、精神和感情上的創(chuàng)傷可能遺留終生。作者先把圣·克魯茲作為一目的地,一理想寄托的地方,但當人們到達此地后,一切美景猶如幻影隨風飄散。書中的兩個主人公相反的命運更能映射出人類不懈與不同的追求,其失望與渴望并存。主人公佩勒格林無固定人生目標,他人生就是奔向一個又一個新的地方,他認為婚姻是禁錮本性的,所以就拒絕了戀人的求婚,去了憧憬中的夏威夷。漂泊十余年后,他來到一位騎兵上尉朋友家中,對比自己不定動蕩的生活,他又對寧靜舒適的家庭生活羨慕不已,為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東西而悔恨,在困惑和無望中最后自殺身亡。生活的悖論再次展現(xiàn):這位騎兵上尉朋友又對佩勒格林的漂泊生活歷程極為羨慕,17年平淡寧靜的家庭生活并沒使他非??鞓罚犃伺謇崭窳值娜松w驗后,這位騎兵上尉決定連夜出走,去尋求年輕時的夢幻?!妒???唆斊潯匪w現(xiàn)的人性的特點之一是人類生存的悖論,特別是在社會動蕩的歲月,人總要不斷的尋求,停止尋求就將終結(jié)或死亡,而人們心靈中美好的憧憬往往都是夢幻,這與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有異曲同工之處。佩勒格林曾經(jīng)充滿幻想,因為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和都市化使經(jīng)濟發(fā)展突飛猛進,物質(zhì)生活不斷改善,他早期認為這就是人類發(fā)展的方向?;脺绾笫艿街貏?chuàng)佩勒格林的漂泊人生和最后的死亡是資本主義歷史的映射。

1945年發(fā)表的《賓或北京之行》是一部中篇小說,其主題思想與《圣·克魯茲》有相似之處。弗里斯虛構(gòu)了在蠻荒之處服役的一個士兵的憧憬:到“北京”一游。《賓》一書有明顯的意識流創(chuàng)作傾向。主人公似乎一會兒已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一會兒又回到原地,現(xiàn)實生活的枯燥無味與美好虛幻交替出現(xiàn),把作者矛盾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賓》體現(xiàn)了“迷惘的一代”的心理狀態(tài),雖然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是未來就如夢幻,人生的坐標已經(jīng)消散,無法定位,只剩虛無。

二、馬克思·弗里斯主要作品簡析

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弗里施獲得巨大成就和聲譽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的整整十年中弗里施陷入長期思考,沒有發(fā)表長篇小說,在1954年發(fā)表了《施蒂勒》。施蒂勒就是書中的主人公,他在失蹤6年后返回瑞士,化名懷特,但其假護照被識破后被拘留。施蒂勒編撰了一系列謊言來證明自己不是施蒂勒,而法庭把他的妻子、兄弟及親友都叫來作證,施蒂勒最后無法自圓其說。施蒂勒撒謊的原因是由于生活和事業(yè)的多重不幸,他想換個身份重新做人:他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曾志愿參軍,但在戰(zhàn)斗中卻因膽怯被敵人俘虜;他對妻子期望太高而最后感到失望;由于自己的事業(yè)成功無望,甚至連基本謀生手段都難以找到,所以他想“失蹤”后重新“換人”。但人是特定的社會中的一分子,歷史不可能由于個人意愿而被割斷,那沉淀在歷史文化底層的東西永不會完全消失。最后,施蒂勒只好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回到妻子身邊;但2年后他妻子在一次手術(shù)中去世,施蒂勒又回歸孤獨與迷茫?!妒┑倮铡肥亲髡邔θ松饬x和存在的一次深刻反思,是對一弱者努力掙扎的真實寫照,也是對人類面對挫折時的心態(tài)的極好揭示?!妒┑倮铡芬粫€著力塑造一個“英雄”夢想,在英雄已不復(fù)存在的今天,失敗已成為常態(tài);而此書開放性的結(jié)局(施蒂勒將怎樣生存下去?)給了讀者眾多思考的空間,那就是人生多義的解讀。

