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的方法,提出語文教師應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元素,指導學生觀察;善于挖掘?qū)W科共性,擷取寫作素材;引領學生讀寫結(jié)合,先積累后薄發(fā);注重習作指導,促進水平提高的教學建議,從而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生 習作水平 生活元素 素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A-0064-02
由于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生的學習視野相對狹窄,閱讀量不多,語言積累少,知識面不廣,所以一到習作課,他們就感到“頭疼”,感到無從下筆。哪怕學生硬著頭皮寫,寫出的作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素材選擇、謀篇布局都尚待提高。為此,筆者認真總結(jié)和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覺得提高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元素,指導學生觀察
如果把生活比作源泉,用溪水比喻文章,那么只要源泉有活水,文章就能如溪水般流個不歇。習作的源頭來自于生活,它的繽紛多彩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由于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尚待增強,因此,需要教師從低學段起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比如,指導學生描繪身邊的一個人,筆者就在班上選一兩名學生,讓學生即時交流習作對象的外貌、衣著、性格和愛好,再加以指導各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又如,指導學生寫熟悉的一件物品,筆者會事先了解學生隨身攜帶的喜愛的物品(如筆袋或手表等),再有目的地讓學生介紹某物品的由來,從中指導學生從某個觀察角度,以及運用一定的觀察方法,描述實物的外觀、顏色和內(nèi)外結(jié)構等。春秋時節(jié),筆者會利用課余時間帶著學生觀察校園內(nèi)風景花卉的生長,讓學生徜徉校園,感受校園的美……教師從一點一滴中教會學生留意身邊的一人一景一物,學生自然能抓住特點,進而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生動。
二、善于挖掘?qū)W科共性,擷取寫作素材
在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中記錄著:“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边@句話也適用于習作上,生活中并不缺少習作素材,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素材的眼光。平時,筆者非常留意挖掘?qū)W科間的共性,利用其幫助學生拓寬習作之路,開闊習作視野,豐富習作素材。
比如,讓學生寫《難忘的一堂課》或者《我喜歡? ? ?》,筆者會先讓學生用心感受他們喜愛的某一節(jié)課,如信息技術課或者體育課等;讓學生寫《我的同桌》,筆者就讓學生結(jié)合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里的“我們共同進步”章節(jié),讓學生熟悉同桌的優(yōu)缺點,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人物性格特征既客觀又全面,人物形象自然也豐滿可感;讓學生練筆寫一種花卉,筆者就讓學生結(jié)合《綜合實踐與探究》課程中的“繽紛花世界”主題,讓學生詳細描繪該植物花卉的形態(tài)、顏色、種養(yǎng)和藥用價值等;指導學生寫一篇觀察日記,筆者會結(jié)合科學課程中的《種子發(fā)芽實驗》,讓各實驗小組互相交流從實驗中所觀察到的和所獲取到的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化為習作素材。這樣,通過挖掘?qū)W科之間的共性,學生就能從中獲得整合信息,進而運用于自己的習作中。
三、引領學生讀寫結(jié)合,先積累后薄發(fā)
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闭n外閱讀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對于開闊視野、提高寫作水平也有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好教材,引領學生通過讀寫結(jié)合提高習作能力。
對于學生的閱讀材料,筆者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引領:一是經(jīng)典書籍。善于歸納的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教科書里的某篇課文的出處、課文中或者課文后面的資料袋以及“課外書屋”都有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如《竊讀記》出自《城南舊事》,《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中就提及了《三國演義》《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古文觀止》六本書籍之多,《松鼠》一文后附帶的資料袋推薦了巨著《自然史》。二是時事新聞。對于高年段的閱讀材料,教師可以添加時事新聞。這類閱讀材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個人閱讀,關注時事,從中篩選出適合的內(nèi)容分享給學生。關注時事可以擴大學生視野、可以增加寫作素材以及減少與他人習作雷同的幾率,還可以通過不同學生對事情的不同理解,深化自己的思考,從而使學生寫出來的作品與眾不同,而且更有深度。三是教師個人日志。一個具有學識魅力的語文教師必能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愿意親近并“信其道”。在習作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給學生閱讀分享富有文采的個人日志,從而提升了教師個人在學生心目中的魅力指數(shù),間接激勵了學生的習作熱情和興趣。
讀是積累,寫是提高,只有讀寫結(jié)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習作能力。結(jié)合課題研究經(jīng)驗,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讀寫結(jié)合訓練:
(一)做好摘抄
