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全長55公里雙向六車道的港珠澳大橋宛若蛟龍,蜿蜒騰越于蔚藍色的海面上,大橋將珠三角地區(qū)連成一片,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jīng)濟生活圈。
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根據(jù)規(guī)劃,港珠澳大橋工程項目要穿越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航道,同時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大橋要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滿足附近機場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經(jīng)過綜合考量,大橋的最合理方案確定為“橋、島、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橋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時在隧道兩端建起人工島連接橋身。
外海人工建島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
從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橋,巨龍在離岸20多公里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起,隧道兩端的小島狀似蠔貝,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這是在外海“無中生有”造出的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小島??蒲腥藛T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后探索出外??焖僦u技術,即采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每個圓簡直徑有22米,大概和籃球場一般大;最高達51米,相當于18層樓高;重達550噸,與架A380“空中客車”相當。工程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chuàng)造了世界記錄。
海底沉管隧道,同樣也是龐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jié)組成,每個管節(jié)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要讓33節(jié)巨型管節(jié)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軟基環(huán)境下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一系列技術支撐。面對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島隧工程,多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攻關,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半剛性”沉管新結構技術,飛躍了這一國際技術禁區(qū)。
這是世界最大的鋼結構橋梁,能抗16級臺風、7級地震,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或5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大橋的鋼橋面鋪裝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也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
施工現(xiàn)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航船多達4000余艘。另外,這片海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自然保護區(qū),也對建設者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座大橋全部采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制造,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般拼裝在一起,實現(xiàn)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裝,體現(xiàn)了我國的整體科研水平和裝備實力。
在施工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白海豚的干擾?工程團隊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多萬張照片,標識了海域內(nèi)的白海豚數(shù)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采取了針對性保護措施。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數(shù)量,由施工之初的約1400頭,增加到了約1800頭。
港珠澳大橋工程項目,從研發(fā)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的理念貫串始終,這個超級工程集結了我國在橋梁設計和施工、材料研發(fā)、工程裝備乃至生態(tài)環(huán)保領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為我國交通建設行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進步起到引領作用。
(作者馮華,選自《人民日報》2018年1月26日)
思考
1.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有哪些?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括。
2.第七段中加點詞語“全部”和“無論……都”之間有什么關系?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3.港珠澳大橋是一項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F(xiàn)請你再簡單地介紹一項能體現(xiàn)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的工程項目。