弗里施的另一部長篇杰作《精明人法貝爾》發(fā)表于1957年,其主人公法貝爾是位工程師,他先與猶太混血姑娘漢娜相愛,當漢娜懷孕時,法貝爾獲得機會出國工作。為了前途,他與漢娜分手,并叫漢娜不要孩子。弗里施走后,漢娜嫁給了法貝爾的朋友約阿希并生下了與弗里施的女兒,但該婚姻以失敗告終。此后漢娜再次結(jié)婚。但也是以離異告終。當漢娜的女兒扎貝特20歲時,出落成一位楚楚動人的大姑娘。漢娜為了讓女兒長見識,同意她遠游。在離開漢娜后的21年中,法貝爾結(jié)識了以前好友阿希娜的兄弟,當他倆到達危地馬拉時,約阿希娜已自殺身亡。失望的法貝爾飛回紐約與另外一位女友伊菲見面,但發(fā)現(xiàn)與她格格不入,因為此時伊菲已經(jīng)極度美國化,因此產(chǎn)生了文化沖突。法貝爾第二天就登上了去歐洲的遠洋游船,在船上他遇上了扎貝特,他倆非常合得來,但相互間并不知道是親生骨肉。當他倆在希臘游玩時,扎貝特不幸被蛇咬傷,墜入山谷傷重身亡。法貝爾傷心不已,碰上趕來的漢娜才得知扎貝特居然是自己的女兒。弗里施痛苦萬分,再次離家出走,但出國后生了重病,在病中他認真反思人生,最后決定回到雅典,在漢娜身旁等待手術(shù)。從全書來看,“精明人”法貝爾的坎坷人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大反諷。

《我的名字就叫甘滕拜圖吧》1964年問世,此書主要情節(jié)是由3位男子(斯沃博達、恩德林和甘滕拜圖)圍繞著一位叫莉拉的婦女展開的。從表面上來看,莉拉玩多角戀愛,是一個輕浮的女人,她曾經(jīng)與斯沃博達結(jié)婚,又是恩德林的情人,最后又成為甘滕拜圖的妻子。甘滕拜圖的小資產(chǎn)階級的優(yōu)柔寡斷和想當建筑師的雄心壯志形成鮮明正比,另一個關(guān)鍵性情節(jié)頗有深意:甘滕拜圖由于車禍可能失明。雖然他最后并沒有失明,但由于發(fā)現(xiàn)裝成瞎子,可以避免諸多困境,他就樂此不彼;如不必在法庭上指認嫌疑犯,對妻子的不忠也可以“視而不見”,這樣可以維持岌岌可危的婚姻;而其他人對“瞎子”也無需防范。而最令人震撼的是當甘滕拜圖真正想脫下偽裝不扮演“瞎子”時,他無法回歸從前的人生,因而只好繼續(xù)把“瞎子”扮演下去,這指向了人生常常無法回頭。該作品揭示了謊言和真實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并存: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假”?什么是評判標準?以謊言度日,已成“真理”。

三、結(jié)語

馬克思·弗里斯的作品“關(guān)注身份問題、個體存在問題、責任、道德和政治承諾”[1]。他說寫作的目的“是要揭示個體存在的現(xiàn)實……講述的故事不是個體要通過自己實際的行為來明確身份,而是讓其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盵2]。弗里斯的代表作旨在揭示現(xiàn)當代人類生存的主要問題和其原因:社會動蕩和戰(zhàn)爭帶來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崩潰,人類迷惘中的尋求,個人身份的重新確定,婚姻和道德危機。弗里斯的代表作沒有令人震撼的情節(jié),主人翁往往平凡普通,毫無“英雄”的刻痕,其情節(jié)布局似乎平淡無奇,但在弗里斯冷靜客觀的描述中,讀者見到了人類生存的實景,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你和我:我們有夢想,我們有尋求,我們有失敗,我們有成就,雖然我們不知道明天的結(jié)局,但是我們還在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可能的價值,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存在。

參考文獻:

[1]Frisch, Max(1911–1991).In Suzanne M.Bourgoin and Paula K.By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Detroit: Gale Research,1998.

[2]Butler, Michael."Identity and authenticity in postwar Swiss and Austrian novels".In Bartram, Graham.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odern German Novel.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40-241.

猜你喜歡
主題馬克思人生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農(nóng)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