讓學生將課內(nèi)外精彩的詞、句子、段落摘抄下來,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時時翻閱背誦,使其成為寫作素材。當然,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異,在布置學生閱讀時,筆者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讓優(yōu)秀生摘抄自己讀過的文章,把主要內(nèi)容和故事梗概等寫下來,并加上自己的評論或感受;對于中等生,則是注重提醒他們摘抄精彩片段、優(yōu)美詞語,以及簡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故事梗概;對于潛力生,則是讓他們摘抄好詞佳句,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通過這樣的積累,學生在習作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二)寫周記
考慮到天天寫日記容易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對于習作水平的提高并不能馬上見效,因此,筆者不鼓勵學生寫日記,而是建議學生寫周記,要求學生把一周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記錄下來。對于周記要求,筆者只是讓學生別寫成“流水賬”,內(nèi)容可以千變?nèi)f化,長短不限,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都可以寫。
(三)開展小練筆
練筆不僅指完成每個單元的習作,還應該讓學生認真完成課后思考題中的各種形式的小練筆(仿寫、續(xù)寫、改寫等)。學生系統(tǒng)學習教材之后所進行的習作,無論是在素材的選擇上還是習作的方法或者謀篇布局上,都能順利完成。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鯨》的課后小練筆:以“鯨的自述”為內(nèi)容寫一篇短文。對此,筆者讓學生抓住“自述”這一關鍵詞,嘗試對課文第五自然段(鯨的呼吸)試行“自述”。通過這一段的練習,學生懂得了這次練筆其實就是把自己化為“鯨魚”本身,向讀者作自我介紹。又如,筆者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課后小練筆為例,讓學生通過描述野草的生長特點聯(lián)想到身邊不怕苦不怕難的人們,通過描述路燈的作用聯(lián)想到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從而掌握借物喻人的寫法;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課后小練筆為例,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得知愛有批評和鼓勵兩種表現(xiàn)形式,并借助回憶和感受能分辨出生活中誰對他們的愛比較嚴厲,誰對他們的愛比較慈祥,從而為今后描寫豐滿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礎。類似的練筆在每冊教材里都有很多,只要教師認真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寫起作文來必定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四、注重習作指導,促進水平提高
記得2018年秋季學期崇左市江州區(qū)五年級語文期中測試的“習作展示臺”是這樣要求的:思鄉(xiāng),是我們?nèi)祟惞灿械囊环N情感。相信你對家鄉(xiāng)也同樣會有這樣一份情懷!就像《桂花雨》《小橋流水人家》兩文中的作者對家鄉(xiāng)那些人、事、物的留戀與思念。當離開家鄉(xiāng)多年的你再次回來,會是怎樣的情景?請你展開想象,以“啊,我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完全按照要求高質(zhì)量地完成習作,既能寫出多年以后的家鄉(xiāng)的具體面貌,又能表達出對家鄉(xiāng)的留戀和贊美之情。而另外四分之一的學生只能寫出簡單的想象作文,內(nèi)容平鋪空泛。其余學生竟然直接描述自己記憶中的家鄉(xiāng)的景色。這說明:教師在日常的習作中并不重視指導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展開習作上的有效指導,就有助于學生快速提高寫作水平。在每次習作中,教師都應該注重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指導:一是審題。即要讓學生明白本次習作的要求,明白寫什么,怎么寫。二是立意。即讓學生明確文章的中心,明白為什么寫這篇作文,是說明一個道理、表達一種感情還是贊美一種精神等。三是選材。即讓學生明白選擇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為中心服務。四是提綱。要引導學生列好寫作提綱,旁注各種寫作手法、技巧,謀篇布局等。
作文交上來后,筆者會認真地批改每個學生的習作,并努力挖掘?qū)W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比如格外關注學生的作文題目、開頭、結(jié)尾、好詞佳句等,從小處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進行表揚和激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同時,筆者還會教給學生一些批改作文的方法,如學會使用修改符號,學會修改錯別字、用詞不當、句子不完整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在開展促進學生習作個性化課題研究工作以來總結(jié)的一些教學方法,旨在提高本校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余志明.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讀寫結(jié)合寫作教學[J].廣西教育,2018(28)
[2]陸劭桓.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課程微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廣西教育,2018(32)
注:本文系2011年度崇左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立項課題“促進學生個性化作文的教學研究”(課題編號:czkt20113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紅梅(1975—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小學高級教師,大專學歷,自參加工作25年以來,一直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多年執(zhí)教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經(jīng)歷,曾榮獲縣、區(qū)、校教學質(zhì)量獎一、二、三等獎,研究方向:有效閱讀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