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婷婷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率約為11%~29.2%,且具有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對患者機體健康、生活質量產生極大負性影響[1-2]。目前,臨床通常采用抑酸類、促胃動力類等藥物予以治療,但效果欠佳,一旦停藥,就會導致病情復發(fā),進而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針灸,屬于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為此,該次研究以2017年4月—2018年10月為研究時段,對該院功能性消化不良予以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如下。
以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齡 20~67 歲,平均年齡(43.5±7.7)歲,病程 3~13,平均病程(8.0±1.7)個月。 研究組42例,男 24例/女 18例,年齡 23~65 歲,平均年齡(44.0±7.1)歲,病程 5~15個月,平均病程(10.0±2.0)個月。對兩組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確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1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以美國胃腸病協(xié)會(2006年)頒布《羅馬III診斷標準》為依據(jù),即早飽;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符合一項/≥一項,即可確診;(2)中醫(yī)診斷標準,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jù),符合②、③,且結合其他癥狀(脈象、舌苔),即可確診,即常見誘因(寒冷、飲食、情志、起居等);自覺胃脘部脹滿、疼痛不適;發(fā)病緩慢,偶有輕/重,反復發(fā)作≥2個月。
1.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2)神志清楚,配合良好;(3)近期未口服其他促胃動力藥;(4)知曉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神志模糊,伴智力及溝通障礙;(2)合并心理疾患、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等疾?。唬?)過敏體質;(4)妊娠及哺乳女性。
研究組采取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即仰臥位,定位穴位(足三里穴),常規(guī)消毒皮膚,使用注射器快速刺入穴位0.5~1 cm,回抽無回血,即可注入10 mg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國藥準字H13020694,規(guī)格10 mg/支),每隔1 d治療一次,連續(xù)治療6次,共2個療程。
對照組采取足三里穴注射生理鹽水,即操作、療程與研究組相同,但注射藥物不同。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癥狀積分及治療前后血清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恒溫靜置1 h,再離心處理,留取血清,使用放免法對其水平予以測定,注意參照試劑盒說明書完成操作)。
癥狀積分標準:以上腹不適、食欲不振、餐后飽脹等癥狀為主,結合《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表》,對其予以評分,即0分:無癥狀;1分,偶有癥狀,對生活無影響;2分,癥狀頻出,需藥物治療;3分,癥狀明顯,服藥后仍無明顯效果,影響生活;4分,癥狀嚴重,影響生活。
療效標準[3]:治愈,癥狀體征徹底消失,恢復正常飲食;好轉,癥狀體征及食欲均有所改善;無效,病情無任何改變。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各項癥狀體征指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 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pg/mL]
表 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pg/mL]
組別 上腹不適 餐后飽脹 食欲不振對照組(n=42)研究組(n=42)t值P值2.65±0.87 1.25±0.73 7.989 0.000 2.27±0.81 1.83±0.93 2.312 0.023 2.17±0.93 1.75±0.79 2.231 0.028
治療前,兩組血清MTL及S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治療后血清 MTL及SS水平有所改善,以研究組最優(yōu),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TL及SS水平的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TL及SS水平的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血清MTL治療前 治療后血清SS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2)研究組(n=42)t值P值123.27±30.55 130.57±30.40 1.098 0.276(165.33±33.47)*(235.27±33.35)*9.593 0.000 14.75±0.65 14.59±0.45 1.312 0.193(13.81±0.55)*(12.55±0.43)*11.696 0.000
目前,臨床尚未闡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熱發(fā)生機制,但普遍認為與不同的可能發(fā)病機制(胃腸動力障礙、Hp感染、胃腸激素分泌異常等)、誘因(環(huán)境、飲食、社會等)有關,表現(xiàn)為上腹痛,上腹脹,早飽、食欲不振等癥狀體征,現(xiàn)已成為影響患者機體健康、生活質量的重要病因之一。抑酸藥(雷尼替丁、奧美拉唑、法莫替丁、泮托拉唑等)、促胃動力藥(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抗Hp感染等藥物均治療該病的常用藥,但不良反應較多,且復發(fā)風險高。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歸于“胃痛”“痞滿”等范疇,其病機與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有關[4]。針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如調節(jié)消化道運動、分泌、吸收等功能。穴位注射,是在傳統(tǒng)經絡理論基礎上,將藥物注入相應穴位,以達到復合性治療的目的[5]。該次研究對該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予以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發(fā)現(xiàn)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表示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行性。足三里穴,記載于《內經》,屬于胃經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等作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是一種多巴胺第2(D2)受體拮抗劑,屬于鎮(zhèn)吐藥,具有多種作用,如抑制5-HT3受體;強大中樞性鎮(zhèn)吐作用;促進胃及上部腸段運動,以及改善靜息狀態(tài)胃腸道括約肌張力,抑制胃-食管反流,增強胃蠕動,以達到胃排空目的。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具有作用持久、藥效充分,以及良好的親和性、速效性等作用,以實現(xiàn)治愈目標。以往研究指出,穴位注射藥物在調節(jié)患者胃腸運動過程中,可能存在血清MTL及SS的參與,即隨著病情變化,血清MTL及SS水平變化。MTL,是一種激素,產生于空腸EC2細胞,而產生MTL的細胞主要集中分布在十二指腸、近端空腸粘膜陷窩,且少量存在胃竇及下部小腸粘膜、神經組織,起到影響胃腸道運動作用、誘發(fā)胃強力收縮及小腸明顯分節(jié)運動等作用。SS,是一種生長激素釋放因子,首次提取自羊的下丘腦,具有抑制胃腸運動、膽囊收縮作用,甚至也調節(jié)胃腸蠕動上行性收縮/下行性松弛過程。因此,認為血清MTL及SS水平可以作為評估患者病情發(fā)展及預后恢復的重要指標。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血清MTL水平高于對照組,而SS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體現(xiàn)出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的臨床應用優(yōu)勢,通過積極調節(jié)患者血清MTL及SS水平,改善患者胃腸功能,以緩解癥狀,使其盡早恢復正常的飲食,乃是生活及工作。
綜上所述,使用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效果顯著,利于優(yōu)化患者治療效果,調節(jié)血清MTL及SS水平,以防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減輕患者癥狀體征,改善預后。由于相關報道較少,加上該次研究樣本量少、結局指標不全面、未進行隨訪觀察等不足之處,直接影響該次研究的可信度、科學性。因此,建議在今后工作中,深入探究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療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以期提升我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